張玲
【摘要】觀察和護理工作是護理人員日常工作的重要環節,內科急重癥具有病種繁雜、病情變化快等難以預料的特點,因此對于內科急重癥病人的觀察和護理,需要護理人員全面、細致且及時有效的幫助患者度過危機,促使患者能夠及早康復。本文主要論述了內科急重癥病人的觀察和護理內容,并分析了護理會診工作的意義。
【關鍵詞】內科急重癥病人;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1..02
內科急重癥通常體現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等方面的疾病,這些疾病平時可能不會有較大的癥狀,但一旦發病,則會產生較為明顯的癥狀,同時發病迅速,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昏迷、心力衰竭以及內科大出血等現象,這種患者被稱為內科急重癥病人。筆者根據自身的多年工作經驗,對內科急重癥病人的觀察與護理情況進行了具體分析,隨后論述了內科急重癥病人的心理護理,最后研究了護理會診的重要意義。
1 內科急重癥的病情觀察
內科急重癥的觀察工作不僅需要有針對性的觀察特殊病患,還應當全面地觀察其是否具有其他方面的不適。在內科急重癥的觀察和護理工作中,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應當動態觀察內科急重癥的發展全過程;第二,由于急重癥病情危重且緊急,因此不應當為了觀察而耽誤治病時機,而應當一邊及時處理以便觀察;第三,在觀察過程中,不應僅僅觀察到患者的外在表現,還需要注重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內部隱患;第四,觀察工作需要注重定期與隨機觀察相結合;第五,重視機械通氣患者的觀察;第六,特殊處理過程中和處理后的癥狀觀察(包括特殊用藥)[1];第七,對于急癥、危癥患者的觀察,需要盡可能地全面、細致,同時及時、準確的進行護理工作,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急癥患者治療的有效率,同時顯著降低了急癥、危癥患者的傷殘率和死亡率,對于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也有重要意義。
2 內科急重癥一般病人的觀察與護理
2.1 精神狀態的觀察
一般患者雖然病情較輕且已經脫離了危險期,但仍然需要護理人員重視這類患者的觀察和護理工作。特別需要加強日常巡視,同時及時觀察并判斷患者的精神狀態是否恢復,以及癥狀是否有效緩解。
2.2 內科觀察及用藥指導
由于患者的病癥不同,所以需要針對不同病癥有針對性的進行疾病觀察和護理工作,一旦有患者發生病情變化,則應當立即通知醫生。若是患者存在嘔吐、腹瀉等現象,應當對患者實施動態連續觀察,并科學用藥,以持續有效地緩解患者病狀。對于胸痛、胸悶的患者,幫助患者采取平臥位,以舒緩患者癥狀。對于面色有異,伴隨休克癥狀的患者,應采取中凹位,以時刻保持呼吸順暢[2]。對于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當做好定時翻身的工作,防止壓瘡,同時也有效防止血栓。對于咳嗽有痰的患者,應當及時指導患者如何正確排出痰液。若患者伴隨脫水癥狀,則應當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嚴格控制藥物劑量和注射速度等,同時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并記錄,給醫生用藥提供真實可靠的參考依據。對于心血管內科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全面了解患者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的基礎上使用血管擴張藥物,并科學控制藥物滴速,以有效保證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
2.3 特殊用藥的觀察與護理
內科急重癥患者在使用特殊藥物(如青霉素、鈣劑等)時,需要護理人員科學了解用藥原則,注重藥物過敏反應的檢測,并備用相關搶救物品。
2.4 候診病人的觀察與護理
候診病人的觀察應重點觀察老年人和兒童的病情,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患者的觀察,一旦發現病情異常,并迅速進行應急處理,減少對患者的傷害。
3 重癥病人的觀察與護理
對于重癥患者的觀察和護理,需要根據病種的不同,科學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危象征兆,一旦發現應立即報告醫生。隨后,需要護理人員及時觀察病情的發展情況。若是創傷存在出血現象,則應當仔細觀察傷口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對于內科出血現象,護理人員應當注重出血顏色、量值等方面的觀察,并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另外,重癥病人通常病情發展較快,并且病情危急,所以普遍進行臥床護理,因此應當注重該類患者的病房管理。在病房管理過程中,需要保證病房內部溫度和濕度符合相關要求,并保持一定程度的通風。同時,需要定期進行病房內床單、被罩以及患者衣物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并根據醫院的相關標準,科學制定病患的探視計劃,規定日探訪人數和訪視時間[3]。
4 內科急重癥病人的心理護理
對于內科急重癥病人來說,由于發病迅速且征兆不明顯,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焦慮、緊張、恐懼等消極情緒都會對疾病治療效果及后期預防產生影響。為了提高內科急重癥患者病癥的治療效果,醫護人員需要重視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問題。首先,醫護人員在接診時應當以親切、熱情的態度對待患者,移動和護理過程中都需要保證操作的熟練度和準確度,從而提高患者的信任。其次,醫護人員應當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在相關操作時向患者說明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項等,以消除患者的顧慮,獲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在治療和后期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主動關心患者的病情狀況,遵守醫囑,堅持治療,加快患者的康復周期,減少復發現象。同時,利用體貼的言語動作去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從而掌握患者狀態,對不同患者展開不同的護理。若是患者具有較強的疼痛耐受性,則會通過忍耐疼痛,拒絕服用止痛劑,防止成癮,或者是避免給護理人員添麻煩。也有的患者比較怕痛,心靈脆弱,希望護理人員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懷。對于前一種患者,護理人員應當主動詢問和關心他們的病情,使其了解護理病人是護理人員的職責所在,并講解止痛劑的正確使用方法;對于后一種患者,護理人員應當耐心地向患者解釋病情,排除患者的器質性病變后,可按醫囑試用安慰劑。在確定患者的疼痛是由于心理因素或條件反射而導致的時候,應當及時寬慰患者,從而有助于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5 護理會診
通過護理會診,能夠補充護理相關信息資料,明確患者病情,從而確立正確的護理診斷和目標,有效地制定了科學有效地護理計劃,糾正了護理過程中的偏差,充分解決了護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通過護理會診,能夠有效促進護理人員之間的知識交流和滲透,將各個科室的專業技能發揮到極致,有效克服了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局限性,拓寬了護理人員的知識面,并促使護理人員在知識、技能的應用方面,收集資料、觀察能力、分析水平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升。護理會診是一個提高護理人員學習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促進新技術和新方法實現臨床應用的重要手段,對于提高護理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6 討 論
內科急重癥病人在入院時通常存在病情危重且急迫的特點,因此護理人員通常會著急實施患者的救助工作,從而可能忽視患者的心理護理。然而,患者及其家屬在病情的打擊下,通常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和恐懼等消極心理,從而可能會發生不配合治療的現象。因此,需要護理人員在急救過程中實施急救操作的同時,充分考慮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狀態,通過親切的語言和態度減緩其心中的壓力和焦慮,并給予其戰勝病痛的信心,從而獲得患者的積極主動配合,給搶救工作提供最佳環境、最佳時機,使患者能夠盡早脫離危險并康復。
參考文獻
[1] 陸海蘭.內科急重癥患者的觀察和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25):297-298.
[2] 盧欣華.內科急重癥病人的觀察與護理[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4):8609-8610.
[3] 林淑娟.內科急重癥病人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醫療前沿,2009,4(08):131-132.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