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軼群
摘要:市場經濟轉型摒棄傳統的內部控制獨立形式創造共享功能,成為政事業單位參與市場化經營的主要動力來源之一,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內部控制中風險不斷加大,而行政事業單位的風險管理意識缺乏,內部控制制度尚不全面,內部控制制度的自身還缺乏完善性等,為推動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發展,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必須探索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規范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中的違規性風險,從而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實現更好發展。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 財務內部控制制度? 風險管理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經歷快速發展軌道取得輝煌成就,市場經濟經歷不同時期的轉型升級,不斷進化為符合當代經濟發展的所需形態,同時行政事業單位在市場經濟的激流中逐步轉向市場化經營,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演化,并且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而在這輪進化和改革過程中,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是行政事業單位參與市場化經營的主要動力來源之一。與此同時,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也暴露了相當大的問題,并且面臨著來源風險和使用風險的雙重壓力,比如內部控制風險不斷加大,而行政事業單位的風險管理意識缺乏,內部控制制度尚不全面,內部控制制度的自身還缺乏完善性。究其因原,一方面是由于內部控制轉型共享機制后,會計信息開始處于可篡改、可攻擊狀態,而行政事業單位的風險管理意識并未涉及此類風險預防。另一方面,多數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并無獨立的審計部門,共用審計方式并不能有效審計內部控制中出現的問題。這些原因和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工作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了限制了整個行政事業單位的健全發展。為推動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發展,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必須探索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規范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中的違規性風險,從而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實現更好發展。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一)內部控制風險不斷加大,而行政事業單位的風險管理意識缺乏
市場經濟轉型摒棄傳統的內部控制獨立形式,創造了內部控制的共享功能,從而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效率。同時由于共享機制的出現,內部控制網絡開放,會計信息開始處于可篡改、可攻擊狀態,使得行政事業單位難以控制會計信息,從而不斷加大內部控制風險。而在我國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部門缺乏風險管理意識,更不存在專門負責防范內部控制風險的從業人員,探究其原因,第一,作為具有公共服務和非營利性的行政事業單位,運行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預算,從而使財務管理人員潛意識認為,只需按財政預算規定使用相關資金即可規避財務風險,又可將財務風險責任轉嫁給財政,從而達到規避內部控制風險,而正是財務管理人員這種錯誤的風險控制意識,導致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風險管理不力。第二,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容易給財務管理人員存在財務安全錯覺,認為行政事業單位運行的是非投資類活動,而財務風險一般只發生于投資類經濟行為之中,因此行政事業單位無應對投資財務類風險管理措施。但行政事業單位從而多方位的社會管理和公益性社會活動,期間存在著多種類似投資的經濟性行為,這些經濟行為伴隨社會風險,而行政事業單位缺乏風險管理意識,當這類投資性風險來臨時,無有效措施導致束手無策,從而加大了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風險。而在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缺乏內部控制風險意識的條件下,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放松警惕性,降低關鍵性的控制核算標準,盲目擴大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支出。如此情境之下,不僅增加行政成本,并且在內部控制人員的主觀因素影響下,如出現錯誤性的經驗決策或主觀決策時,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風險將被進一步的放大,甚至出現不可估計性結果。
(二)內部控制制度尚不全面,內部控制制度的自身還缺乏完善性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制度的初衷是實現內部監管,其本質是實行自我管理,前提條件是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而我國除了在預算業務、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等經濟型業務中建立管理制度外,像項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內部控制制度尚不全面,甚至一些內控制度的自身還缺乏完善性,無法從根本是實現內部控制的自我管理能力。經研究發現,當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其一,財務管理無統一的計算標準或行為規范,導致財務管理僅限于記賬,甚至由于沒有財務內部管理的規章制度,此類記賬方式都存在漏洞百出現象,如記錄與結算隨意性描述、將年終決算報表用于年終財務分析報告等。在這種背景下,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內部開支與支出無法控制,管理人員無法準確的掌握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財務狀況。其二,內部控制制度長期采取傳統管理方式,或是采取不符合行政事業單位實際和外部環境的內部控制制度,無法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動態變化情況進行有效的管理,甚至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照搬其他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造成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多數內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失功能,如一些“先審批后審核”制度明顯存在違規違紀問題,但由于制度的落后性,導致該問題長期存在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問題中。
二、優化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制度
(一)培訓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首要負責人,構建完善的內部監督體系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直接負責人為首要負責人,其確保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順利進行,是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完整真實性的直接作用人,也是內部控制制度落實實處的關鍵人。而當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首要負責人普遍存在內部控制意識淡薄,專業知識不足等現象,甚至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首要負責人存在無人可用狀態。因此行政事業單位的首要任務是培訓內部控制首要負責人,在單位內部積極宣傳內部控制管理政策,向全體員工普及內部控制制度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條文,從而提高擇優選取首要負責人的概率。同時加大首要負責人的培訓力度,定期組織首要負責人參加內部控制學習班,不斷提高首要負責人的內部控制管理能力,為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營造有利環境。
當然,行政事業單位單獨依靠首要負責人實現內部控制并不現實,亦需要完善的內部監督體系才能確保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實現。鑒于內部控制的全過程性和內部監督體系日常監督性,可以通過完善的內部監督體系來監督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第一,結合不同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將內部監督的相關內容標準化和制度化,通過制定不同的監督標準,明確相關內部控制行為的處理方式,如對監督責任制定責任負責制度,對監督方式制定個人跟蹤制度,對監督原則制定公平公正原則等。第二,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中社會管理和公益性投資類風險管理措施,確保類似對外投資中的預算、決算、 提案、決策、執行等行為被有效監督,并且將各程序之間相互制約制度搭建起來,從而保證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正常運營。
(二)完善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意識
原因分析中提出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風險長期存在,而在我國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部門缺乏風險管理意識,因此內部控制需要構建風險防范措施,加大風險管理意識,財務人員應對相應過程中的財務數據和資金流向進行分析和判斷,對內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提前加以防范和化解,并且將整個風險防范意識提高到整體部門,從而有效的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進行控制和調整。也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結合單位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后實施于我國行政事業單位,達到完善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意識。
參考文獻:
[1]馮月琦.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及其風險控制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7(04):32-33.
[2]徐晶.淺議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9(24):168-169.
[3]孔華波.事業單位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時代金融.2019(21):107-108.
[4]田翠瑩.新常態下優化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問題初探[J].財會學習,2017(10):249-251.
(作者單位:鄂爾多斯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