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182-01
摘 要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做好人才工作才能讓國有企業在改革創新中持續健康的發展。結合當下國企改革,論述在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國有企業 人才 問題 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企業市場化競爭激烈的加劇,人才日漸成為企業轉型的關鍵因素。誰掌握了人才資源,誰將在市場上更有發言權,誰更有抵御風險的資本,更有實現創新發展的機遇。所以,國有企業需要大量人才也引進了大量人才,但是尤其在人才工作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國企改革背景下,人才工作的主要問題
(一)人才引進方面,供求不對應
現在的國有企業已經意識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開始了大量的引進人才。在每年的高校宣講會上,越來越多的國企出現,已經證明國企在深化改革進程中,已經把人才需求放到了關鍵位置。但是,由于對自己所需人才認識不夠清晰,單純的看人才的學歷、學術背景,并不能真正引進自己需要的人才。隨著科技的發展,國企需要研發人員、高精尖人才、熟練作業的工人等,所以特別需要專業性,也就是專業對口,一味的追求高學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缺失的問題。
(二)人才制度方面,死板不靈活
國企即使在改革,但是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長期以來體制模式,使得人才工作戴上了鐐銬。比如單一的評價制度、薪酬制度等。尤其是新進人才有很多新想法、也想有新作為,但是在把想法落實時,落后的薪酬考核制度和新老員工的級別觀念使得人才被束縛住,特別是“論資排輩”的現象經常出現。
(三)人才晉升通道窄,人才培訓力度不夠
國企在改革,人才制度也要改革,國企在發展,人才也要發展。新時代的人才不僅僅是靠較高的薪資可以吸引,他們更需要的是明確的人生規劃,這項工作、這個單位能不能跟我人生理想相契合,通過這個工作能實現我的人生理想嗎?但是長期以來,國企人才的晉升渠道單一,使得人才分布不均。人才看不到自己在這個單位發展的道路,又怎么會去這個單位。國企改革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制度化,人才發展制度是其中的一種。
國企不是高校,所以一直是在使用人才,但是時代在發展、技術在發展、市場在發展,無時無刻的新生事物需要人才不斷更新觀念、技術、思維等等。從實踐來看,國企對人才尤其年輕人才的鍛煉、培養的機會、方式都不夠緊跟時代的變化發展。再加上現在的人才的見識、學習力、理解力等已經遠遠超過過去,如果繼續單純的采取掛職鍛煉、讀書學習培訓等,已經滿足不了當下人才發展的需要。
二、做好國有企業人才工作的對策
(一)完善引用人才機制,規范用人制度,人盡其才
人才沒有固定、唯一的衡量標準,學歷代表不了、高分數代表不了,用對了位置的人才才是人盡其用。人才的來源既有外部也有內部,對外的引用人才要以“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為導向,制定符合企業發展實際的人才引進計劃,明確所需人才的專業、層次、工作內容等。對于高端、緊缺人才,重點引進。可以通過與獵頭的聯系,有針對性的引進自己需要的人才,給人才開綠燈,彈性管理與個性服務相輔相成。同時跟高校聯合培養自己需要的人才,既不浪費人才也滿足自身需求。對內通過完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考核機制等,給內部人才更多機會。通過完善考核機制,淘汰跟不上企業發展的員工的同時,激勵更多的人才創新活力,用鯰魚效應推動企業員工的活力。
(二)構建多通道晉升機制,激勵人才奮發有為
市場經濟的發展給了人才更多的機會,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人才對于未來一成不變的恐慌,使得他們的穩定性不足。所以,可以通過健全人才晉升機制,給人才提供的更多的選擇,對于管理人才可以走管理通道,技術人才可以走職稱評定,但是不固定,而是可以交叉進行,并行不悖,專業人才有管理能力的可以進入管理序列;管理人才有專業技能的也可以通過職稱提高職級待遇。總之,通過晉升路徑調動人才工作的積極性,以更好地激發創造活力。
(三)搭建培養機制與獎勵機制,優化人才培訓模式
一方面,學習已經成為了現代企業員工的常態化,但是怎么學、學什么要從工作實際出發,針對性安排培訓內容與培訓人才,既不浪費培訓經費也不浪費人才精力。另一方面,采用現代化的培養手段,比如遠程培訓。與高校等合作,搭建好培訓平臺與溝通渠道,把企業的實際和高校的理論相結合,相互促進。制定相應措施,鼓勵人才創新,進一步向用人部門、研發團隊放權,鼓勵科研人才參與成果分配或獎勵,激發創業創新熱情,同時,還需要加強在人才培訓方面的創新,要結合新時代人才實際、企業實際,并從規范化、制度化、系統化方面出發,提高培訓的質量,真正實現培訓的目的。
三、結語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人才是創新的基礎,更是企業發展的寶貴資源,為此,國有企業應積極推進人才工作,為新時期深化國有企業體制機制改革提供關鍵動能,從而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東.淺談國有企業人才工作[J].大慶社會科學,2019(2):86-88.
[2]張寅鵬,左會軍.習近平人才工作思想與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實踐[J].現代企業文化,2016(36):175+177.
[3]劉濤,宋浩.企業員工“雙通道”職業發展初探[J].商場現代化,2015(1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