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媛 趙婷 雷俊霞

【摘要】目的 探討重癥支氣管哮喘機械通氣患者治療中采取個體化護理服務的作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期間在我科室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61例重癥支氣管哮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收治時間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兩組治療措施一致,對照組采取常規機械通氣護理;研究組采取個體化護理,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前后肺功能情況。結果 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9.6%,對照組為30.0%,組間差異明顯(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肺功能均改善,研究組優于對照組。結論 重癥支氣管哮喘機械通氣治療中加入個體化護理干預可減少不良事件發生并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一定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重癥支氣管哮喘;機械通氣治療;個體化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1..01
重癥支氣管哮喘是指哮喘嚴重急性發作,常規治療無明顯效果并出現惡化,需要加深治療。重癥支氣管哮喘是呼吸內科常見重癥疾病,患者合并心肌缺血、呼吸性酸中毒等需要采取機械通氣治療。隨著臨床治療模式改變,護理在治療中占據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本次重點分析重癥支氣管哮喘機械通氣患者治療中采取個體化護理服務的作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1例重癥支氣管哮喘需要采取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患者于2016年8月~2018年5月在我可時間接受治療。樣本納入標準:經相關檢查確診為重癥支氣管哮喘;采取機械通氣治療;患者家屬同意本次護理干預措施;排除標準:認知障礙;合并其他嚴重疾病;不同意本次干預措施。按照收治時間先后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研究組31例患者中男女比為19/12,年齡42~68歲,平均(55.3±7.2)歲;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女比為17/13,年齡41~69歲,平均(56.6±1.9)歲,兩組間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開展數據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機械通氣治療,對照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機械通氣護理要點采取一般性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以及并發癥狀況。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入個體化護理干預措施:(1)檔案建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疾病程度、治療時間等信息,并歸檔,后續根據該檔案信息進行個體化護理。(2)氣管插管護理。機械通氣治療會有一定能刺激性,患者活動受限,不同患者對于舒適性要求不一致。根據患者舒適要求采取不同導管固定方法,調整導管松緊度,采取相應約束措施防止患者躁動導致導管脫落。(3)個體化心理護理。由于疾病干擾加上對于陌生環境排除患者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根據患者文化程度、知識理解能力采取對應語言說明機械通氣必要性,以及有效性,接觸患者顧慮。日常護理中可采取肢體交流,如點頭肯定、搖頭否定等,并制作一些卡片、圖片等對于加強交流。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要求家屬參與心理護理中,幫助患者穩定情緒,樹立治療信心。(4)體位護理。為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一般采取半臥位。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疾病狀況、表情活動能力適當改變體位,提高患者舒適度。
1.3 觀察項目
記錄意外脫管、煩躁以及譫妄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護理前后測定1s用力呼吸容積(FEV1)、1s用力呼吸容積比用力肺活量(FEV1/FVC)數值,評價肺功能。
1.4 數據分析
相關數據均納入統計分析學軟件SPSS20.0中,x2檢驗分析計數資料,t檢驗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數據比較后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30例患者中2例患者意外脫管,7例煩躁、譫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30.0%(9/30);研究組31例患者中無患者意外脫管,3例煩躁、譫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9.6%(3/31),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差異顯著(x2=3.16,P=0.025)。
2.2 護理前后肺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肺功能均改善,研究組優于對照組,結果如表1。
3 討 論
個體化護理是一種建立在患者具體情況基礎之上的新型護理模式,其主要中心為患者,采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護理模式,使得護理更具有針對性。本次研究組患者中采取個體化護理干預,首先建立患者檔案,后續根據檔案內容進行護理,使得護理有據可依。經過以上護理干預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且肺功能指標明顯改善。因此我們認為:重癥支氣管哮喘機械通氣治療中加入個體化護理干預可減少不良事件發生并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一定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洪搖青,勵靈玉.人性化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期心理狀態的影響[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7,32(6):646-648.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