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懌 鄭亮
【摘要】膽結石是臨床最常見、多發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中藥治療越來越顯示出尤其特有優勢,鄭亮教授提出膽石癥致病因素主要為“濕”“滯”“淤”等,治療上從疏肝行氣、通腑導滯、活血通瘀、緩急止痛等方面入手,附驗案1則以佐證。
【關鍵詞】膽石癥;中醫病機;中醫藥療法;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R65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1..02
膽石癥是膽道系統內任何部位發生結石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膽囊、膽總管及肝內膽管結石。隨著全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膽石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人們仍在不斷探究膽石癥形成的原因及治療方法,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減少并發癥、降低發病率等方面做出努力。鄭亮教授從事脾胃病臨床研究及教學30余年,并擔任科主任和學科帶頭人,擅長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為特長展開臨床工作,對于膽石癥的診治經驗豐富,療效滿意,深受廣大病患的歡迎,本人有幸師從鄭教授學習,受益頗多,現將其治療膽石癥經驗分享如下,以饗同道。
1 中醫病因病機
鄭亮教授認為肝陰不足、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外邪侵襲是本病重要病因。臨診時常見患者素體稟賦不足,后天失養或積勞成疾、久病不愈,引起肝陰不足,陰陽失調,氣化失調,肝失疏泄,膽汁積聚,形成膽石;飲食不節,喜食肥甘厚膩,釀生濕熱,逆犯于膽,膽汁疏泄異常;情志失調,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氣郁化火,煉液成石;本病初期以氣滯、濕熱、淤血為主,日久則兼夾有肝陰不足,脾腎虧虛。鄭亮教授認為本病的病位在膽,與肝、脾、腎密切相關,“濕”“滯”“淤”等特性貫穿疾病發生發展始終。
2 治療方法
(1)“行滯” 鄭教授認為“滯”分為“濕滯”和“氣滯”。膽腑外感濕熱,侵犯肝膽;或飲食不節,內生濕熱 ;或肝之濕熱下移,或脾胃濕熱上犯,濕滯膽道,樞機不利,此為“濕滯”。膽為六腑之一,以通為用,以通為補,通則不痛,膽道結石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梗柤壅滯,當利膽化濕、通腑促排。“濕”邪可由大便或膽汁排出人體,保持大便暢通和膽汁正常排泄既可利濕瀉熱,也有利于結石的排出,常用藥如:大黃、芒硝等。但此方法需注意不可瀉下太過,保持大便偏軟即可,切不可使之暴瀉失度,過猶不及。情志失調,氣機先滯,膽汁淤滯膽道,濃縮成石,此為“氣滯”。鄭教授喜用“疏肝行氣”法,疏利肝膽,調暢氣機,以柴胡疏肝散為基礎方,酌情加入柴胡、枳殼、川芎、香附、陳皮、郁金、青皮等行氣藥物。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較強的解熱、消炎、止痛等作用,可增加膽汁的流量、收縮膽囊,使膽固醇、膽色素及膽酸的濃度下降[1]。針對情緒不佳,憂慮較甚的患者,加入鉤藤、貫葉金絲桃等藥物。鉤藤性寒味苦,歸肝、心包經,可清熱平肝,泄肝內相火;貫葉金絲桃性味辛寒,歸肝經,可疏肝解郁,清熱利濕,對于改善患者情緒,緩解焦慮抑郁的癥狀取得滿意療效。
(2)“化瘀” 《癥因脈治·脅痛論》:“內傷脅痛之因……或死血停滯脅肋……皆成脅肋之痛矣。”氣機不暢,阻礙血行;或有濕濁內阻,血行不暢;或發病日久,血停滯絡。葉天士:“久發、頻發之恙,必傷及絡,絡及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閉。”從現代醫學方面考慮,膽石癥患者往往伴有膽囊炎癥,膽道系統管壁的水腫,致管壁毛糙水腫、管徑縮小,活血藥物可改善微循環,有利于炎癥、水腫的吸收[2]。鄭教授治療膽石癥時常加入一些如郁金、虎杖、三棱、三七、赤芍、丹皮等活血化瘀的藥物,尤善用郁金,郁金為姜科植物姜黃的塊根,可行氣解郁、涼血破瘀。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郁金可提高膽囊平滑肌的靜息張力,抑制Oddis括約肌的收縮,顯著減輕膽石癥患者的癥狀[3]。郁金的揮發油有明顯抑制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的作用[4]對于治療膽固醇結石有良好的臨床療效。針對瘀血較重者,可酌情加莪術、虻蟲等破血消癥類的藥物。
(3)“止痛”膽石癥發時患者可出現右上腹疼痛,甚至絞痛難忍,大多由于膽道系統的炎癥、水腫、痙攣而導致疼痛。鄭教授認為解痙止痛也是治療環節中重要方面,不可忽視“緩急止痛”的重要性,常用的中藥有:白芍、九香蟲、薄荷、延胡索、川楝子、木香、厚樸等。疼痛明顯者,加乳香、沒藥、丹參等活血止痛。鄭亮教授臨床中發現薄荷煎煮時不后下,在治療過程中對松馳Oddi括約肌痙攣有明顯療效,更有利于較大結石的排出,龔文火[5]認為薄荷有抗菌、松弛平滑肌以及溶石排石等作用,膽舒膠囊主要成份也為薄荷。鄭教授善用金鈴子散治療膽石癥,金鈴子散由金鈴子(川楝子)和延胡索組成,功在疏肝理氣,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止痛。研究表明金鈴子散[6]具有鎮痛、抗炎的作用,是治療肝膽疾病的常用藥物,在止痛方面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3 典型病例
3.1 范xx,女,48歲2018-7-2初診
主訴:右脅肋部疼痛引及后背反復1年。
病史:患者1年前與家人生氣后出現右脅肋部疼痛,痛引后背,胃痛隱隱,生氣后加重,稍有噯氣,反酸不顯,晨起口干口苦,夜寐不安,難以入睡,睡后易醒,情緒不佳,舌紅稍有紫氣,苔稍黃膩,脈弦細。查體:腹平軟,劍突下及右脅肋部輕壓痛,全腹無反跳痛。輔助檢查:腹部B超提示:脂肪肝膽囊內泥沙樣結石聚集。辯證屬肝郁氣滯型。治療以疏肝理氣,利膽排石。處方:柴胡10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鉤藤10 g,金銀花10 g,郁金10 g,海金沙20 g(包煎),金錢草20 g,雞內金10 g,黃芩10 g,法半夏10 g,枳實10 g,虎杖20 g,香附10 g,枳殼10 g,炒白芍10 g,烏梅15 g,生大黃6 g,14劑,400 mL水煎服,早晚2次飯后溫服。服中藥2小時后,進高脂餐,油煎荷包蛋1枚。每天淘洗糞便,每2周復查B超,觀察療效。
3.2 2018-08-27二診
患者此次前來復診,欣喜萬分,隨身攜排出碎石,登門感謝,訴服藥1周后,排便淘洗后可見小碎石,次次均有,或多或少,藥后口干口苦癥狀已除,噯氣較前明顯減輕。復查腹部B超提示:肝脂肪浸潤,膽囊未見異常。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細。繼服上方鞏固1月,諸證皆好轉,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按:鄭教授認為,“膽石癥”雖病位在膽,但此患者暴怒傷肝,致肝氣不舒,膽汁排泄不暢,煉液成石,證屬肝郁氣滯,肝郁為氣滯之由,濕熱乃疾病之本,加之病情遷延,久病必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五金湯加減,香附、枳殼等行氣藥物疏肝理氣,促膽汁分泌、膽囊收縮,合金鈴子散加強柴胡疏利肝氣之效,引藥歸經,加入鉤藤清熱平肝,清瀉相火,海金沙、金錢草溶石排石,炒白芍、烏梅緩急止痛,黃芩、金銀花輔助消除膽囊炎癥,清除郁熱,生大黃通腑瀉下,起到“通”、“利”的作用,虎杖活血通瘀。用藥清晰,互通互用,使肝膽通利,氣機調暢,全方辛開苦降,辛以行氣開瘀,苦以燥濕通利,故獲良效。
參考文獻
[1] 劉敬軍,周 卓,胡剛正,等.柴胡枳殼大黃對犬膽囊運動及血漿膽囊收縮素含量的影響 [J].山東中醫雜志,2008(1):44-46.
[2] 齊 欣.益氣活血藥對心梗大鼠冠脈微循環障礙及Nrf2-ARE信號通路影響的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3] 汪龍德,李紅芳.單味郁金對離體兔奧狄氏括約肌、膽囊和十二指腸平滑肌活動的影響 [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2(2):14-15.
[4] 賈雙仙,駱紅飛,黃麗娜,等.四種基源郁金對小鼠肝損傷保護作用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4):963-966.
[5] 龔文火.膽舒膠囊中薄荷主要有效成分、藥理作用的分析[J].海峽藥學,2012,24(10):54-55.
[6] 沈淑潔,劉少磊,黃榮清,等.金鈴子散最新研究進展[J].中醫藥導報,2016,22(8):111-113.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