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特 趙萍萍 趙娣 黃永生
【摘要】黃永生教授認為,病竇綜合征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情志失調(diào),外感邪毒,年老體衰、勞逸失度導致的本虛表實之征,本虛多在于心腎陽虛,標實則多夾瘀夾痰。治療方面以補益心腎,溫陽通脈,利水化痰,活血祛瘀為主,且根據(jù)不同情況辨證加減。
【關鍵詞】病竇綜合征;名醫(yī)經(jīng)驗;黃永生
【中圖分類號】R2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1..02
黃永生教授是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終身教授,全國首屆名老中醫(yī),全國第三、四、五、六批師帶徒名老中醫(yī)。黃永生教授從事內(nèi)科臨床工作50余年,主要研究和治療心臟內(nèi)科雜病,發(fā)表論文60余篇,科研成果30余項,編寫著作20余部。
病竇綜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是竇房結及其周圍組織器質(zhì)性或功能性病變,導致的起搏和(或)傳導功能障礙,從而產(chǎn)生多種心律失常和多種癥狀的綜合病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研究發(fā)現(xiàn)SSS的患病率約為0.8‰[1],且在今后的五十年,患病人數(shù)可能逐漸增加,該病發(fā)生在40歲以上人群,其中以60~70歲最多見,且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根據(jù)其癥狀表現(xiàn),多屬于中醫(yī)的“遲脈癥”“心悸”“寒厥”等病范疇,如《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云:“寒氣入經(jīng)而稽遲”、“其脈遲者病”等。《靈樞·本神》則曰:“腎氣虛則厥。”說明與腎氣虛有關。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提出:“其氣虛者,由陽氣虛弱,心下空虛,內(nèi)動而為悸也;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惡水,水既內(nèi)停,心不自安,則為心悸也”。黃永生教授從醫(yī)50余年,尤善治療心臟內(nèi)科疾病,筆者親歷黃教授治療病竇綜合征亦不下百余人,現(xiàn)將黃永生教授治療病竇綜合征經(jīng)驗歸納如下。
1 病因病機
黃永生教授認為,病竇綜合征病因病機復雜,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調(diào),脾腎陽虛,命門火衰,心脈失養(yǎng),導致陰水上泛,血瘀痰凝。
1.1 先天稟賦不足
如《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曰腎為“封藏之本,精之處也”。《靈樞·經(jīng)脈》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fā)長。”腎為先天本,水火之臟,元陰元陽之根,命門所系,乃一身氣化之源。《醫(yī)宗必讀》中又說:“嬰兒初生,先兩腎。未有此身,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腎。”由此可見若先天稟賦不足,則后天無以充養(yǎng),后天不足則氣血生化乏源,氣血不足,血脈不充,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自作。
1.2 臟腑虛損
臟腑虛損是引起病竇綜合征的重要因素。心、脾、腎陽虛或年老久病,臟腑虛損,功能失調(diào),命火不足,心脈失于溫煦,鼓動無力,血行不暢,瘀血內(nèi)生,水谷不化,聚濕成痰,痰瘀互結,阻滯血脈。
1.3 情志失調(diào)
《靈樞·本藏》云:“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靈樞·百病始生》:黃帝問于岐伯曰:“喜怒不節(jié)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也”。現(xiàn)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飲食不節(jié),運動失宜,情志不暢,再加上外感邪毒。黃永生教授認為,病竇綜合征常是是內(nèi)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nèi)有情志失調(diào),肝氣不疏,氣機阻滯,外有寒濕內(nèi)侵,留而不去,臟腑失和,氣血運行不暢,痰瘀互生,發(fā)為“心悸”“寒厥”。
2 辯證施治
黃永生教授認為[2],該病為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最終導致脾腎陽虛,命火不足,相火不發(fā),心脈失于溫養(yǎng),鼓動無力,心血不能充養(yǎng)五臟六腑及四肢百骸。因心主火于上,腎制水于下,心陽足則能坐鎮(zhèn)上焦而腎水不泛,若心陽不足,則下焦陰水上逆,則見心悸。病久則氣虛而血行不暢,故致瘀,陽虛津液不化而成痰,故病人在心腎陽虛的基礎上,可出現(xiàn)挾痰挾瘀之象。故治療當以補腎益心,溫陽通脈,以保苓丹加減治療。保苓丹中仙靈脾、補骨脂溫運脾腎之陽而為君;茯苓補脾益胃,利水滲濕,寧心安神;桂枝行里達表,溫心陽,通血脈,共為臣藥。且桂枝合甘草溫心陽,心陽振奮,水氣不得上泛,心悸自止,即所謂“離照當空,陰霾必散”之意。紅參、黃芪、甘草補益中氣,補后天以養(yǎng)先天而為佐;使以大棗調(diào)和諸藥,與茯苓合用安腎氣,培中土。諸藥合和,共奏補益心腎,溫陽通脈之功。
3 驗案舉隅
范某,女,42歲。因“胸悶”5年,加重半年,于2018年7月11日就診。現(xiàn)病史:胸悶,時心悸,氣短,乏力,口干,心煩,太息,怕冷,頭暈脹,納可,眠差,小便黃,大便尚可,舌紅體瘀暗,有齒痕,苔薄,脈沉弦細緩。
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5次/分;動態(tài)心電提示,總心搏數(shù)71426次,平均心率53次/分,最慢心率34次/分,最快心率109次/分。中醫(yī)診斷:心悸病,心腎陽虛證;西醫(yī)診斷: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治法:補腎益心,溫陽通脈。處方:保苓丹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桂枝10 g,炙甘草10 g,生曬參15 g,黃芪60 g,茯苓15 g,大棗15 g,制附子15 g,炙麻黃10 g,細辛5 g,淫羊藿30 g,補骨脂30 g,枸杞子30 g,菟絲子30 g,磁石30 g,炒棗仁30 g,枳殼10 g,青皮10 g。10付水煎服。2018年7月25日二診,服上藥諸癥好轉(zhuǎn),頭暈脹,心悸消失,怕冷改善,稍乏力,胸悶,處方:上方去生曬參,加紅參25 g,大棗加至30 g。10付水煎服。2018年8月10日三診,已無明顯不適,查心電圖,竇性心律,心率63次/分。為鞏固療效,原方10付善后,隨訪至今,仍未復發(fā)。
按:該案為典型心腎陽虛的病竇綜合癥,患者心悸、胸悶,氣短乏力,一派心陽虛的表現(xiàn),而歸根結底乃腎陽不足。命火不足,相火不發(fā),則心失溫養(yǎng),則病竇綜合征始作。故治療以保苓丹為主,補益心腎,溫陽通脈,再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以解里寒、散外寒,溫陽通脈之力更強,磁石,炒棗仁安神定悸,青皮,枳殼理氣疏肝,諸藥合用,心陽得溫,腎陽得補,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養(yǎng)而諸癥自平。
參考文獻
[1] Jensen P N, Gronroos N N,Chen L Y, et al. Incid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Sick Sinus?Syndrome in theGeneral Popul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4, 64(6):531
[2] 黃永生.冠心病心律失常臨床治療體會[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心病分會.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心病分會第十次全國中醫(yī)心病學術年會暨吉林省中醫(yī)藥學會心病第二次學術會議論文精選[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心病分會: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心病分會,2008:5.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