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歡歡
(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6)
小梁切除術后的患者在住院期間可以得到主治醫師或有經驗的專業護士規范有效的眼球按摩,從而維持較好的療效。而青光眼患者的眼壓控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出院后仍需長期及持續的正確眼球按摩護理。因此,筆者希望通過探討不同眼球按摩護理方式對功能性濾過泡形成及眼壓控制的影響,為青光眼小梁切除術后患者的長期眼壓維護提供依據。
選取行青光眼小梁切除術患者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齡55-73歲,平均62.5歲。其中,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31例,原發性慢性閉角型青光眼7例,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2例。所有患者術后早期眼壓偏高,濾過泡扁平,結膜切口閉合好,前房形成良好,眼底檢查無視網膜脫離和脈絡膜脫離。眼壓測量使用日本佳能非接觸眼壓計進行測量,重復測量3次,儀器自動報平均值。根據患者的年齡、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行為特點及健康狀況等情況分為患者自行按摩組23例及家屬協助按摩組1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例組成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具有可比性。
根據患者術后的濾過泡及眼壓情況,于術后1-3d開始,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專業護士在裂隙燈下進行操作,囑患者眼球向上注視,操作者將拇指指腹放于患者術眼下瞼緊貼眶下緣處,壓迫下部眼球并向上推動眼球,按摩力度適中,同時密切觀察濾過泡及前房情況,壓2s停2s,頻率15次/min,按摩時間3-5min,4-6次/d。有針對性地對患者本人(自行按摩組)或家屬(協助按摩組)進行健康教育,通過講解、示范、觀看錄像等多種方法,指導掌握正確的按摩方法,囑患者出院后堅持3個月眼球按摩,并定期復診。出院后兩組患者均未使用任何降眼壓藥物。
濾過泡情況:按Kronteld分型法[1]將濾過泡分為四型:I型:微小囊泡型;II型:彌散型;III型:包裹型;IV型:濾過泡缺如型。其中,I型、II型為功能性濾過泡,III型、IV型為非功能性濾過泡。手術成功的標準:眼壓10-18mmHg,且功能性濾過泡形成為成功。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自行按摩組:眼數23,術后1周15.052±2.117,術后3個月14.682±2.248
協助按摩組:眼數:17,術后1周15.546±2.274,術后3個月
18.277±3.169
自行按摩組:眼數23,手術成功(只)20,手術成功率(%)87.0
協助按摩組:眼數:17,手術成功(只)10,手術成功率(%)58.8
小梁切除術廣泛用于治療各種類型的青光眼,也是目前治療該病最有效的方法。該手術是通過切除部分小梁組織,人為構建眼球內外溝通的瘺口,使房水從瘺口引流至結膜下,形成濾過泡,然后被濾過泡周圍組織中的毛細血管或淋巴管吸收,解除病理性的引流障礙,從而達到降低眼壓的目的。因此,手術成功的關鍵是功能性濾過泡的形成。但由于青光眼急性發作造成的炎癥反應、術中可調節縫線的應用及瘢痕愈合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術后早期易出現濾過泡形成不良,晚期易造成濾過泡瘢痕化等,從而導致濾過手術的失敗。
鑒于患者的年齡、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行為特點及健康狀況等情況不同,本研究將患者分為自行按摩組及協助按摩組兩組,研究結果表明術后3個月時自行按摩組眼壓控制情況和手術成功率均明顯優于協助按摩組,我們考慮其可能原因為自行按摩組患者本人對于自身病情較為了解,能夠及時根據眼部癥狀對眼壓高低做出判斷,在眼球按摩過程中根據壓力的感知確定恰當的按壓力度,且對于獲得較佳的預后有強烈的期盼,因此能夠做到按時、規范及準確的眼球按摩;而協助按摩組患者本人因各種原因不能做到自行按摩,由家屬協助按摩,因此可能出現按摩不及時、不規范等問題,從而導致手術成功率降低。有研究[2]比較小梁切除術后醫師按摩與患者按摩對眼壓的控制,發現醫師按摩組術后3個月、6個月眼壓控制好于患者按摩組,認為小梁切除術后在醫師嚴密監測下的按摩對患者術后眼壓穩定控制有重要意義。通過比較患者自行按摩與家屬協助按摩兩組的治療效果,我們認為,家屬協助按摩預后最差。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提示眼科護理工作者的健康教育對象應以患者為重點,若小梁切除術后患者因各種原因無法自行按摩,我們建議應在手術醫師的嚴格要求下隨訪復查,及時得到專業的指導,對于控制患者眼壓、提高手術成功率將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