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巍,李彩玲
(新疆軍區總醫院關節外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理念起源于丹麥,Henrik教授在1997年公開發表的文章里第一次提到[1],他本人被稱為“加速康復外科之父”,這篇文章翻譯為“多模式方法控制術后病生和康復”,它雖起源于心臟外科, 現已逐步拓展到骨科、心胸外科、婦產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等外科領域。丹麥 National Patient Registry 項目所有醫院報告分析:2009年的數據與2000年比較,行單側THA/TKA術患者數量從7200例增加到13800例,平均住院時間從10-11天減少到4天[2]。國內ERAS理念是在2006年由原南京軍區總醫院黎介壽院士團隊引進,在結直腸手術、疝手術、胃癌手術等病人的研究表明, ERAS理念治療是安全和有效的[3-5]。隨后,ERAS理念受到廣泛認知和重視,在全國各大醫院快速推廣應用[6]。2015年7月中國第一屆加速康復外科大會在南京召開,2016年3月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加速康復外科專業委員會在杭州成立 ,2016年5月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加速康復外科專業委員會在北京成立,2016年12月國家衛計委醫管中心加速康復外科專家委員會在杭州成立,這是加速康復外科發展的里程碑,標志著這一理念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2016年12月,新疆醫學會加速康復外科專業委員會在烏魯木齊成立。中國加速康復外科圍手術期管理專家共識2016版提出ERAS概念[7]:加速康復外科旨在使患者快速康復,在圍手術期采用一系列經循證醫學證據證實有效的優化處理措施,以減輕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創傷應激反應,從而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再入院風險及死亡風險,同時降低醫療費用,它從患者和醫者兩個角度講述了該理念的重要性[8]。2018版專家共識主要強調三個方面[9]:第一,強調了以循證醫學及多學科合作為基礎,第二,強調了將原有的臨床路徑進行優化;第三,延長了治療過程。已有研究表明,ERAS相關路徑的實施有助于提高病人圍手術期的安全性及滿意度,可減30%的術后住院時間,從而減少醫療支出,并不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再住院率,ERAS 還有助于提高結直腸癌病人的術后 5 年存活率[10]。為規范臨床診療行為,保障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我國已啟動臨床路徑管理工作,于 2016年下發 1010 種疾病臨床路徑,并在多家醫院展開試點工作[11]。筆者查閱文獻后發現,護理類研究主要集中在證明ERAS理念于某一病種圍手術期有效[12-14],或是針對實施加速康復外科護理人力資源配置的研究[15-16],比如浙江省邵逸夫醫院外科專門設立了1個導航護士崗位[17],導航護士根據設立的工作職能和工作框架,銜接和協調團隊工作,全程監控加速康復外科的實施。同時,隨著手術患者住院時間的逐漸縮短,手術創傷的刺激和器官功能的恢復可能轉移到院外,而多學科合作中外科醫師、麻醉師及康復治療師等成員將更多的時間花費在手術、麻醉和院內康復本身,擇期手術患者的術前準備和術后恢復的資料搜集和溝通、具體執行、健康教育和隨訪等工作主要落在了護士角色中。綜上所述,我院擬構建統一的外科護理路徑模式,明確臨床外科護士在加速康復理念下具體護理工作職責、工作標準、工作范圍,切實指導外科護士的臨床護理工作,最終目標是促進患者迅速應對應激反應、最大程度地恢復器官功能,縮短在院平均住院日,減少醫療成本和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