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虹娟,薛燕琴,范 穎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少不了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用。但是我國目前貧困山區出現耕地利用問題,問題主要包括耕地質量下降、耕地利用方式粗放、耕地大面積荒廢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貧困山區交通不便利、當地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落后、貧困山區地形地貌復雜以及貧困山區年輕勞動力流失等,這些原因導致我國貧困山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沒有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腳步,耕地利用存在很大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貧困山區的耕地利用率以及貧困山區的農業經濟健康發展。要改善貧困山區耕地利用的問題,首先就需要保證耕地利用轉型工作的落實。貧困山區耕地是當地農業發展土地資源,有效開展貧困山區的耕地利用轉型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當地農業經濟增長,保證耕地的利用質量,進一步帶動貧困山區的農業經濟,為貧困山區農業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土地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可以很好的為貧困山區耕地利用轉型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土地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指的是在相關技術與其它生產要素不變的前提下,對相同面積的土地持續增加某種特定要素的投入,記錄相對應的報酬,當增加的某種特定要素達到某一個臨界點后,此時相對應的報酬將不會發生正向變化,也就是說邊際報酬會出現下降的情況。
貧困山區耕地利用轉型主要分為耕地功能形態轉型以及耕地空間形態轉型。耕地功能形態轉型以及耕地空間形態轉型對于貧困山區的農業經濟增長質量有不一樣的影響作用。
(1)耕地功能形態轉型對貧困農業經濟增長質量存在促進效用,而耕地空間形態轉型對貧困農業經濟增長質量存在邊際效用遞減性。對于這類貧困山區來說,當地農民可以主要發展耕地功能形態轉型,減少耕地空間形態轉型,進一步促進當地的農業經濟增長質量水平,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需要持續開展土地整理工作,提高當地農民的耕地利用集聚性。在一定程度上明確耕地資源的產權關系,保證當地農民可以擁有足夠數量的耕地,維持當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進行農業生產工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需要將多種耕地功能形態轉型的有效措施結合使用,保證當地農民的耕地數量,盡可能引導當地耕地利用的集約化、合作化,提升當地農業經濟的增長質量。
(2)耕地功能形態轉型對貧困農業經濟增長質量存在邊際效用遞減性,而空間形態轉型對貧困農業經濟增長質量存在促進效用。對于這類貧困山區來說,當地農民可以主要發展耕地空間形態轉型,進一步達到提升農業經濟增長質量的目的。相關部門工作人人員可以通過運用農業生產的前沿科學管理知識,對當地耕地使用情況建立健全創新的科技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國內外優秀的農業生產技術,結合當地貧困山區的農業生產實際具體情況與農民生產素質情況,選擇更加適合當時農業經濟發展的前進路線。相關部門人員從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效率以及促進當地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發展的角度出發,實施適合當地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控制當地的勞動力數量,組織當地農民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當地勞動力的生產素質水平,提升當地農業經濟增長質量。
(3)耕地功能形態轉型以及空間形態轉型均對貧困農業經濟增長質量存在邊際效用遞減性。對于這類貧困山區來說,當地農民可以共同發展耕地功能形態轉型和耕地空間形態轉型,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需要從提高當地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和促進當地農業生產技術進步這兩個方向開展工作,協同發展當地的耕地功能形態轉型以及當地的耕地空間形態轉型效用[1]。在實際提升當地耕地利用轉型的具體實踐中,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不僅僅需要開發當地耕地的功能性,還需要將當地耕地空間轉型工作相結合,選擇適合當地農業實際情況的措施,協調落實耕地功能形態轉型和耕地空間形態轉型工作。
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需要結合當地耕地的種植情況,優化當地的耕地種植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當地耕地的勞作生產以及生態保護等多種功能正常使用的同時,可以采取一系列手段,例如低丘崗地改造、土地置換或流轉、土地整理等,將當地一些分散情況嚴重的耕地有效的集聚起來,盡可能的提高當地耕地的集聚性,保證農民的充分利用性,盡可能選擇一些方便機械化運作的耕地進行勞作,減輕勞動力損耗的同時,可以提高當地耕地的經濟效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可以創新發展貧困地區農業經濟管理,鼓勵當地農民進行一二三產業的共同促進發展,利用二三產業反哺農業經濟發展[2]。
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需要重視貧困山區耕地利用轉型對農業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充分對當地貧困山區的耕地利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結合當地農業經濟的實際具體情況,優化當地的土地政策,引導當地農業經濟增長質量向好發展。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征收耕地閑置稅或者耕地占用稅等手法,進一步限制當地耕地荒廢情況;或者建立健全耕地利用政策制度,提升耕地利用效率,改善耕地利用功能,規范耕地利用轉型發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