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春
(廈門安防科技職業學院,福建 廈門361102)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是在新時代教育革新中提出了先進教育理念。工學結合模式改變了原有高職教育與社會需求相割裂的局面,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職院校應當構建專業化和實踐化的教學管理體系,為高職學生提供具有實效性的實踐機會,從而提高高職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對工作崗位的認知。高職院校應結合社會需求與教學任務,通過構建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來提高高職院校教學的社會適應水平。
企業是高職學生的就業目標,高職院校在構建管理體系時應大力發展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業的實踐資源強化高職專業技能教育效果。校企合作模式對高職院校和企業來說是一個共贏的局面[1]。企業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實習基地,能夠使學生了解到實際工作過程與課堂教學內容之間區別,從而能夠在知識學習中結合實習經驗進行深度的學習總結,提高高職學生知識和技能掌握的效果。
高職院校教學課堂是學生掌握專業技術知識的主要場所,在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專業課堂模式也應當進行深入變革。由于工學結合的核心點是如何將教學與崗位技能得到有效融合,因此在高職專業課程設置上可以采用項目教學的課堂模式[2]。項目教學的課堂模式是通過將模擬企業項目,讓學生在承擔工作職能的同時能夠有效了解項目流程,從項目對接、項目設計到項目組分工以及項目總結的全過程都由學生自行完成,從而在高職教育課堂中能夠有效實現工學結合教育目標。
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面臨著就業問題,在工學結合教育方針的指引下,高職院校可以為學生和企業搭建起雙向選擇的就業對接模式。企業可以在學生入學就開始提供定向培養安排,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意愿以及就業規劃來與企業進行就業對接[3]。就業對接模式的構建有助于工學結合教學的開展,在就業對接過程中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更具有針對性,能夠集中精力去提高專業技能,而企業也可以在就業對接中按照自身的發展戰略去培養更加符合的優秀技能型人才,從而實現了工學雙贏的局面。
高職院校的工學結合教育需要通過有效的評價模式來不斷完善和優化。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體系中應當構建多層次、對角度的全面評級機制,評價內容不僅需要包括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企業實踐水平、模擬項目實施效果等技能體系內容,同時也需要包含學生的工學結合積極性以及滿意度等,從而提高評價的全面性。評價參與人除了包含高職院校的教師和領導外,還需要結合企業對工學結合的評價以及學生自身的評價,使高職教學中的評價體系構建能夠真實地反應每一方的意見和建議,進而使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能夠形成全面有效的實踐體系,提高工學結合教育成效。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需要始終以技能培養為依托開展,從而保證高職院校的辦學方針始終符合國家對人才結構的調整和要求。工學結合模式是構建高職教學管理體系的基礎,也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重點。高職院校應不斷完善和優化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構建出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