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寅
(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文化消費是居民在基本的物質消費需求之外滿足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消費。轉變發展方式需要加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加速培育消費增長點,促進文化消費。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指出,要把擴大文化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擴大文化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2016年,原文化部聯合財政部印發了《關于開展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的通知》,其后原文化部又分兩批確定了45個城市為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旨在鼓勵和引導各地發掘優勢資源,創新試點模式,采取發放文化惠民卡、舉辦文化惠民消費季、搭建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消費平臺以及積分激勵等措施促進演藝、動漫、娛樂、文化旅游、文化會展、藝術品與工藝美術、創意設計、數字文化服務、電影電視、圖書報刊等文化領域的消費。
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281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5%,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556元,增長5.8%,低于平均增長率,增速最快的是醫療保健消費、居住消費、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分別增長17.4%、12.2%、9.4%;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占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0.9%,占比最高的是食品煙酒消費、居住消費、交通通信消費,分別為28.5%、22.9% 、13.5%。[注]《2018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國家統計局網站2018年10月19日。根據發達國家經驗,文化消費通常要占到居民整體消費的30%,而目前我國文化消費規模僅為發達國家的1/3左右,衣食住行用依然占據居民消費支出大頭。可見,我國在促進文化消費方面的種種舉措,并沒有完全將居民文化消費潛力轉化為有效的文化消費實際發生。因此,構建文化消費促進機制,不僅有助于加快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而且有助于引導群眾樹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費理念,有效激發文化消費的內生動力。
一般認為,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增多,則文化消費支出就會増多。但是,影響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卻不一定是消費者的收入。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7)”顯示,北上廣深等高房價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費規模及活躍度遠高于其他城市,而相對富裕的東部地區鄉村文化消費也并不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的鄉村。這說明,影響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并不局限于消費者的收入。
文化消費的行為主體是消費者,理解文化消費首先要準確認知消費者的基本特征。被視為消費者行為學奠基之作的美國社會學家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將消費者定義為“有閑資產”“有閑生活”“有閑需求”的人群。這意味著,消費者在滿足生存需求之外,必須擁有閑余的資產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選擇,而生活方式選擇往往取決于人的多樣化需求。文化消費者與物質商品消費者的主要區別就在于是否擁有激發精神滿足感的文化消費需求,這是消費者使用資源和選擇生活方式的主要驅動力。如果消費需求強化到一定程度,就會對消費者產生一種強烈的內驅力,從而形成消費動機,消費動機促使消費行為發生。除了文化消費需求之外,消費動機還要受到消費者的經濟狀況、時間充裕度、對消費內容的知識水平等資源因素的影響。[注]符國群:《消費者行為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4頁。這是消費者行為決策及其方向的重要影響因素。消費滿意度是消費行為的結果,是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消費體驗的情感反映狀態,[注]陸劍清:《現代消費行為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17頁。也是消費者能否重復消費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滿意度高會強化消費行為,縮短消費決策時間,產生重復消費,逐漸形成消費習慣;反之,則會使消費者產生厭惡、抵制的態度,弱化消費行為,終止對某類產品的消費。
從消費者自身角度來看,其行為發生的規律是:需求是動機的根源,動機是行為的原因,行為讓需求得到滿足,但動機受消費者所掌握資源的約束,而消費滿意度則決定消費行為的持續性。
任何消費者都是在一定的消費環境中完成產品或服務消費的。相對于其他實物產品的消費,文化消費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要遠高于自然環境,尤其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社會風氣、社會秩序、社會治安等都影響著消費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消費結構、數量、頻次、質量等。政策是影響文化消費環境的重要外部力量,一方面它可以直接影響文化消費空間的建設和開放,營造社會文化環境、市場環境、法制環境,有效抵御市場本身的盲目性,防止惡性競爭,使文化消費市場實現規范化和秩序化;另一方面,它可以通過制度化的舉措為消費者補給相應的文化資源,提升文化消費意愿,消除消費者憂慮,從而進一步激發文化消費動機。更重要的是,政策有助于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引導文化供給的生產方向和方式。由于消費者過去的文化消費體驗會對其未來的文化消費產生影響,因此文化供給不僅決定著文化消費的內容和方式,其質量標準更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滿意度,是文化消費行為持續性的重要影響因素。
從文化消費的外部環境影響因素來看,政策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除了可以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資源之外,還決定著文化消費環境的形成從而間接影響文化消費需求,并且通過對文化供給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消費者滿意度,進而影響文化消費行為。
影響文化消費的因素,既有消費者的內部因素,即需求、動機、行為,也有環境、政策、供給三個外部因素。雖然內部因素與消費者的個性特征相關,但任何個體都無法脫離外部因素的影響。消費環境直接影響文化消費需求,政策通過影響消費者資源而對消費動機產生激勵作用,文化供給通過影響消費滿意度對消費行為具有強化或弱化作用,其中,消費者資源與消費滿意度為中介因素。
1.文化消費環境直接影響文化消費需求。人類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習慣通過相互交流而潛移默化的相互影響。文化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外部性,即同一時間和空間可以滿足一定數量的消費者完成共同消費。在共同消費的過程中,消費者的情緒會彼此感染,并在互動中強化心理感受。[注]張振鵬、陳志軍:《文化商品市場壟斷與文化企業規制》,《社會科學研究》2014年第2期。此外,文化消費者很容易受到公眾人物、社會潮流趨勢、社交網絡的其他主體的影響,“粉絲”效應在文化領域體現的尤為明顯。有研究表明,興趣愛好是文化消費需求的主要誘因,消費者很容易受過去文化消費體驗的影響而表現出消費成癮,消費越活躍則文化消費需求越強烈。[注]J.Borowieck Karol,Prieto-Rodriguez Juan.Video games playing: a substitute for cultural consumptions?,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Vol.39,No.3,2015,PP.239-259.而消費者對于文化的熱情和感知,是其興趣愛好產生的主要緣由,并由此轉化為現實需求。[注]Rita Kottasz.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a new wave of immigrants:the case of the South Korean community in South West Lond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Vol.20,No.2,2015,PP.118-139.消費需求是消費者所在的特殊文化價值體系的反映,個人融入某一特殊群體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個人的文化價值觀,這直接影響個體的文化消費需求。個體在社會群體活動中與社會成員互動交流的結果,又會進一步影響消費者對于文化消費需求的自我認同。
2.政策影響消費者資源激勵消費動機。人的需求通過行為的實施得到滿足,但需求并不足以促使人采取行為,因為資源的限制使人的很多需求僅存在于意識之中,無法在現實中得到滿足。相比需求,動機更容易導向消費行為。人的需求只有在外因的作用下被激活或得到強化才會轉化為動機,進而采取相應的行為。激勵消費者由需求轉化為動機的外因通常是消費者資源,而核心的資源就是信息、渠道、資金。商家為消費者投放的產品廣告,提供的便捷服務,制定的價格策略,針對的都是消費者資源。我國各地組織的文化惠民消費活動,基本上也是按照發布文化產品促銷目錄清單,舉辦產品展銷會,實施價格優惠等流程展開。盡管消費成癮會讓部分文化消費者的消費決策變得簡單,但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文化產品并非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其彈性系數要遠遠大于物質消費。消費者在明確產品的品質、真實的獲取方式、可接受的價格區間的條件下,才會顯著增加文化消費,而這正是消費者自身難以補足的資源短板,文化消費政策的作用就在于補足消費者資源短板,以此激勵消費者實現由需求向動機的轉化。
3.文化供給影響消費滿意度約束消費行為的持續性。生產決定消費,生產為消費提供物質基礎,消費實現的前提是供給者生產出產品,產品供給是消費的重要影響變量;否則,無論消費者有多強烈的消費需求和動機,有多少資源,也買不到產品,有效消費就無法實現。經濟學的供求規律強調商品的供求關系與價格變動之間相互制約的必然性,而文化產業的供求規律更偏重于供求內容和質量的適配。真正能夠滿足文化消費需求的不是產品,而是產品質量;能夠激發文化消費者持續消費的不是供給數量,而是供給質量。[注]張振鵬:《供給側改革:主推我國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光明日報》2016年1月7日,第16版。2018年我國電影總票房達到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躋身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但是,據《北京商報》的不完全統計,2018年國內上映的477部電影中,有178部電影票房未過百萬元,占全年上映電影近四成;2018上半年國產電影票房收入前50名的電影只有12部盈利、6部持平、32部虧損,盈利的電影無不是擁有良好口碑效應的產品。文化產品之間存在質量差別,質量差別的直接體現就是消費滿意度,這使得文化產品的收益有天壤之別。[注]劉藩:《電影產業經濟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8頁。文化產品供給質量影響消費滿意度,進而決定著消費者的行為取向。
時代變遷讓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不斷變化,人的理念、意識、能力也都隨之變化,消費者的消費方式也在逐漸變化。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備受矚目,文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消費群體及其需求、動機、行為也都呈現出持續變化。
任何長期消費品都有特定的消費群體,而且消費群體也有不斷迭代的特性。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2018年發布的《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中有一段結論性的話:“在今年的調查中,我們訪談了近1萬名18至65歲的中國消費者,他們來自44個城市、7個鄉鎮和農村。在過去十幾年我們對中國消費者的所有觀察中,有一點變化在今年的調查中非常突出,即中國消費者作為整齊劃一的群體已經不復存在,而是形成了鮮明的多樣性。以90后、00后為代表的新生代迅速崛起,開始成為新一代的主要消費群體。”不錯,在文化消費領域,90后、00后是當前最為活躍的消費群體,電影院的主要觀影人群、明星演唱會的擁躉、網絡游戲的玩家、音視頻網站的注冊用戶,娛樂場所的消費數據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90后、00后,目前雖然不是社會財富創造的主力,但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中,他們已成為消費的主要群體,他們的消費觀念更加開放,對娛樂內容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新型消費模式,消費方式更加多樣化,更喜歡量身定制滿足自己獨特需求的文化產品,更偏愛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文化產品及便捷服務。相比上一代消費群體,當前的文化消費主要群體基本實現了從滿足“基本需求”到“個性化需求”,從“買便宜的”到“買優質的”,從買“大眾的”到買“小眾的”,從買“產品”到買“產品+服務”,從“擁有”物品到“共享”物品的演變。主要消費群體迭代與消費需求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化產業生產經營方向和方式的轉變。
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各行各業的創新,改變了人們的交互方式。就個體消費者而言,手機已經成為人們和外部世界交互的最重要的媒介,消費、與其他消費者和品牌交互的過程都可以在手機終端完成,這使得交互貫穿消費者決策的全過程,提升了消費者交互的頻次,但也縮短了每一次互動的時長,即手機終端的消費者大都以短暫高頻互動為主。消費者在互聯網上的信息交換,獲得大量自愿者的幫助,相互交流產品體驗,商家也傾向于消費者建立密切聯系,以便更好的理解市場需求,獲取產品開發的新創意,進而改善新產品開發的績效。[注]張婧、朱苗、杜明飛:《組織間關系調節作用下顧客參與對B2B企業營銷創新能力的影響》,《管理學報》2017年第9期。消費群體之間短暫、高頻、快速的“瞬間互動”,讓消費者由需求向動機的轉化趨向即興化和快速化,也讓消費動機的形成變得更加復雜。
據世界權威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調研顯示,全球范圍內,45%的人每周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照片或視頻,互聯網環境下的網紅、意見領袖、自媒體、社群、直播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追求效率的消費者數量越來越多,約53.7%的中國受訪者愿意花錢購買能節省時間的產品或服務。數字技術的提升與創新,使消費者能夠更熟練地使用技術,消費行為不再受到時空限制,消費從一種購物任務演變成人們的日常活動,由此帶來了消費場景的拓展和消費行為的“日常化”。以前不太會發生消費的時間或地點,比如在看網絡劇或是課間休息時、在交通工具上,都可以讓消費者借助手機終端完成消費以及遠程參與或體驗。文化消費更是如此,人們變得越來越不愿“等待”,更希望獲得即時滿足,得到更加便捷的消費服務,這對于消費動機的形成都必然產生深刻持續的影響。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從報紙、電視、廣播轉換成了電腦、手機以及其他智能設備,獲取信息的方式從文字、圖片轉換成了視頻、直播。多元內容載體的蓬勃發展,見證并推動了網民內容消費習慣和偏好的不斷升級。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在收集與挖掘信息方面更有經驗,也擁有更廣闊的視野,他們不再輕信商家的廣告或咨詢所謂的專業人士,而更依賴于互聯網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即時信息。他們會更相信自己的選擇與判斷,在購買決策時會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更理性地進行消費決策。發達國家經歷了由“大眾消費時期”到“品質化消費時期”再到“理性消費時期”的演化。[注][日]三浦展:《第四消費時代》,馬奈/譯,東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頁。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消費者的成熟度得到了顯著提升,消費行為也更趨理性化。
在信息媒介日益多元的背景下,消費行為理性化體現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建立了品牌意識,并在消費過程中逐步形成個性化的品牌偏好。這是因為,人們對生活格調和品質的重視程度提高了,從而更加重視對商品的軟性需求和性價比,而且不抱持從前那種“便宜沒好貨”的觀念,而是在自己認可的合理價格區間內,愿意為高品質付出更多,也更重視品牌所象征的商品特性。從本質上講,消費者越來越不愿意低價購買品質不佳的商品,但也不愿意輕易為商品高昂的溢價買單,而是更傾心于價格合理、具有品牌效應的高品質商品,這種日漸“成熟”的表現,被業內人士視為“在消費升級道路上的消費理性修正”。這在文化消費領域,體現的更加明顯,因為單純依靠制造噱頭、讓“粉絲”買單的質量低劣的文化產品已經越來越沒有市場,擁有好口碑的文化產品的市場回報率則越來越高。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消費動機、消費行為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形成文化消費的促進機制,需要從優化消費環境,補給消費者資源,改善供給水平三個方面,釋放文化消費需求,激發文化消費動機,提升文化消費滿意度。
政府是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的創設者,也是各利益相關主體的協調者。我國推動的文化體制改革在放松文化資源約束的同時,激勵廣大社會成員發揮文化創造力,營造了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格局;知識產權方面的系列舉措,既保護了文化創意工作者的利益,也使消費者的權益得到了必要保障。當前,形成文化消費促進機制,需要政府通過政策工具對制度環境的優化,為文化供給者與消費者創設良性互動的市場環境,加大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充分釋放文化消費需求。
在文化消費群體迭代與消費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消費者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對更高品質、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需求逐漸增多,尤其是在文化、旅游、休閑、時尚、個性、運動、健康等方面的訴求日益強烈,更加注重消費場景及其體驗感的獲得,偏愛能夠滿足多種需求的復合型產品和服務。與消費需求相對應的文化供給,除了具有基本功能之外,還要有良好的品質,精準的場景定位,滿足消費者體驗的需求。對于文化供給主體來說,傳統的產品形式、生產理念、經營渠道、終端市場營銷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只有在不斷嘗試和創新中探索新供給。這無疑加大了文化供給的經營風險和不確定性,由此導致部分文化供給主體為了快速獲取利益而復制成功產品和模式,影響了文化創新動力,也抑制了消費需求的滿足和潛在需求的釋放,這也是當前文化消費市場難以健康持續發展的癥結之一。而改變現狀的有效方式,就是政府從保護文化消費者權益的角度來優化消費環境。
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都非常注重保護消費者權益,不僅具有較先進的消費品標準和較為完善的消費法律法規體系,還通過司法和行政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有效維護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國雖然已經頒布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由于文化消費的特殊性,除了通過基本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之外,還需要制定文化消費的相關行政法規,保護文化消費領域消費者的專門利益,從而優化文化消費環境。
政府優化文化消費環境,要真正樹立和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文關懷和民主參與。首先,從文化消費需求的實際出發,制定文化消費法律法規和消費政策,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消費權益得到滿足。其次,制訂并嚴格執行文化生產和服務標準,嚴厲打擊擾亂文化市場秩序和盜版侵權行為,建立健全文化市場信用監管機制,支撐起安全可信的消費環境。再次,建立有效的文化消費者利益表達機制,使消費者監督舉報渠道更廣泛、更便捷,鼓勵消費者反映造假販假、價格欺詐、強買強賣以及不健康文化經營等問題,對文化消費糾紛及時介入、依法處理。最后,做好文化消費統計監測工作,在相關部門間建立文化消費大數據資源共享平臺,綜合分析宏觀數據和微觀樣本,動態監測文化消費規模和結構的變化情況,為決策的研究制訂提供可靠依據,讓文化消費政策更趨科學化。
潛在的消費需求轉化為實際的消費行為,需要激發文化消費動機。激發消費動機,需要消費者有足夠的閑錢、休閑時間、知識積累和文化偏好等資源。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和之后的相對收入理論都強調收入對消費的影響作用,即收入達到一定程度,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后,消費者將傾向于將更多的時間用于閑暇。在文化消費領域也不例外,當人們的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消費者會有更多的文化消費時間。此外,消費者的文化素養和興趣愛好是文化消費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來看,消費者的成熟度和習慣養成尚需培育,這是制約我國文化消費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總量、增加閑暇時間、提升居民文化素養,都是激發文化消費動機,提升文化消費水平的必然選擇,而這些要素通常都在消費者擁有足夠的資源基礎上才會發生。
在補給消費者資源方面,很多國家都是多策并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就制定了《社會保障法》,為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效運轉提供制度支持,為居民提供全面的生活保障,不斷提高居民可任意支配收入水平,同時嚴格控制文化產品和服務價格,使得文化消費整體收益獲得巨大提高;另外,美國政府通過不斷增加居民閑暇時間,為居民文化消費活動提供機會。英國政府在學校基礎教育部分設置多門音樂、戲劇、舞蹈和美術課程,并在廣大社會成員中持續推動文化體驗計劃,持續提升居民文化素養和藝術鑒賞能力。日本政府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加大了社會保障投入,并通過完善薪酬體系、福利津貼分配制度和稅收制度,增加就業和工資總額,增加休閑時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補給消費者資源,刺激個人消費。從一些國家促進文化消費的經驗來看,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居民消費動機自然會被激發,消費水平也會得到顯著提升。
我國當前促進文化消費,需要補給消費者資源實際不足的短板,消除居民文化消費的后顧之憂。首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員工持股制度、技術入股制度,引入剩余收益分享制,給單一要素的勞動者提供生財來源的制度保障,促進居民總體收入增長,從而提高居民文化消費的能力。其次,降低文化消費的時間約束,完善居民休假制度設計,增加家庭一起進行休閑和文化消費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為集中文化消費創造條件。再次,加快文化消費空間的打造,建設產品及服務價格適宜、混業經營、特色鮮明的親民便民的文化消費場所,尤其是為農村、中西部地區、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將有精神文化需求的民眾有效轉化為現實的文化消費者。最后,培養文化消費主體,把文化藝術教育融入普通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使其成為各類人才培養的必修課,向全民普及文化消費教育;同時加強大眾媒體對文化消費觀念的教育和宣傳,形成觀念先進、結構合理、方向正確的文化消費社會風尚。
文化消費者的滿意度和消費習慣養成有賴于文化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而影響文化消費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是文化產品及服務供給。文化產業是典型的具有生態化特征的產業,生態系統各成員之間不僅是同業競爭關系,更是合作共生的關系,通過相互依賴和合作而維系各自的生存及發展,以此促進整個文化產業生態系統演進。[注]張振鵬、劉小旭:《中國文化產業生態系統論綱》,《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文化消費者與文化供給者是文化產業生態系統的核心成員,文化消費者的選擇決定文化供給者的績效,文化供給者的行為影響文化消費者的取舍,尤其是在自媒體迅速崛起的環境下,“粉絲經濟”成為文化產業領域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構筑起一個供給與消費雙方利益共享且相互制衡的生態系統。“粉絲”代表了強大的購買力與潛在消費行為及忠誠的自營銷群體,他們不僅愿意為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買單,而且更關注文化產品及服務帶來的情感溢價,在很大程度上掌管著文化供給者制勝之門的鑰匙。
面對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通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品質革命,提供更多高品質、適銷對路的文化供給來釋放文化消費潛力,是促進文化消費持續增長的關鍵。首先,文化供給必須瞄準文化消費的新需求,調動市場力量增加有效供給,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特別要順應互聯網發展給消費方式帶來的變化,改善文化消費條件,構建文化市場信息提供公共平臺,進一步提高居民文化消費的便利化水平。其次,供給者需要根據產品的特性對消費群體進行細分,深入洞察和描述真實的消費需求,挖掘和激發潛在的消費需求,準確定位目標消費群體,有的放矢地進行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更有針對性地切中消費需求,將消費需求轉化為消費行為,才會形成有效供給。[注]張振鵬、欒曉平:《大運河沿線區域產業結構升級路徑及啟示》,《山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再次,文化供給者需要尋求一個足以打造個性鮮明的“粉絲”品牌的載體,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情感溝通渠道,培育忠實的消費群體,為其打造獨一無二的消費體驗,讓消費群體的情感投射到產品與品牌上,使文化供給擁有長尾變現能力。最后,營造文化產業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推動文化與各行各業融合,以新供給滿足和創造新需求、新消費,形成具有鮮明區域特色和品牌效應的文化供給體系,拓展文化消費空間。
文化消費的主導權并不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是取決于消費者的行為選擇,正如人類學家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樣,在世界范圍內的消費都是消費者對自我認同的表現形式,消費者藉此與所處的世界產生密切聯系,獲得認同感。隨著“文化+”“互聯網+”催生的文化經濟形態演進,文化消費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文藝演出、購書、看電影等,不論衣食住行用,只要是以文化內容為核心的消費形式,都可以構成文化消費。隨著生活方式多樣化選擇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消費者更熱衷于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和便捷的服務方式,并且養成了借助新媒介表達消費體驗的習慣。這使得文化供給方與文化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不再是遙遙相對的供求兩端,而是通過更加頻繁及形式多樣的互動聯結,建立了利益共享的伙伴關系。一些忠實的文化產品消費者,既是內容創意的參與者,也是產品營銷的推動者。消費者、供給者、政府、相關組織及個體共同構筑了文化產業生態系統。
面對消費格局和市場體系的變化,全方位地審視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基于環境優化的前提,以多方和諧共生、互促共榮為原則的文化產業生態理念,制定更具科學性、針對性、系統性的行動方案,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各利益相關方形成協同效應,尤其是產業鏈上的內容創造者、產品運營者、中介組織與消費者建立可持續的利益分享機制,才能夠形成文化消費的長效促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