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慶環,趙 敏,任 偉
(江蘇省徐州精神病院,江蘇 徐州 221000)
精神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對于精神病患者,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很多精神病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不高甚至很差,從而影響到疾病的治療效果,甚至導致病情加重,主要表現為拒絕服藥、偷偷藏藥等,而如果精神病患者不能及時遵醫囑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對于病情的控制是極為不利的。為此,有必要加強對精神病患者服藥依從性影響因素的分析,并制定針對性較強的護理對策,從而使患者能夠更規范的進行服藥,以達到盡快控制病情、促進康復的治療目的。
從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住院治療的精神病患者中隨機選擇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15-68歲,病程20d-30年。
對患者的臨床護理記錄、病歷資料、交接班記錄等等進行回顧性分析,找出患者服藥依從性差的原因。
精神病患者服藥依從性差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如下幾項:
主要出現于急性發病期,對病情持否認態度,拒絕服用藥物,本研究共40例,占比50.0%
常見表現為認為藥物為毒藥,有人要毒害自己;認為自己是罪人,沒有資格吃藥治病等等,從而拒絕服藥,本研究共22例,占27.5%。
抗精神病藥物常見副作用主要有頭昏嗜睡、體重增加、乏力、震顫等等,使患者感到較多不適,對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因而對服藥較為抗拒,常趁工作人員不注意時將藥物扔掉或是在工作人員監督下服藥后又到僻靜地點將藥物嘔吐出來。本研究共8例,占10.0%。
本研究共有3例此類患者,占3.8%,有2例為抑郁癥,1例為分裂癥恢復期患者。這些患者藏藥手段較隱蔽,常在工作人員面前表現較好,使工作人員放松警惕,然后再找機會將藥物藏到某處,等待機會一次吞服自殺。
認為抗精神病藥物會影響身體健康,如破壞記憶能力和生育功能等等,因而在藥物治療有一定效果之后便停藥。本研究共2例,占3.8%。
如極度亢奮、違拗等,對一切醫務工作均抗拒。本研究共1例,占1.3%。
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仔細閱讀,詳細掌握和評估患者的病情,對其以往治療中藏藥行為情況進行仔細了解,如果存在藏藥史,應當重點關注,在病區提示板上做重點標記,以便每一名護理人員均能了解并加以重視。在為患者發藥時,先發給服藥依從性較好的患者,對服藥依從性差的后發。白天在餐廳發藥,使護理人員更好地進行服藥情況的觀察,且護士長、治療班護士、護理員應當協助協助護理班護士做好發藥秩序的維護,對每名患者的手、口袋、口腔、水杯等進行仔細檢查,如患者有過摳藥、嘔藥行為,服藥后讓其在護士視線范圍內停留半小時[1]。
護理人員對于患者不要有歧視心理以及情緒,對患者應當充滿耐心、愛心、關心和尊重,引導患者傾訴并耐心傾聽,對患者各項問題均耐心解答,對合理要求均給予滿足,使患者的安全感增強,對護理人員更加信任,從而更加配合護士工作。另外,應當詳細向患者講解疾病知識、各類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使患者有正確的認識。加強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一旦有異常情況應當及時告知醫生處理,對于常見不良反應,教給患者對抗方法[2]。讓患者對不良反應的發生有必要的心理準備,減輕恐懼。
有悲觀厭世等不良心理傾向的患者重點關注,常規治療及護理的同時做好心理護理,多對患者列舉治療成功案例,使其治療信心得以建立;對于病情處于恢復期的患者,幫助其克服自卑心理,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并建立堅持長期服藥的信念;向患者家屬進行疾病知識以及堅持長期服藥重要性的宣傳教育,讓他們更好地對患者服藥情況進行監督。對于經濟條件較差,無法支持長期治療的患者,幫助其爭取貧困救助以及治療費用的減免。
對于存在幻覺以及妄想癥狀,拒絕服藥的患者,充滿耐心,讓服用同種藥物的患者先服藥,使患者的戒備心理減弱或解除。對于自知力較差拒絕服藥的患者,耐心進行病情以及藥物作用的解釋,并與患者主治醫生聯系,對患者適當哄騙其具有某種軀體疾病,所服藥物是進行這種軀體疾病的治療,等到患者病情得到緩解,有一定自知力之后再進行相應的精神疾病和藥物作用的解釋,讓其逐漸對病情有正確認識,提升配合依從性。如果采取各種措施之后患者仍不能有效服藥,則可遵醫囑給予其他途徑給藥[3]。
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很多都存在服藥依從性差的情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提升患者服藥依從性,保證治療效果,護理人員一定要對患者服藥依從性差的原因進行仔細分析評估,采取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另外,還應當有較強的工作責任感以及扎實的專業基礎、護理技巧,對藥物副反應做好觀察,加強患者心理護理,取得患者家屬及社會支持等,通過各種措施解除患者顧慮,使其服藥依從性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