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雙琴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17)
臨床中,腦梗塞是因為血液中栓子進入腦動脈導致腦血管擁堵,進而致使腦部分缺血,在缺血初期細胞代謝障礙,在細胞膜上的多種營養元素的活性下降,導致細胞高滲,之后水分子大量進入到細胞中,細胞水腫,細胞各種功能出現毒性作用[1]。許多腦梗塞患者在搶救后會留有后遺癥,尤其是神經系統損害,包括失語以及偏癱,且致殘率以及死亡率比較高[2]。為了探討和分析在腦梗塞患者中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此次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醫治的腦梗塞患者(40例)當分析的對象,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此次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醫治的腦梗塞患者(40例)當分析的對象,以入院順序分乙組、甲組,每組20例。其中甲組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年齡在26-73歲之間,平均為(48.19±5.41)歲;乙組男性為13例,女性為7例;患者年齡在27-72歲之間,平均為(48.14±5.36)歲;比較兩組詳細資料的差異,結果P大于0.05,說明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進行研究對比。
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研究甲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具體內容為:(1)飲食護理:依據患者自身的不同體質與口味,對患者制定合理食譜,可促進新陳代謝能力,維持胃腸道正常功能,確保體質良好。(2)運動護理:依據患者的自身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肢體訓練,指導患者使用健側手吃飯,并不斷強化患側手指進行活動;待患者情況穩定后,可進行肢體鍛煉指導,可先在床上進行簡單動作訓練,比如翻身、坐立以及抬腿等,之后下床直立、扶拐行走、攙扶行走及獨立行走等,循序漸進,根據進展調整目標;(3)語言訓練:根據患者語言功能下降情況,對患者的失語類型進行判斷,包括運動性、感覺性或者混合性失語,并依據失語程度及其性格特征,制定目標性語言的康復訓練計劃。在患者床頭擺放感興趣圖片、書籍等,也可播放歌曲、電影等,刺激其聽覺和視覺語言。此外,指導家屬同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具體訓練內容,先從簡單單音節開始,之后字、詞、段落,盡量落實訓練內容。
此次研究記錄患者的死亡情況。
此次研究選擇GOS評分(拉斯哥結局評分)對患者的恢復效果進行評價,1-5分,分數越低恢復效果越好[3]。
選SPSS21.0軟件對數據做出分析,(±s)表示GOS評分,實施t檢驗,(%)表示死亡率,實施x2檢驗,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時檢驗P值小于0.05。
此次研究甲組患者在護理期間沒有患者死亡,此次研究乙組患者在護理期間有4例患者死亡,其死亡率是20.0%,甲組的死亡率小于乙組,有統計學意義(x2=4.444,P=0.035)。
此次研究甲組患者的GOS評分平均為(1.62±0.31)分,此次研究乙組患者的GOS評分平均為(3.02±0.62)分,甲組患者的GOS評分小于乙組,有統計學意義(t=9.032,P=0.000)。
現如今,腦梗塞患者在積極有效的搶救后,可存活,但受到發病時間、體質、并發疾病等一些因素而留有后遺癥,所以要盡早實施護理干預措施,減輕后遺癥并且利于康復[4]。機體大腦神經的細胞屬不可再生的細胞,受到損傷后無法再生,而一些神經干細胞在患者重大變故或者損傷后,可能轉化成新神經細胞,利于神經系統重建以及完善。有學者指出:在上述過程中,應給予多方面外界刺激,確保神經的重建更加完善[5]。盡管常規護理能給予患者多方面刺激,但是目標性并不強,所以護理的有效性并不高。所以此次研究為提高護理效果,選擇目標性護理模式給予患者護理,主要從患者實際情況出發,按年齡、性別以及身心狀況等實施有側重、有區別的護理干預,促進身心恢復[6]。此次研究的結果是:甲組的死亡率小于乙組,差異顯著。甲組患者的GOS評分小于乙組,差異顯著。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乙組患者的死亡率為20.0%,比其他研究的死亡率高,可能同本次研究樣本例數少有關。
綜上所述,在腦梗塞患者中,早期目標性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明顯降低死亡率,利于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