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倩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湖北 武漢 430000)
神經內科屬于醫院中最為重要的科室之一,隨著近年來人們對醫療事業的逐漸重視,人們對護理工作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根據對相關資料研究顯示[1],給予神經內科患者治療期間實施科學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同時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以我科收治的120例患者為調查對象,分析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添加人性化護理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主要對我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20例患者基本資料和治療效果為調查對象,采用隨機函數法分為A組和B組,各60例,其中A組男女比例為34:26,患者年齡上限為77歲,年齡下限為28歲,平均年齡為(59.17±4.90)歲;B組男女比例為33:27,患者年齡上限為79歲,年齡下限為29歲,平均年齡為(60.43±4.85)歲。納入標準:所選患者經診斷后均符合神經內科收治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其中存在精神類疾病和嚴重器官功能性障礙患者,P>0.05,具有可比性。
對A組患者進行神經內科傳統護理,主要護理內容為:患者入院后對其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控,同時加強對其進行健康宣教、藥物指導以及出現不良現象應急預案等。對B組患者添加人性化護理干預,主要護理內容為以下幾點:(1)重視環境管理,由于神經內科患者老年人較多,其身體素質相對較差,治療期間極易出現感染、壓瘡等不良現象,從而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對此護理人員需要按時對病房進行清理、消毒,將室內溫度控制在22℃左右,濕度控制在55%左右,同時保持病房內地面和衛生間地面干燥,避免患者出現滑到摔傷現象;(2)心理疏導,大部分患者由于對自身疾病和家庭經濟過度擔心,在治療期間極易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情緒,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拒絕治療和過度悲觀的情緒,對此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之間溝通,真正了解患者及家屬的需求,同時對患者家庭狀況、社會角色以及教育程度等進行詳細了解,從而為其提供針對性心理疏導,以此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緒,使其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接受治療。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操作前需要為其講解操作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項,同時還需要為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各項收費的標準,避免護患糾紛的發生;(3)藥物指導,患者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叮囑其嚴格按照醫囑進行服藥,不可擅自增減藥物,同時對于一些存在睡眠障礙的患者護理人員還需要對其進行睡眠指導,告知患者睡前用熱水泡腳或頭部按摩,以此促進患者快速進入睡眠。
采用護理滿意度量表對2組患者進行不記名調查,量表共分為50個題目,每個題目分值在0~2分之間,總分在0~100分之間,分值越高說明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越滿意。同時對2組患者住院時間進行調查和統計。
本研究過程中所產生的統計數據均由SPSS20.0軟件分析、整理,數據處理過程中定量檢驗采用t值,用(±s)顯示;計數采用x2進行檢驗,用百分比(%)顯示,當P<0.05,有統計學意義[2]。
通過對患者進行護理措施后表明,B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為(99.20±0.42)分,而A組患者為(90.48±4.15)分,組間比較(t=3.281,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患者住院時間分析表明,B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0.17±3.73)d,而A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8.71±4.09)d,組間比較(t=2.958,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神經內科疾病具有發病急和病程較長的特點,其中主要包括腦卒中、腦梗死以及腦梗塞等疾病,通過對相關文獻研究表明[3],給予患者實施科學的護理干預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重要意義。人性化護理屬于一種較為新型的護理模式,其更加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觀念,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操作過程中更加注重情感支持和精神支持,護理期間需要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通過交流了解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為護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除了加強對患者實施環境管理、心理干預、藥物指導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加強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出院指導等基礎護理,從而使患者得到全方位的人性化護理。通過對患者進行護理措施后表明,B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分為(99.20±0.42)分,而A組患者為(90.48±4.15)分,并且B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0.17±3.73)d,而A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8.71±4.09)d,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實施人性化護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護理質量,并對改善患者治療期間生活質量有積極作用。由此可見,人性化護理措施值得在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被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