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新疆烏魯木齊市維吾爾自治區職業病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燒傷主要指的是化學物質、電能力、熱能等導致的皮膚和組織深部受損現象,其中熱能燒傷最為常見。大面積燒傷患者的外表與肢體功能均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皮膚受損的同時會引起均不炎癥反應,皮膚屏障功能消失并會伴隨強烈刺痛感?;继帟写罅恳后w滲出,血容量明顯減少,營養嚴重失調,導致患者心理、生理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尤其是不良心理會加大治療難度,影響患者配合能力。因此,在對大面積燒傷患者進行臨床診療工作時還需要做好心理干預和健康宣教[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35例大面積燒傷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現進行如下報告:
選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35例大面積燒傷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均符合大面積燒傷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2]。按照硬幣法的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n=17)和試驗組(n=18)。對照組中男患者10例,女患者7例,患者年齡21-70(38.5±2.4)歲;其中II度8例,III度9例;試驗組男患者12例,女患者6例,患者年齡22-72(39.4±2.3)歲;其中II度7例,III度11例。在基線資料對比上,兩組之間并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比較價值。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全面評估患者的燒傷情況,嚴格遵醫囑和執行標準進行各項護理操作,加強基礎護理和飲食指導等。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聯合心理護理,其中健康教育內容: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需要為其創建個性化健康檔案,對其飲食和休息進行指導。予以全面評估,了解其對創傷認知程度,進行創面愈合的科學指導,幫助患者解答各類健康問題;囑患者盡早下床進行活動鍛煉,以其耐受情況為依據介紹恰當的康復措施。感染期患者需要做好隔離處理,定期換藥,良好配合醫囑執行護理從操作,以將感染發生率降至最低標準。心理護理內容:及時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告訴患者需要積極勇敢的面對病情,學會自我評估傷情的技巧;將家庭成員的積極作用充分調動翹起來,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及時穩定。在服務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全程保持微笑,護患交流時要選擇正確的溝通方式,不要刺激到患者。進入康復期的患者需要加強鼓勵和支持,幫助其重新獲得治愈疾病的信念。
干預前后以SDS(抑郁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平行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總分值均為100分,得分與不良情緒嚴重程度成正比[3]。
通過SPSS22.0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心理狀態、護理效果相關指標均以(±s)進行表示并予以t檢驗,P<0.05表明組間具有統計學差異。
對照組干預前SDS評分(55.79±4.66)分、SAS評分(64.67±4.22)分與試驗組(55.51±4.87)、(65.70±4.4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735、0.7025,P=0.8632、0.4872);干預后經比較,試驗組SAS、SDS評分(40.22±4.31)分、(35.24±4.06)分均低于對照組(55.56±4.22)分、(50.03±4.10),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t=10.6376、10.7199,P均為0.0000)。
燒傷屬于強烈的創傷和應激,其不僅會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產生刺激,還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大多數患者會因為對疾病存在擔憂和恐懼,會表現出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而這會直接對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產生影響。鑒于此,對大面積燒傷患者需要在進行科學對癥的臨床治療的同時,加強護理干預[4]。常規護理主要是護理人員配合醫生或執行醫囑,以疾病的生理治療和護理為主,對患者心理治療的重視度不高。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模式的不斷轉變,健康教育聯合心理護理的重要作用愈發突出。
護理人員在與大面積燒傷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時,運用心理疏導和健康宣導,可促使患者正視自身疾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最大限度的提高對疾病的認知,以便對不良情緒進行緩解,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和生活質量[5]。相比于常規護理,其可避免護理操作的盲目性,確保護理流程更具規劃性和有效性,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通過心理狀態對生理狀態產生影響,促進病情康復,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配合能力[6]。
本次研究結果如下:試驗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健康教育聯合心理護理有利于顯著改善大面積燒傷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借鑒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