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云 周梅


[摘要] 目的 研究PDCA護理管理程序對于白血病患者的作用與效果。方法 納入該院收治的102例白血病病例,抽選時間最開始由2017年11月—2019年2月,51例只接受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導管常規護理管理的為A組,51例在A組基礎上接受PDCA護理管理程序的為B組,觀察比較其結果。結果 在護理管理后,B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對比A組患者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管理后,B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對比A組患者更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管理后,B組患者總體滿意率對比A組患者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白血病患者而言,PDCA護理管理程序能夠提升導管留置總時間,并減少各類并發癥的發生,同時,還可以提升患者對于護理管理的總體滿意率,建議臨床推崇使用。
[關鍵詞] 白血病;護理;PDCA;護理管理;PICC;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2(b)-0083-03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DCA Nursing Management Program on PICC Nursing Effect of Leukemia Patients
XU Cai-yun, ZHOU Mei
People's Hospital of Kaizhou District, Chongqing, 405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and effect of PDCA nursing management program on leukemia patients. Methods 102 cases of leukem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sampling time was from November 2017 to February 2019. 5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outine venous catheterization (PICC) catheter routine care management were Group A, 5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DCA care management procedures on the basis of group A as group B,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management,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group B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nursing management, group B patients had catheter indwelling time compared with group A patients.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fter nursing managemen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 of group B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For leukemia patients, the PDCA care management program can increase the total time of catheter indwelling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complica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improve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 of patients for nursing management, and it is recommended to be clinically recommended.
[Key words] Leukemia; Nursing; PDCA; Nursing management; PICC; Complications
白血病是由于患者的造血干細胞出現異常性克隆而引發的非良性血液疾病之一,這類患者會發生各個器官感染、浸潤、出血等方面的問題,臨床中大多借助化療來對這類患者進行治療及控制[1]。但是,白血病治療所需周期較久,且化療類藥物的使用與多次進行穿刺都會對患者帶來更多的傷害。所以,臨床中會借助PICC置管來減少患者所需承擔的痛苦,并防止引發靜脈炎;在進行置管后,應就導管脫落、堵塞等進行相應的護理,而借助PDCA護理管理程序,能夠得到十分良好的效果[2]。文章抽選時間最開始由2017年11月—2019年2月該院的102例患者,并對其實施分組,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納入該院收治的102例白血病病例,51例只接受PICC導管常規護理管理的為A組,51例在A組基礎上接受PDCA護理管理程序的為B組。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都經過臨床癥狀觀察等聯合診斷而確診;②兩組患者及其(或其)家人對此研究一律知情且同意;③兩組患者的病例資料一律獲得該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④兩組患者的意識都正常。剔除標準:①剔除合并有重度精神疾病、傳染疾病的患者;②剔除合并有嚴重心臟疾病、肝腎疾病、腦部疾病、肺部疾病的患者;③剔除在中途退出此研究的患者;④剔除尚處于哺乳期與妊娠期中的女性患者。A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32例、19例;年齡主要分布于19~71歲之間,平均(45.62±8.93)歲;病程主要分布于5個月~4年之間,平均(2.18±0.95)年;疾病種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依次就是34例、12例、5例。B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33例、18例;年齡主要分布于20~72歲之間,平均(46.93±9.16)歲;病程主要分布于4個月~3年之間,平均(1.02±0.33)年;疾病種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依次就是32例、13例、6例。兩組患者的各項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比較。
1.2 ?方式
A組:對患者施予PICC導管常規護理管理:護士長先對責任護士就PICC導管有關的知識、置管方法等進行培訓;接著,責任護士與護理人員對患者解釋PICC導管相關的知識,并對其固定敷貼定時進行換置,檢查靜脈穿刺位置發生紅腫、出血、疼痛與否,如果導管出現阻塞或是穿刺點出現滲液,馬上暫停使用PICC導管。
B組:對患者施予PDCA護理管理程序。
1.2.1 制訂出護理計劃(P) ?護士長與責任護士等依據護理任務的目標與其要求,給患者制訂出科學且高效的計劃。護士長先對責任護士進行培訓,責任護士、護理人員等學習并掌握PDCA護理流程,在提升護理人員護理操作水平的同時,增強其安全意識與責任意識。在這一計劃中,主要就包括了知識宣教、心理開導、PICC導管維護等方面。
1.2.2 實施計劃(D) ?所有責任護士與護理人員集中學習白血病的相關護理技巧。這類技巧主要包括了在對患者進行PICC護理以前,先對其就相關的知識進行解釋,告訴患者要重視對導管進行固定與維護,防止導管出現意外性脫落。在患者輸液結束后,借助生理鹽水對導管進行清洗,防止導管中出現栓子而阻塞到導管;此外,每日都要對患者的穿刺點、穿刺靜脈等進行檢查,檢查其發生滲液、出血、疼痛與否,每個星期均應對穿刺點進行消毒,并把固定敷貼定時進行換置;對穿刺點發生紅腫的患者而言,每天給其進行換藥,借助碘伏對局部進行熱敷;對外周靜脈出現腫痛的患者而言,暫停使用PICC導管,并借助黃金散進行外敷。最后,制訂出更為規范的護理流程,責任護士嚴格按照護理流程來實施各項護理。
1.2.3 檢查(C) ?檢查計劃實施的結果與目標間是否一致。間歇4個星期或是在PICC導管使用完成后,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檢測,以得到護理效果,并評定出護理缺陷,方便在今后制訂護理規劃期間進行改進。
1.2.4 結果評價(A) ?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對于成功的經驗,進行肯定,并適當地進行推廣、標準化;對于失敗的教訓,進行相應的總結,對于沒有處理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中。在PICC導管使用完成后,對患者總體的使用效果進行評定,主要就包括了PICC導管留置時間、各類并發癥、總體滿意率等。
1.3 ?觀察指標
1.3.1 總體滿意率 ?評估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其總體滿意率,分數總共0~100分,十分滿意:總分即為(90~100分),滿意:總分即為(60~89分),不滿意:總分即為(0~59分)。
1.3.2 并發癥的總發生率 ?評估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其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在這其中,并發癥主要就包括了穿刺點感染、靜脈炎、導管堵塞、意外脫落。
1.3.3 導管留置時間 ?評估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其導管留置時間。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數據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來實施處理,其中,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并發癥、總體滿意率情況用[n(%)] 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而護理后的導管留置時間以(x±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并發癥的總發生率
在護理后,B組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對比A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總體滿意率
在護理后,B組總體滿意率對比A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比較兩組導管留置時間
在護理后,B組導管留置時間對比A組更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在臨床中,對于白血病患者而言,現階段依舊沒有特效性療法,大多都是借助化療對這類患者進行治療,而許多化療類藥物都是細胞毒性藥物,會對靜脈帶來刺激,所以,深靜脈施藥是最優的方法[3]。而其中,PICC近幾年在臨床中得到了普遍使用,在外肘靜脈進行深靜脈置管,可以減少對導管進行固定的難度,并延長置管總時間;另外,這一置管方法與心臟大靜脈間十分鄰近,能夠防止化療類藥物與手臂靜脈間得到接觸[4]。但是,PICC置管也具有相應的局限性,導管長期被留置會引起靜脈炎、導管感染等許多并發癥,且大多白血病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較弱,引發感染的幾率更大,所以,在對白血病患者進行化療的同時,聯合科學且高效的護理十分關鍵。
常規的護理管理無法防止導管堵塞、感染等各類并發癥的出現,且護理人員也無法得到更為全面的學習,對有關的知識掌握也不夠,最后的效果不夠理想[5-6]。PDCA護理管理程序主要就包括了效果評價與改進、計劃制定及貫徹等,在進行護理時,護士長先對責任護士、護理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讓其能夠全方位地掌握PDCA護理各項流程,如此,就能夠依據患者的各項資料、病情等,制訂出更具針對性的護理規劃,同時,階段性地進行分析與總結,可以讓這一護理規劃持續得到改進;對患者解釋引發并發癥的各類高危因素,可以讓患者進行相應的預防,一同加入至護理整個過程中;對護理規劃進行總結,同時,制訂出改進對策,可以增強護理質量;對患者的穿刺點進行檢測,如果出現了滲液、疼痛等各類不良情況,應立即借助相應的對策來加以處理,同時,還要定期對穿刺點進行消毒,定期換置固定敷貼,加之借助碘伏對局部進行熱敷,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感染等有關并發癥的出現[7]。
在該研究中,在護理管理后,B組并發癥的總發生率對比A組更低,導管留置時間對比A組更久,總體滿意率對比A組更高,由此證實了,PDCA護理管理程序可以促進PICC導管留置總時間最大限度地得到延長,并減少各類并發癥的發生,以提升患者對于護理的總體滿意率。
綜上所述,PDCA護理管理程序對于白血病患者而言,可以在保障其PICC導管留置時間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減少并發癥,讓患者對護理更為滿意,建議臨床崇使用。
[參考文獻]
[1] ?田金滿,丹海永,史楠,等.循證護理在白血病患者化療期間感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2):295-297,308.
[2] ?鄭宇,李嘯揚,李軍民.萬級層流病房對初發急性白血病患者誘導化療期間醫院感染發病率的影響[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15(4):250-253.
[3] ?容煥蘭,鄭綺眉,賀良煒.穴位埋線結合按摩對防治白血病患者化療后消化道不良反應的臨床護理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5):1893-1894.
[4] ?李巖,李霞,雷勛明.綜合關懷護士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化療期間疲乏與預后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 22(14):1987-1990.
[5] ?王宇陽,趙京,師曉東,等.阿糖胞苷聯合VDLD方案誘導治療兒童難治/復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5):71-74.
[6] ?鮑莉莉,沈奕新,袁園,等.急性白血病病人應用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與植入式中心靜脈輸液港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18,32(2):281-283.
[7] ?陳思,漆曉芹,石朋雙,等.品管圈活動在降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化療期間口腔黏膜炎發生率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4):1621-1624.
(收稿日期:2019-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