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肯巴義·那木晶
(尼勒克縣胡吉爾臺鄉農牧業發展服務中心,新疆尼勒克 835700)
草原上的大多數植物根系發達,對土壤有著很好的固定作用,這對沙丘流動有著一定的防范功能;草原上的草本植物還對土壤有一定的保水性,能夠保存土壤濕潤,還保證了地面的粗糙程度,可以起到一定的防風沙作用,這對改善環境與氣候的調節都有很大的幫助。
草原是畜牧業的重要載體,牛羊肉的生產離不開草原,但近些年草原生態的破壞日益嚴重,草原大面積沙化,導致草原資源的嚴重降低,這對畜牧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為了解決草畜矛盾導致的畜牧業生產力大幅縮水,維持草原生態平衡.合理利用草原資源.實現草原生態保護發展問題成為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的主要解決方法。
政府與相關部門為了保證畜牧業的良好發展,都做出過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政策,這些政策對草原生態恢復有著一定程度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被的覆蓋率,遏制了沙化的擴散,這一系列的舉措都預示著政府對維護草原生態平衡的決心,這對草原的生態恢復有著極為積極的作用。
在生態效益方面由于各種政策的實施草原生態系統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在畜牧業的經濟發展方面,這些政策的實施提高了牧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當前畜牧業的生產條件.經營方式,增加了產業結構的多樣化。
但現階段草原畜牧業面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
我國建國初期由于糧食問題對草原進行過大規模的不合理開墾行為,遺留的沙漠化與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雖然之后國家進行的相關方面的補救政策,但一些相關單位在政策的實行上理解不到位與實行效率欠缺,草原的盲目開墾行為沒有得到理想中的制約效果,甚至越發嚴重。
草原對氣候調節.減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對生態環境有著很大的幫助,但近年來人們在畜牧業上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拋棄了生態保護的傳統觀念,越來越多的牧民也放棄了傳統游牧選擇定居生活,草原的載畜能力大幅降低,這些問題使得很多地區草場裸露,水資源嚴重流失,各種沙塵氣候越來越多,這對脆弱的草原生態化境造成的破壞非常惡劣,草原的再生能力已經遠遠趕不上現階段畜牧業的破壞速度。
我國在1985年就制定和實施了關于草原保護的相關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保護法》,并先后在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上對其進行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了各級政府部門要對草原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提高重視程度并納入工作計劃,所有企業.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草原保護法并盡到相關的義務。但由于草原法執行力度遠遠不夠,應當在當前的政策基礎上,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的執行力度,加強法律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中的保障作用,維護草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這樣才能遏制一些企業單位或者個人為了追求利益對草原的無節制開墾與污染。
草原的牧民人口基數超過了草原的承載能力,這對草原的自然環境很不友好,如何解決草原的承載能力與人口范圍的平衡性也是解決草原生態與畜牧業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問題,而且畜牧業作為草原地區的主業,經濟結構類型相對單一,牧民對于科技教育與文化方面由于其對草原的依賴性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在實現草原生態保護的前提下,才能進行畜牧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在實現草原生態保護的問題上,需要盡快完善相關的政策并建立完善的制度與執行體系,提高政策的落實與執行能力。通過政策保障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發展畜牧業可持續性發展對于法律與政策的執行力度要求必須提高,否則法律與政策的制定就是白費力氣。另外相關部門需要建立專業的隊伍進行草原生態的保護,在科學合理的前提下對現階段的畜牧業進行合理的管理與整改,對非法的開墾行為加強管制,避免為了市場經濟發展所做出不合理政策的短期行為,從政策和法律途徑上保證草原的生態保護,并加強基層單位與群眾對草原的保護意識,保證草原保護規章制度的執行能力,才能實現畜牧經濟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性發展。
居民的定居需要有一定的要求與標準,對于牧民的定居建設需要有合理的規劃布局,對水路電這些基礎設施安排實施到位,有效利用資金正確安排合理規劃居民的定居問題。
我國在草原生態保護的理論研究方面有著較高的理論水平,但對于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并沒有做到位,學術研究的成果的實際運用程度不高,所以在科研與學術研究方面,應當提高和完善它們的運用,將其與實際結合,提高草原生態的恢復速度。
草原的生態保護與生態平衡對于畜牧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當前的草原生態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在政策與相關法規.科研體系的完善等措施的實行下,進一步加強草原生態系統的保護,才能夠實現畜牧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