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強文 黃志光
(開平市水口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廣東開平 529321)
選取生長年齡為60個小時且體重大約在26kg左右的成年健康豬,并且實驗人員在進行實驗組選取時也應當保證實驗組公母各半,這樣能夠使得實驗結果的可信度更高。在豬類選取結束后,實驗人員需要將豬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類,即發酵床養豬為實驗組,而常規養豬方式為對照組。
實驗人員在豬選擇完成后就需要及時的進行發酵床的搭建。搭建發酵床時實驗人員應當先選取地下水位低且通風條件良好的區域進行發酵床的搭建。實驗人員需要在事先建設完成的豬舍中使用發酵床制劑進行豬舍坑的填充,這主要就是為了能夠在豬類養殖過程中確保豬類有一個不同于常規養殖方式的發酵環境。
實驗人員在進行對比實驗時也應當注意實驗組與對照組應當飼喂一樣的飼料,常規豬的養殖方式需要在早晨、中午以及傍晚分三次進行飼料的投喂,而發酵床養殖方式則需要一次性投喂飼料,在飼料投喂的過程中實驗人員也需要保證實驗組與對照組都可以自由的進行飲水。在飼喂過程中實驗人員需要保證一周對豬進行一次生長情況測定,保證次次記錄都有實驗根據。
當養殖時間能夠達到實驗要求后,實驗人員就需要及時的對兩組豬進行指標測定,以得出準確的實驗結構。如實驗人員可以在指標選擇時按照《全國肉質協作組修正方案》中的相關規定選取肉色、肉紋、肉的新鮮度、肉的熟肉率等六個指標作為考察指標。當指標選取完成后實驗人員需要在對照組與實驗組中各選取十頭豬進行指標測定,并及時記錄兩組豬類的指標達標率。
通過對照實驗進行分析,我們能夠發現實驗組中的每只豬的飼料食用量要比常規養殖豬的飼料食用量低。如表1所示即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飼料消耗量。
在對豬類的生長情況進行調查時,我們將調查方法分為兩種一種為行為觀察,另一種為增重觀察。首先就行為觀察進行分析,我們看到實驗組的行為正常,每天都十分的活潑好動且實驗組的糞便蓬松無惡臭。相比于實驗組來講,對照組的豬類每天活動量較少,每天幾乎都喜睡,而且常規豬類的糞便散發惡臭。而就豬類的增重情況來看,實驗組每頭每天平均增重0.79千克,對照組的豬每頭每天平均增重0.76千克,實驗組的增重質量比對照組的增重略高。如下表2即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生長狀況分析表。
通過表3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六項基本指標都要比對照組的豬類指標高,因此我們能夠看出發酵床豬類養殖使得豬類肉質性狀要比常規豬類養殖方式肉質高。
(1)從以上各個實驗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發酵床豬類養殖方式要比常規豬類養殖方式更加的經濟實惠,能夠在減少養殖成本的基礎上提高豬類的養殖質量,有效的提升了養殖戶的效益獲得量。
(2)就目前的豬類養殖前景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發酵床豬類養殖方式因為其經濟實惠且綠色環保的性質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豬類養殖戶所接收和使用。
(3)雖然當前發酵床養殖方式具有諸多優點,但是發酵床養殖方式在使用中也存在著較多的發展限制。如發酵床需要較多的鋸末,而這種大數量鋸末卻不易獲取。其次發酵養殖對于環境要求較為苛刻,如果環境選擇不當就可能會影響發酵養殖的質量。為此研究人員需要繼續針對這些養殖限制因素進行分析,進一步確保發酵養殖作用的體現。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飼料消耗量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豬類的生長狀況

表3 肉質對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