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吉松
(貴州省余慶縣農業農村局動物疫病預防監測中心,貴州余慶 564499)
豬瘟俗稱“爛腸瘟”,又稱古典豬瘟,這是為了與非洲豬瘟區別。豬瘟是一種由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發熱、接觸性、敗血性傳染病。豬一旦感染豬瘟病毒將會出現精神不振、高燒等臨床癥狀,嚴重情況下會在短時間內死亡。在眾多動物疫病中,豬瘟的死亡率和發病幾率較高,對生豬的生長和生豬養殖業發展帶來十分嚴重的影響,不利于豬肉品質的提升,影響社會的穩定。
豬瘟是一種高度的接觸性傳染疾病,它主要的病原是豬瘟病毒,不同生長周期、不同品種和不同性別的豬均有感染豬瘟的可能性[1]。強毒株引起的豬瘟死亡率和發病率較高,中等毒株會引發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低性毒株則會引發急性感染或者慢性感染。豬瘟病毒會隨著豬的眼部分泌物、鼻腔和口腔等排出,也會隨著豬糞、豬尿排出。豬的血液、內臟和豬肉產品中可以長時間存儲病毒。豬場爆發豬瘟的主要原因是養殖人員購買或者引進了沒有經過檢疫的病豬或者看似健康的帶有病毒的豬種。其次,養殖人員在飼養中飼喂殘羹剩飯導致病毒機械性傳播。再次,在母豬懷孕過程中由于抵抗力較低感染了毒株,但是卻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在生產過程通過子宮將病毒傳遞給豬仔,豬仔出生后在長時間內會向生長環境中排毒苗,進而形成全新的污染。
一般情況下豬瘟的潛伏期在5~21d之間,它主要分為急性型、慢性型、溫和型三種類型。
感染急性型豬瘟的生豬體溫會迅速升高至42℃左右,精神抑郁,食欲廢絕,喜歡引用臟水,背腰拱起,被毛粗亂和寒顫。眼部有膿性的眼屎,結膜炎,糞便呈現球形,便秘,糞便的表面有膿性的分泌物,后期會出現腹瀉的情況。一旦公豬感染急性型的豬瘟,包皮中積累大量的、黃白色的、渾濁的、惡臭的尿液。在公豬的腹部、四肢內側、耳根部、頸部等處的皮膚會出現出血斑、出血點。同時病豬會出現磨牙、呼吸困難、運動不暢、痙攣等神經問題,急性型的病程會遷延10d左右。
生豬感染慢性型的豬瘟體溫忽高忽低,食欲不振、行走打晃、拉稀、身體消瘦、皮膚有壞死或者紫斑,一般病程在一個月以上。
感染溫和型豬瘟的病豬病狀較輕,病情容易緩和,死后病理變化不明顯,皮膚幾乎不會出現出血點,死亡率和發病率較低。大豬可以耐過,但是仔豬會出現死亡。
剖檢后會發現的病豬的膽囊、膀胱、腎、淋巴結、黏膜、漿膜、皮膚等處有明顯的出血點,其中淋巴結和腎的出血點最常見。淋巴結處具有較大的變化,切開后周邊出血、呈現暗紅色、腫大、大理石樣。在病豬的喉部、扁桃體出血。脾周圍呈現紫黑色,以上屬于豬瘟的特征性變化[2]。在病豬的回盲瓣處可以看到輪狀的潰瘍,一般情況下在急性死亡病例中不會出現扣狀腫,因為它的形成過程會產生一定的病理變化。如果母豬受到先天性的感染,會出現產出畸形胎、死胎和木乃伊胎等情況。在死胎的仔豬中,比較常見的病變是胸腔積液、腹水、水腫。仔豬畸形的主要表現為腦和肺部發育不良、四肢和頭部發育不良、骨骼發育不良。一旦仔豬在子宮中受到感染,仔豬在出生不久后會死亡,并且內臟器官和皮膚會出現出血的癥狀。
CSFV是唯一的自然宿主和重要的傳染源,各個生長階段的豬都有感染豬瘟的可能性。在豬的糞便和分泌物中包含著大量的病毒,并且通過消化道感染。
在豬瘟防治過程中,可以給生豬注射豬瘟預防疫苗,進而有效提升生豬的對豬瘟的免疫能力,防止生豬發病。其主要的免疫程序為:在仔豬出生20d左右注射適量的豬瘟疫苗。在仔豬出生的60d,可以進行第二次疫苗注射,對于成年豬,每年要定期注射兩次疫苗。在母豬配種的前一周要注射適量豬瘟疫苗。
一旦發現豬感染了豬瘟,可以進行緊急接種,對于小豬接種5至10份的豬瘟細胞苗。對于大豬則要注射10至20份豬瘟細胞苗[3]。對于疫區受到威脅的豬要立即開始豬瘟疫苗注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豬瘟疫苗注射過程中,每頭豬要使用單獨的針頭。一旦豬場發生了豬瘟,養殖人員要立即封鎖豬場,關閉生豬市場,停止豬的買賣和外運工作,禁止豬群放養。當最后一頭病豬死亡后的3周,養殖人員要對豬場進行徹底的消毒,然后才可以解除對豬場的封鎖。對病豬進行焚燒、深埋作無害化處理。養殖人員要嚴格消毒被污染的用具和場地,防止病毒的蔓延和擴散,對于可疑的病豬要及時隔離觀察,并且徹底消毒病豬的豬舍。除此之外,養殖人員要做好超前免疫工作。如果仔豬在20日齡前發病或者在妊娠期母豬感染了豬瘟,在乳豬出生以后養殖人員要立即給其注射豬瘟疫苗。每一頭豬要單獨使用一次性的針頭。
養殖人員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如果使用科學合理的豬瘟防治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豬瘟的發病率和豬的死亡概率,進而有效提升豬肉的品質,提高生豬產量,進而增加自身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