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德超
(湖南省漢壽縣朱家鋪鎮動物防疫站,湖南漢壽 415912)
非洲豬瘟,又稱東非豬瘟或疣豬病,此病為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而誘發的急性、烈性、出血性傳染病,此病病程短、危害大。當前,從臨床癥狀、病程長短等來看,有特急型、急型、亞急型、慢型之分。
其中,特急性型高溫 41~42℃,厭食,無活力、氣喘,皮膚充血,通常在沒有臨床癥狀的情況下突然死亡,病死率 100%;急性型高溫 40~42 ℃,厭食、嗜睡、虛弱、呼吸頻率加快,局部皮膚呈藍紫色或有出血斑點和斑塊,眼鼻有分泌物;便秘或有血性、黏性腹瀉,妊娠母豬流產等;亞急性型臨床癥狀和急性型類似,血管變化明顯,主要是出血和水腫,波動性發燒,常伴隨精神沉郁和食欲不振,行走困難,關節經常腫脹;慢性臨床輕微發燒 40~40.5℃,伴隨輕度呼吸困難和中度至重度關節腫脹,皮膚紅色區域凸起壞死[1]。
當前非洲豬瘟在世界范圍內流行,據統計有多達30幾個國家有非洲豬瘟疫情報道。考慮到此病的危害性,國內已經將此病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俗話說“豬糧天下安”,當前非洲豬瘟疫情態勢如何,如何針對態勢進一步加強防范工作,成為更多民眾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
實際上,從防范效果來看,18年以來非洲豬瘟的疫情勢頭明顯減緩。有統計的資料顯示:全國25個省區的疫區已經全部解除封鎖。[2]總體看,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勢頭明顯減緩,正常的生豬生產和運銷秩序正在逐步恢復。今年以來,共發生非洲豬瘟疫情44起,除4月份外,其他5個月新發生疫情數均保持在個位數。2018年8月初,我國發生首例非洲豬瘟疫情。截至今年7月3日,全國共發生非洲豬瘟疫情143起,撲殺生豬116萬余頭。
但是,針對非洲豬瘟而言,該病害的防控形勢依然復雜嚴峻。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豬大國,但獸醫工作基礎、防疫能力、保障措施等與防控要求還不適應。
過往非洲豬瘟疫情控制的工作實效來看,更多暴露出基層防疫隊伍建設存在短板的問題。尤其體現在:防疫體系不完善,工作隊伍不健全、工作經費難保障、基礎設施設備老化等等問題上。
今后,能否打贏非洲豬瘟攻堅戰,歸根結底,要求我們的隊伍底盤要硬、根基要牢,這樣才能保證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及時到位。
為此,持續加強基層防疫隊伍建設,一方面,招用專業性強的技術人才,切實做好新老換血工作,確保動物防疫有人用、用技術保障。另一方面,人才保證的基礎上,在薪酬方面同樣給于提高,解決此類人才的后顧之憂。此外,很關鍵的一點,經費方面給于優化,自工作及業務需求方面出發,逐漸補齊辦公設備短板、提升獸醫工作津貼等等,以確保非洲豬瘟防疫工作的有效開展。
相關非洲豬瘟的防控報告中,國外研發的首種非洲豬瘟疫苗有效控制歐亞野豬達92%以上。就國內形勢而言,農業部更是鼓勵有條件的單位,組織研發非洲豬瘟疫苗。但是,作為一項世界性難題,攻克非洲豬瘟疫苗還是任重而道遠。
今后,做好該項工作,還應持續推進疫苗產學研一體化,做好科研單位與獸藥生產企業的研發對接。同時,創新改良疫苗研發的主要技術路線,積極構建有自主構建的基因缺失疫苗候選毒株實驗室工作,為攻克非洲豬瘟疫苗疫情奠定基礎。
受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近些年,國內生豬養殖產業持續低迷。一份不完全統計顯示:8月份生豬存欄環比下降4.2%,能繁母豬存欄環比下降4.1%。為穩定生豬養殖產業,政府部門相應要提出含金量要高的政策法規,推行市場“菜籃子”責任制,鞏固其在穩定市場豬價方面的主體責任。
同時,針對大規模生豬養殖場,地方政府要持續加大信貸支持,落實好種豬、大型豬場的信貸貼息政策。根據疫情發展情況,加大對非洲豬瘟強制撲殺的補助發放,盡快將補貼資金兌現給養殖戶。
對個體養殖戶而言,積極推行高效實用飼養技術,注意健全豬場生物安全措施,做好場內糞污的資源化利用,積極推進創建一批標準化生態示范豬場。而農業部門則要組織好一線調研,通過各種政策引導中小養殖戶向家庭牧場的方向發展。
非洲豬瘟是國內一類重點防控動物疫病,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法定報告的動物疫病。當前,對此病的控制,務必要提高到應有的重視程度。從當前防控形勢的緊迫性來看,穩定基層隊伍機構建設,補齊動物防疫設施設備;加大非洲豬瘟疫苗研發,攻克非洲豬瘟疫苗研發難題;加大生豬產業扶持政策,推進生豬標準化養殖等三大方面,將成為今后提升此病防控責任感意識,科學防控降低此病易感率的關鍵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