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麗 曹穎超
(臨潁縣畜牧局,河南臨潁 462600)
我們調查了3個養牛場近兩年的寄生蟲檢測報告和數據,共計樣本數1063份牛糞便,共檢測出寄生蟲陽性數632份,陽性率為59.45%。在所有陽性樣本中,中球蟲的感染率是最高的。感染率達到38.16%。其次是阿米巴蟲,感染率達到32.15%。蠕蟲的感染率較低,圓線蟲、鞭蟲、絳蟲、吸蟲等的感染率分別為1.12%、4.25%、0.83%、0.76%。對于人畜共患的隱孢子蟲的感染率為7.68%。
在被調查的3個奶牛場中,我們將不同年齡段的奶牛進行劃分,其中0到3月的為一組,4到6月的為一組,大于6月的為一組。數據統計分析表明:在0到3月齡的奶牛中,阿米巴蟲的感染率最高,可達到30.12%。4到6月齡和6月齡以上的牛球蟲的感染率最高,分別為:48.33%和44.16%。總的來講,球蟲和阿米巴原蟲都是牛的優勢感染蟲。除了圓線蟲和吸蟲的最高感染率發生在3月齡內的牛外,其余的寄生蟲最高感染率均發生在3月齡以上。
不同年齡段腸道寄生蟲混合感染情況比較復雜。根據統計數據,驅蟲和阿米巴蟲混合感染率最高。在各年齡段的分布分別為:7.13%、15.37%和17.16%,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現遞增趨勢。在6月齡以上的牛群中,隱孢子蟲和絳蟲的混合感染較為普遍,感染率為0.53%。此外,此次調查還發現,三種腸道寄生蟲之間的混合感染種類高到十余種。
目前我國用于寄生蟲病的防控分為兩種,一是治療性的防控;二是預防性的防控。治療性的驅蟲是以定期驅蟲為主要路線。預防性的驅蟲主要是不定期驅蟲,不定期驅蟲的實施一般與養牛場的管理者對寄生蟲病的危害缺乏一定的認識有關。一般情況下,只有當牛發病嚴重且表現出很明顯的臨床癥狀的調相機按下,管理者才加以驅蟲,這時往往錯過最佳的驅蟲時機,容易造成寄生蟲的傳播和健康動物的感染[1]。預防性驅蟲主要包括定期驅蟲,階段性驅蟲和3+1驅蟲。定期驅蟲也即是每年兩次的全場驅蟲。一般情況下,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對整個牛場進行全面的驅蟲,為了保證驅蟲的效果,一般情況下,整個牛場的牛都要用藥。這種驅蟲模式操作比較簡單,易于操作者實施。階段性驅蟲也即是根據牛群年段的差異進行的,這種驅蟲方案在管理較為規范的牛場比較適用,驅蟲效果較好。但是這種方案也有瑕疵,如驅蟲時間較為零散,在大眾化的規模場,管理者不易實施。3+1驅蟲模式主要是指一個牛場每年至少驅蟲三次到四次,有研究表明,這種驅蟲模式能夠顯著降低牛場寄生蟲的感染率,顯著提高牛場寄生蟲感染的控制水平,為牛場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種方案以常見的寄生蟲生活史、感染情況的分布以及傳播途徑設計科學的防控方案,從源頭上遏制寄生蟲的傳播和感染,是目前較為理想的驅蟲方案。
寄生蟲的控制因素和宿主、傳播途徑、寄生蟲種類等有很大的關系。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外來寄生蟲的影響,外來寄生蟲會隨著車輛、人員、引進牛的流通而帶進豬場,引起本牛群和其他牛群的感染。因此,要定期對不同飼養區域的牛和牛場以及新引進的牛進行驅蟲。二是該牛場現階段正在流行的寄生蟲種類。三是寄生蟲的傳播和流行與牛場的環境條件有很大的關系。四是寄生蟲蟲卵或者蟲體的生存與牛場的環境有一定的關系。五是宿主的狀態。牛體良好的健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發揮驅蟲藥物的驅蟲效果,另外一方面自身較強的抵抗力可以減輕藥物副作用帶來的危害。六是牛舍內殘留寄生蟲的數量和種類。七是養殖環境中寄生蟲的殺滅以及驅蟲后糞便的處理方式。糞便中寄生蟲的殘留和傳播才是牛場寄生蟲周而復發的主要原因。牛群排出的糞便要及時清理并堆積發酵。
常用的腸道類驅蟲藥主要有苯硫咪唑、噻苯唑、阿苯咪唑、芬苯達唑等。這些藥物的藥理作用類似,大多數堆積線蟲和幼蟲有殺滅作用,其中阿苯咪唑、芬苯達唑應用最廣泛。苯并咪唑類藥物一方面能夠殺滅線蟲,另一方面會損傷牛的胚胎或者公牛的精子。煙堿激動類藥物主要是對胃腸道呼吸道及泌尿道現場有非常顯著的效果。它可以阻斷蟲體神經節的傳導作用,尤其是對食道口線蟲、鞭蟲和豬腎蟲去重率達到72%到99%。煙堿激動類藥物對疥螨是無效的。常用的大環內酯類藥物主要有阿佛曼聯霉素發酵產生的阿維菌素類藥物,這種藥物主要是通過抑制神經肌肉的傳導讓蟲體麻痹和死亡。阿維菌素除了對體內寄生蟲有效外,還對體外寄生蟲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