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延清
(互助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威遠鎮畜牧獸醫站,青海互助 810500)
據實踐結果表明,絕大多數牛群感染或者暴發發布魯氏菌病一般是由引入的帶菌動物所造成的,再經過攝入感染或者黏膜感染。牛布魯氏菌病的傳染源主要是流產奶牛,其傳播途徑主要包括牛奶、胎水、胎盤、胎畜。健康的牛如果飲用攜帶布魯氏菌病的水、食物、墊料或者牧草都會被其感染,或者舔舐剛流產奶牛的生殖道黏液,又或者是舔舐感染的胎衣或者流產胎畜,甚至通過乳頭感染的牛奶也是會被感染的。而犢頭則是在分娩的時候感染或者通過污染的牛奶感染。
布魯氏菌病在妊娠動物的胎盤內利用赤癬糖醇作為載體,快速的繁殖,最后導致胎盤炎、子葉感染以及子宮內膜炎。一般情況下,胎畜在死亡會的48—72h之間才會出現流產現象,但當出現流產現象時,就已經發生了某種程度的自溶,極易發生胎衣不下。感染母牛在流產前、流產時、流產后,生殖道排出物中含有感染力較強的疑團細菌。在出現胎衣不下時,子宮本身的感染在分娩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都不能消除。子宮在修復完之后,微生物會寄生在乳腺和乳房上的淋巴結,待下次妊娠時,會再次感染胎盤。流產布魯氏菌暴露在陽光照射或者干燥的條件下會迅速死亡,但是在野外流產胎畜胎膜或者尸體上,細菌能夠生存數月。
現階段,我國牛布魯氏菌病的防控措施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牛布魯氏菌病的防控模式與措施也有一定的差異。我國《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范》中明確規定了,輕度的流行區域應以撲殺和監測為主,而重度的流行區域應以檢疫和免疫為主,并且,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應以個人防護和消毒為管理原則。
現階段,我國農業部已經明確要求必須積極開展布魯氏菌病監測工作,利用血清學診斷方法、流行病學調查方法,然后再結合病原學診斷對牛群進行監測。針對于新生犢牛、口服免疫1年以后的牛、未免疫的牛以及免疫18個的牛應運用血清學監測方法。一般情況下,奶牛每年最少進行2次血清學監測。
我國《動物防疫法》《傳染病防治法》中詳細規定了檢疫工作的標準與內容,這些法律章節的頒布給動物交易市場檢疫、公路檢疫、鐵路檢疫以及海關檢疫工作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2006年期間,我國對《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范》進行了修訂與完善,并對布魯氏菌病檢疫針對于異地調運的動物做出了明確規定。異地調運動物必須要具備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檢疫合格證明,并且調運動物必須是同等風險區域間的調運、非疫區相互調運以及低風險區域向高風險區域調運,避免疫情跨區域傳播。實驗室應嚴格檢測調運的役用動物、乳用動物以及種用動物,待檢測完成合格之后,才能夠出具檢疫合格證明。調運動物在調入后,必須先隔離飼養30d,待檢疫完成合格之后,才能夠解除隔離。
在對牛群普檢過程中,如果檢測結果出現牛的布魯氏菌病呈陽性,一旦發現必須要立即撲殺,需要注意的是,應采取無血撲殺,并將其深埋或者焚燒,實現病牛的無害化處理。
對于布魯氏菌病較為流行的地區,應采取免疫接種,對牛進行接種。免疫接種所用的布魯氏菌病疫苗主要包括S19株、M5株、S2株以及具備我國農業部頒發的檢測合格證書、批準生產的其他疫苗。在對乳用牛和種用牛進行免疫接種時,應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進行操作。
消毒是養殖場管理中的核心環節,也是避免牛感染布魯氏菌病的有效措施。養殖小區以及養殖企業應強化養殖行為的標準化,采取封閉式飼養方式,加強對養殖場消毒以及無害化處理等防控措施,從而提高我國養殖動物的安全水平。在飼養場或者牛舍的出入口位置,設置含有消毒劑的消毒池,常用的消毒劑主要包括20%石灰乳、3~5%來蘇爾溶液等。同時,牛舍內所運用的一切飼養用具應定期進行消毒,每周對產房進行一次大規模消毒,在母牛臨產前與生產后各對分娩室進行一次徹底消毒。對于染病的牛舍、用具等,必須要經過標準化的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對于飼養場的金屬設施設備,應采用熏蒸消毒、火焰消毒等方式;對于飼養場的墊料或者飼料等,應采取火燒或者深埋等方式;對于養殖場的車輛、場地、圈舍等,應采取用2%燒堿等方式;
牛肉富含大量蛋白質,能夠有效的提高人們的抗病能力,補中益氣、強健筋骨、滋養脾胃,有著較高的營養價值。布魯氏菌病是牛養殖場最為常見的疾病,養殖場應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開展牛的普檢活動,根據養殖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控技術,及時控制疫病,避免病源大面積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