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瑤
(雅江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四川雅江 627450)
近年來,我國的畜牧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對當地經濟水平提升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效果。而在養殖活動開展中,也存在一定的病害問題,因此對養殖效果產生了較大影響,也是養殖活動當中的隱患。其中,包蟲病是較為常見的病癥類型,具有人畜共患特點,為了保證養殖效益與養殖安全,即需要能夠對該病癥引起重視,做好對應的防控工作。
包蟲病,又名棘球蚴病,是棘球絳蟲中絳期—棘球蚴寄生在動物小腸,對其感染后導致發生的人畜共患病,是我國二類動物疫病,對畜牧業發展具有較大的威脅。包蟲病在致病作用方面,主要即是棘球蚴囊占位導致的機械壓迫,較多的出現在動物的肝臟以及肌肉位置。在機械壓迫影響下,動物寄生部位周邊組織則將出現嚴重的功能障礙以及萎縮情況,以及刺激、破裂導致出現的過敏反應以及毒素作用等。牛在患病后,將出現衰弱、呼吸困難、消瘦以及輕度咳嗽等情況,羊在患病后則將出現脫毛、咳嗽、消瘦以及倒地不起等病癥類型。
臨床表現方面,該病癥在患病早期不具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主要是對棘球蚴囊站位導致的刺激、壓迫以及破裂等反應進行觀察,以及在對動物進行觀察后,看實質器官是否存在包囊情況。就目前來說,在實驗室診斷中,即可以使用IHA、ELISA以及巢式PCR技術進行診斷。在包蟲病檢測中,ELISA技術具有較為成熟的特點,而B超更是在診斷中具有廣泛的應用特點,在實際應用中具有快捷方便的特征。
就目前來說,對包蟲病開展防治的一項有效措施即是在早起進行給藥驅蟲處理,以此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牛羊包蟲病方面,可以使用吡喹酮進行治療,能夠獲得較好的療效以及較高的殺蟲率。除了做好日常驅蟲工作之外,對包蟲病疫苗進行免疫接種也是目前對該病癥進行防治的主要措施,在不同年齡段,在具體的免疫時間方面也存在差異。具體免疫方式,對于經過檢測不具有抗體的成年羊,當天進行免疫,并在第四周進行加強免疫,之后每年進行免疫即可。對于具有母源抗體的羔羊,即需要在16周齡時首免,在4周后進行2次免疫,之后每年進行1次加強免疫。對于不具有母源抗體的羔羊,則需要在8周齡時進行首免,并在4周后2次免疫,每年進行一次加強免疫。對于妊娠母羊,在懷孕時間4周時首免,并在4周后2次免疫,其出生的羔羊,抗體作用能夠持續到16周。對此,即需要能夠在工作當中將母羊以及新生羔羊的抗體檢測作為重點進行免疫,這在包蟲病防治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對于棘球絳蟲蟲卵來說,其對于外界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具有耐高溫與低溫的特點,在化學物質方面抵抗力也非常強。但在陽光直射時,則能夠較好的殺死蟲卵。對此,在實際養殖中即需要能夠對飲水、畜舍以及飼草的衛生性以及干凈性進行保持,避免狼、犬污染也是對該病癥進行防治的重要措施。在牧區牧民放牧中,所建立的居住地具有靠近水源的特點,而對于棘球蚴來說,其經常會對人畜共飲的地表水、淺水以及坑塘水造成污染,當人畜對這部分污染水飲用后,則很容易因此受到感染,對此,需要做好這部分區域的消毒殺蟲工作。
狼、犬以及狐貍等動物是棘球蚴的終末宿主,需要從該方面加強防治。具體來說,需要給家犬每月做好驅蟲工作,在驅蟲完成后做好對應的記錄,對于驅蟲之后的糞便則需要做好無害化處理,對其中所存在蟲卵進行殺滅。同時,要做好熟食的飼喂,避免將具有包蟲病感染的內臟喂犬,對于狐貍、狼等經常出沒的區域,需要不定期將驅蟲藥物的餌料進行投放。在草地中,嚙齒類動物如野兔、黃鼠以及布氏田鼠也是棘球蚴的中間宿主,從該方面來說,即需要做好嚙齒類動物的投藥消滅處理,以此對中間宿主的感染數量進行控制。
根據試驗,發現在使用疫苗對羊進行免疫后,即使在免疫后抗體水平提升,在屠宰檢測后體內依然存在包囊。對于該情況,從人畜安全考慮,即需要能夠對牧場羊群與牛群進行病癥凈化工作。具體方式來說,則可以按照檢測診斷以及淘汰隔離的程序進行處理,通過抗體檢測同臨床診斷的結合,將疑似感染以及感染包蟲病的陽性牛羊進行淘汰,而為了減少對農牧民損失,則可以進行育肥出欄,但需要注意做好包囊臟器的無害化處理。同時,需要對同群隱性沒有感染的牛羊進行隔離,同時做好飼養管理,保證飼料、飲水以及飼草安全的控制,通過消毒殺蟲方式實現對牧場包蟲病的凈化。在完成凈化后,即需要做好自繁自養工作,保證引種的規范性。
近年來,我國的畜牧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成為了我國很多地區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方式。在畜牧業發展中,做好病害控制可以說是保證養殖安全的重要方式。在上文中,我們對牛羊包蟲病的優化防治技術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實際養殖活動開展中,即需要能夠對該病癥引起充分的重視,結合病癥特點做好防治措施的應用,不斷提升養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