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霞 劉勇智
(1.旬陽縣農業農村局,陜西旬陽 725700;2.漢濱區農業農村局,陜西安康 725000)
從2018年8月在我國沈陽市發生首起非洲豬瘟疫情以來,非洲豬瘟病毒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傳播,成為了我國養豬業的頭號殺手,造成大量生豬染疫死亡或被撲殺,給養豬業帶來巨大損失,廣大養豬場戶談“非”色變,憂心重重。面對嚴峻的防控形勢,廣大養豬場應熟悉該病毒特性,掌握其傳播特點,積極應對,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傳入。
非洲豬瘟病毒具有傳染性強,傳染渠道多、病毒在環境中生存能力強的生物學特性,其病征是發病過程短,但死亡率高達100%,病豬臨床表現為發熱,皮膚發紺,淋巴結,腎,胃腸粘膜明顯出血等癥狀,臨床上很難診斷,只能靠實驗室檢測確診。
我們已知非瘟病毒可以在短距離內借助風力傳播,也可以借助蜱蟲、蚊蟲等吸血類昆蟲傳播。那么,養殖場周邊環境是否存在傳播非洲豬瘟病毒的風險是要首先考慮的,一是養豬場是否位于周邊環境的下風口,周邊群眾居住戶數多不多、與養豬場的距離有多遠,周邊群眾的餐廚生活污水去向是哪里,其污水渠溝是否距離場區較近。二是據有關部門抽檢,各地市場上銷售的豬肉產品均已檢出了非瘟病毒,一些地方檢出比例還很高,要充分考慮到周邊群眾在加工豬肉食材時產生的洗肉水和餐廚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可能,進而通過風力、水溝和蟲媒對養豬場造成傳染。
這里所指的車輛包括拉運飼料的、拉運生活物資的、拉運生豬的、拉運養殖場糞污的以及家庭辦公生活車輛等大小車輛。尤其要注意對拉運生豬、豬糞、飼料的車輛防范。因為這些車輛長期與其他養豬場的豬、糞、環境進行直接接觸,一旦包括駕乘人員衣物、駕駛室、車廂等位置消毒不嚴的車輛進入養豬場,就有可能攜帶非瘟病毒造成病毒傳播。
一些非自繁自養的養豬場在養殖過程中沒有進行全進全出的管理,而是會不定時進行補欄。非洲豬瘟病毒感染是有最高長達二十天的潛伏期的,在潛伏期內已經感染非瘟病毒的生豬并不表現任何癥狀,在現有臨欄檢疫檢查手段中,并不能被有效檢出,必須依靠相關實驗室檢測,考慮到昂貴的檢測費用以及相對復雜的過程,大多數養殖場在銷售前并不會對生豬進行非瘟病毒檢測。一些長期拉運生豬未能有效消毒的車輛,也可能攜帶非瘟病毒對原本健康的生豬進行感染,一旦在補欄過程中引入了感染非瘟病毒的生豬,將會在整個養殖場造成非瘟傳播,給養殖場造成毀滅性損失。
因為非洲豬瘟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很強,據相關檢測,已經在鮮、凍豬肉、豬臘肉、豬肉水餃等豬肉產品和來自疫區的玉米等糧食中檢出了非瘟病毒。養豬場一旦使用了含有上述物質的餐廚泔水或者來自于疫區被非瘟污染飼料,就會給養殖場帶來非瘟傳播。
一是本場飼養員隨意進出養殖場,場外無意中接觸了非瘟病毒后沒有對自身衣物進行嚴格消毒,導致攜帶病毒入場。二是場外人員未經嚴格消毒在本場進出,對本場疫病防控帶來威脅。這其中最有可能帶來疫病威脅的是豬肉經營者、生豬販運戶、養豬戶、豬糞運輸處理人員、獸醫、畜牧干部等經常與豬肉和養豬場發生接觸的人群。
相關單位在農貿市場上對交易的豬肉產品的檢測結果很不樂觀,非瘟病毒被屢次檢出,如果養殖場在農貿市場采買了染疫的豬肉,或者在農貿市場內才買了被非瘟病毒污染的其他食材,那么,非瘟病毒就有可能被帶入養豬場內,增加染疫概率。
對養殖場周邊環境進行評估,找準傳播風險點,并徹底排除。如:對場內外環境進行病毒消殺,對場區附近的小養豬戶勸其棄養,對有疫病傳播威脅的排污溝進行改造,通過密植隔離樹木等手段和周邊環境進行相對隔離等措施排除[1]。
對于本場車輛嚴格做到不進出生產區,外出時不接觸其他養殖場等高風險區,并每次進出都經過嚴格消毒。對于外來車輛嚴格禁止進入場區,對拉運的飼料、生活物資等使用本場車輛在場外500以外進行轉運,轉運過程中每次進出均嚴格消毒。對養殖場及周邊環境和生活用品按照疫病防控要求進行程序化消毒。
嚴格執行自繁自養模式,徹底杜絕生豬調入,對確需補欄或調入種豬的,就近選擇隔離場所,隔離飼養,隔離20d以上,隔離期滿后方可混群飼養。
一是不使用泔水喂豬;二是不使用其他豬場轉運銷售的飼料;三是不采購來自疫區的飼料和原糧。
一是本場人員不使用豬肉食材;二是采買其他食材時,采買人員不經過市場豬肉銷售區,不與豬肉食材發生接觸;三是采買生活用品和廚房食材的人員車輛不進入養殖場區。
執行嚴密的封鎖隔離措施,本場人員不隨意進出養殖生產區,生產人員不隨意出場,外來人員嚴禁入場,防止人員帶毒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