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洞頭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柳州 545312)
根據禽流感不同的發病性質,美國動物衛生協會將其分為高致病性、溫和致病性和無致病性3種。通常而言,無致病性禽流感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只是在染病的機體中會產生病毒抗體。而溫和致病性禽流感會使感染機體出現食量減少 、產蛋量下降與輕度呼吸道等癥狀,少數可面臨死亡威脅。高致病性禽流感相較于前兩種病情頗為嚴重,主要以H5和H7亞型為代表,遭遇感染的家禽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死率。截止到目前為止,由禽類、鳥類傳染人且致人死亡的禽流感病毒有3種,分別是H5N1、H7N7和H9N2。
禽流感的發生經常表現為急性,具有潛伏期短,病情發展迅速的特點,遭遇感染的家禽能夠在幾天或幾小時之內大批死亡,死前體溫迅速升高在,最高可達41.5℃以上。當家禽患有禽流感時,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昏昏欲睡、雞冠出血或發紺、腳鱗出血、頭部和面部水腫等,同時伴有淺綠色糞便。水禽還會出現腹瀉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失明。
禽流感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不僅能夠造成養殖人員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截止到2015年,累計有196人感染了禽流感,其中98例死亡。這些現象表明,禽流感病毒既可以造成家禽的大量死亡,也能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危害性,是提高人類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禽流感主要是通過健康禽與感染禽直接接觸或病毒污染物間接接觸等方式進行傳播的,常見的傳染源包括含病毒的分泌物及糞便、死禽尸體、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空氣以及各種攜帶病毒的鳥類等。
加強飼養管理是預防所有動物傳染病的前提條件,良好的飼養管理可以保證家禽處于最佳的生長狀態并具備良好的抗病能力。首先,養禽場選址要遠離水禽、野生鳥類棲息的河道、湖泊等,防止水源或飼料受到病原體或病毒的污染。其次,定期對養殖場進行清掃和消毒,對于禽類本身和飼養用具進行消毒,當飼養人員進入養殖場時,應該穿專用衣、佩戴專業用具,嚴謹外來人員進入養殖區域。最后,堅持合理的飼養方式,引進種禽及其產品時,一定要來自無禽流感的養禽場,做好禽類的保暖工作。
疫苗免疫作為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一項主要措施,應得到充分的重視。精心合理使用禽流感疫苗,包括選擇有國家認證資質的企業生產的疫苗;選擇與當地流行毒株的血清亞型一致的疫苗;針對不同的家禽制定科學免疫程序等。做好防疫管理與疫病監測,定期對成年家禽進行血清抽血檢測,檢測病毒抗體。當周圍地區發生禽流感疫情時,要按照當地獸醫部門的要求進行緊急免疫。
建立禽流感預警機制,健全市、縣、鄉、村四級疫情監測網絡,加強對散養禽戶、活禽交易市場、禽類屠宰廠、異地購入的活禽和禽產品的監測。監測方法包括臨床觀察、實驗室檢測及流行病學調查。一旦確診,劃定疫點疫區及受威脅區并及時進行封鎖,對疫點疫區內所有的禽類進行捕殺和銷毀,對禽類排泄物、飼料、污水等污染源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于感染禽類接觸過的物品進行全面消毒。
為了提高養殖管理的整體水平,還需要加強對基層獸醫專業技術人員和養殖人員的技術培訓,幫助他們全面掌握禽流感的臨床癥狀、診斷方法和免疫技術,在提高技術人員專業素養的同時,也能降低禽流感的危害性,從而獲得最佳的培訓效果。此外,還需要強化公眾宣傳力度,讓公眾知道防控禽流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防控意識。
一是設置禽流感防控指揮常設機構,處理防控日常工作;組建應急預備隊伍,經常開展應急演練。二是將禽流感疫情監測、消毒、強制免疫、撲殺、處置及補助等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專戶管理。三是完善禽流感防控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制度,建立應急物資的采購、出入庫、日常維護、更新、報廢等相關制度,做到專人專賬、出入有據、賬物相符;重點落實消毒劑、疫苗、防護用品等防控物資儲備,并及時進行更新、補充。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養殖業和家禽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與此同時,禽流感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不僅給養殖人員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安全。為此,養殖人員必須要加強對綜合防控工作的重視,不斷提高養殖水平和管理水平,在獲得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能降低禽流感的發生率,從而確保養殖業的健康發展,進一步為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