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建昌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葫蘆島 125300)
溫季節給球蟲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一旦濕度也到達球蟲所需,那雞群發生球蟲病就沒跑了,想要治療球蟲,環境也要改善。球蟲的生活史一般為4~7d,無性繁殖期3~5d,有性生殖期2d,體外形成孢子化卵囊只需1天左右。球蟲卵囊的囊壁有2層,外層為保護性膜,結實,有較大的彈性,化學成分似角蛋白;內層化學成分屬類脂質,原生質呈顆粒狀。因為有這樣特殊的保護結構,使得球蟲卵囊的抵抗力非常強,在土壤中可以存活4~9個月。卵囊對普通的消毒藥有極強的抵抗力。凡被病雞或帶蟲雞的糞便污染過胡飼料、飲水、土壤、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治療球蟲病時,要中西結合,交替使用,才能到達治療的最佳目的。
雞球蟲病防治措施:雞的養殖過程中,除選好雞苗和飼料,科學規范的飼養管理外,消毒是預防雞球蟲病的有效措施。
(1)圈舍、食具、用具用20%石灰水或30%的草木灰水或消毒液(按說明用量兌水)潑灑或噴灑消毒。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和飼養密度。
(2)本病流行季節,投喂維生素A、維生素K以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提高抗體水平。
(3)雛禽期可用雞球蟲散按最佳劑量拌料投喂3~5d。
(4)球蟲治療要根據球蟲的生長發育規律間隔投藥,同時還要根據球蟲的類別選擇敏感藥物。
雞螨蟲是家禽常見的一種體表寄生蟲,主要寄生在雞的羽毛和皮膚上,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春末初夏是螨蟲高發時期。由于對寄生蟲病的防范意識較低和其對生產性能的危害認識不足,容易忽視螨蟲的問題,臨床中常造成誤診,延誤了治療時機,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給養殖場和獸醫工作者帶來很大困惑。蛋雞感染螨蟲會引起瘙癢不安、會蹦跳飛躍,常啄自身羽毛與皮肉,導致羽毛脫落,皮膚損傷;雞冠發白、食欲下降,產蛋率下降、蛋殼顏色變淺,雞體日漸消瘦,精神萎靡不振,營養缺乏,進而出現貧血癥狀甚至死亡。每只螨蟲的吸血量是自身體重的10倍多,雞體感染螨蟲,血液不斷流失,造成飼料消耗量增多;同時血液中禽流感和新城疫的有效抗體不斷流失,使抗體滴度不斷下降。
(1)控制雞舍環境衛生,及時清除雞糞,定期對雞舍進行消毒工作。干凈的環境有效預防雞虱的發生;
(2)在日常飼養管理中關注雞群是否患病,須留意雞體變化,一旦發現患雞虱立即采取防治措施,處理越及時越有利控制病情;
(3)發病須及時處理,全群用藥,對患病嚴重的雞只挑出隔離飼養,加強投藥,或直接淘汰處理。滅虱方法雖多,針對雞場飼養環境,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滅虱藥物直接噴霧,對雞舍所有雞只進行逆羽毛徹底噴霧,將雞全身各處羽毛都噴至微濕,對嚴重部位,如肛門附近、大腿兩側等位置則加大噴霧力度。
(4)除對雞體施藥外,還要對雞舍周圍環境控制——地面、籠具、網架、天花等全面噴霧,設法殺滅環境中的活蟲源。
臨床癥狀與生產中的信號:初產蛋雞產蛋率上升緩慢或停止上升,產蛋率多在80%左右徘徊不前,采食量不高。剛到產蛋高峰期90%以上,產蛋率即開始緩慢下降、蛋重偏輕,雞蛋個體小。約有10~15%雞冠發白,倒冠。高產蛋雞,蛋殼顏色發淺。褐殼蛋變白(明顯)約占10~30%不等。產蛋雞群中,少部分雞拉稀,先脫肛,后啄肛,致死增多。雞群糞便稀薄,發紅,料便,按腸炎、小腸球蟲,腸毒綜合癥治療,多次用藥仍反復發作,久治不愈,感到十分困惑。絳蟲寄生于腸道,頭節吸附于腸道粘膜,破壞腸壁完整,引起出血性腸炎,糞便癥狀類似腸毒綜合癥癥狀,多按腸炎,腸毒綜合癥治療不能根治。細心觀察糞便,絳蟲致病特征性糞便:顏色呈紅色或鐵銹色呈“高粱樣糞便”,糞便上有白色“芝麻粒樣”絳蟲節片。有效驅絳蟲后7~10d,高粱樣糞便和產蛋性能即可恢復正常,再無反復。雞絳蟲病及種類: 絳蟲呈帶狀,扁平,多為乳白色,蟲體分為頭節、頸節和體節。頭節為吸著器官,吸附于宿主腸道。頸節發育生長出體節。體節根據其發育程度分為幼節、成節和孕節(孕卵節片)。雞絳蟲病常見的有:賴溝賴利絳蟲、四角賴利絳蟲、有輪賴利絳蟲、節片戴文絳蟲,漏斗帶絳蟲。水禽絳蟲病常見的是:矛型劍帶絳蟲。生活發育史:寄生于雞腸道的成蟲隨糞便排出孕節,被中間宿主吞食后,在其體內經發育為似囊尾蚴,發育為成蟲,并排出成熟節片。散養雞常年感染發病,籠養蛋雞每年6~11月份多感染發病,夏秋季節多為感染似囊尾蚴階段,秋末冬初則為成蟲感染發病階段。現階段以產蛋期發病為主,產蛋雞多為帶蟲者,造成顯著產蛋下降或死亡,腸道炎癥和出血性腸炎。青年雞,雛雞最易感染,死亡率高。
雞絳蟲病的防治現狀與用藥誤區。近年來家禽絳蟲病多以苯并咪唑類驅蟲藥:左旋咪唑、丙硫咪唑,作為定期預防驅蟲藥物。治療時需要一周后重再復用藥一次,而且不能徹底驅除蟲體頭節,這與絳蟲產生耐藥性有關。還有一部分養殖場使用大環內酯雙糖類驅蟲藥:阿維菌素、伊維菌素作為定期驅蟲或治療驅蟲藥物,但這一類藥物對絳蟲無驅蟲作用,所以預防性驅蟲后,忽視絳蟲問題,不注意觀察而引起絳蟲發病。
綜上夏季雞寄生蟲病比如雞球蟲病、雞螨蟲、絳蟲病等防控措施進行了探討分析,對于提高養殖水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