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巴音倉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200)
我旗奶牛集中在北部地區主要散養為主,根據我旗范圍內多年的奶牛胎衣不下診治數計統計,胎衣不下以年老而高產身體虛弱牛多發,主要在春季多發,其發病率在10~15%。本病雖不引起死亡,但使會導致產奶量降低,也有發生子宮內膜炎,導致出現久配不孕等現象。
一般是奶牛產第一胎是出現早產型。我旗奶牛主要散養為主所以出現懷孕后期飼養不當,營養不良母牛供給胎兒營養不足而發生早產現象較多。因一般以上發生胎衣停滯。此型早產奶牛一般會出現第二胎懷孕時間較長,要做好保胎工作,特別注意形成習慣性流產。
放牧是別圈奶牛互相頂撞,牛欄和出入圈欄時相互擠撞,腹中胎兒受嚴重的損傷導致出現子宮劇烈收縮而發生流產。外傷型流產后發生胎衣不下現象比較高。
(1)在懷孕后期缺少運動,懷孕后期飼料中缺鈣缺微量元素及維生素時,出現發生胎衣不下。(2)飼料單純或調配失誤、粗蛋白類飼料不足以及體弱氣虛可致子宮遲緩引發胎衣停滯。我旗奶牛主要散養為主所以出現以上兩種胎衣不下情況較多。(3)奶牛因傳染病引起的胎衣不下情況也出現,發生這種情況較少。
因胎盤粘連子宮內膜炎或感染布魯氏菌病時,常可引起胎盤充血、水腫和炎癥而影響母牛胎盤的分離。
奶牛散養為主的飼料單一,礦物質、維生素缺乏或營養不足,精飼料喂量過多,機體過肥等現象。
是指整個胎衣停留于子宮內。多由于子宮附垂于腹腔或臍帶斷端過短所致。外觀僅有少量胎膜懸垂陰門外,或看不見胎衣。陰道檢查時可發現胎衣不下。病牛主要臨床表現:一些頭胎牛有舉尾、弓腰、不安和輕微努責等現象。
是指僅少部分胎盤粘連,部分胎衣脫落而懸垂于陰門外。垂于陰門外的胎衣,初為粉紅色,因長時懸垂于后軀,極易受外界污染,可見胎衣上附著糞末、草屑、泥土。尤以夏季炎熱天氣顯著胎衣色呈熟肉樣,有劇烈難聞的臭味。子宮頸開張,陰首內溫度增高,積有褐色、稀薄腥腐臭的分泌物。
(1)全身用藥25%葡萄糖注射液各500ml、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各1次靜脈注射,一天2次,只能用2d;或打1次肌內注射催產素;一般1次肌內注射氫化可的松,隔24h再注射1次,共注射2次。(2)子宮內注入 土霉素3~4g溶于蒸餾水或生理鹽水250mL中,1次灌入子宮內,或第三天灌入1次,直到胎衣排出、陰道內分泌物清亮為止。
(1)加強干奶牛的飼養。加強疫病防控,全身張力增強,日糧供應要平衡,不僅要注意精粗飼料喂量與比例,并要保證礦物質、維生素的供應。(2)加強臨產母牛的護理。對老齡、高產和體弱母牛,臨產前補糖、補鈣,有促使胎衣脫落。其劑量為10%葡萄糧酸鈣注射液和25%葡萄糖注射液各500mL,靜脈注射。產后立即肌內注射催產素110U,可促使子宮收縮,加快胎衣脫落的時間。助產要及時正確,防止產道的損傷。分娩后35min開始擠乳,有利于胎衣排出子宮恢復。(3)當有流產發生時,應查明原因。凡由布魯氏菌引起的流產,母畜應與牛群隔離,胎兒、胎衣、褥草及棚圈等應消毒處理以防傳染別的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