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明 佘 桐
(漢中市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漢中 723000)
在生豬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伴隨著豬群密度的提高和致病菌的變異,生豬常見疾病呈現多樣化特點,造成混合感染,在增加治療難度的同時,加大生豬死亡率,給養殖戶帶來了較大損失。
呼吸道疾病當屬第一常見的疾病,如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將引發肺炎、發燒等情況,造成生豬死亡率升高。在患病初期,豬只會出現咳嗽、氣喘、食欲下降等癥狀,后期體溫將升高,發生嘔吐、食欲完全廢絕。豬呼吸道疾病主要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與飼養環境未能得到較好改善有關,疾病具有突發性,容易發生大范圍感染,造成生豬呼吸困難。
作為生豬常見疾病,豬消化道疾病包含多種,如病毒性腹瀉、出血性腸炎、細菌性腹瀉等等,可以在任何時節發生,部分疾病具有傳染性。豬消化道疾病的判斷,可以根據病豬形態和排便情況進行辨別。在生豬患有細菌性腹瀉時,將排出稀糊狀糞便。發生病毒性腹瀉,豬只糞便像水一樣流出。在患病期間,豬只出現食欲不振、身體消瘦等癥狀。豬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多由不潔食物和細菌病毒感染引起,也與豬只飼養環境不干凈有關。
作為急性傳染病,豬丹毒病也是常見的生豬疾病,由豬丹毒桿菌引發,將在豬群中迅速傳播,造成大量生豬患病。豬丹毒病可以分為急性病癥和亞急性病癥兩類,在夏季多雨季節發病率較高,但無具體發病季節,與環境較為潮濕有關。豬丹毒病潛伏期為1~7d,發病后癥狀明顯,具有較高傳染率和死亡率。從臨床癥狀上來看,患病豬出現體溫急劇上升情況,產生皮膚疹塊、皮膚壞死、急性敗血癥等癥狀,危害性較大。
豬蹄病的發生與豬舍環境不良有關,公豬與母豬的發病癥狀存在一定區別。患病豬的主要癥狀為蹄部出現大面積水皰,后期水皰將潰爛,造成豬蹄裸露,長時間患病將發炎感染,造成蹄殼脫落,豬只難以站立,關節發生腫脹。患病母豬乳房出現破瘡爛斑,引發心肌炎、急性胃腸炎,導致豬只突然死亡。
豬鏈球菌病作為豬常見疾病,由豬鏈球菌感染引發,以急性敗血癥腦膜腦炎癥最為常見,具有傳染性,病情進展快,未能及時診斷和有效治療將導致患病豬預后較差,病死率較高,對豬只健康危害較大。患病豬體溫急劇升高,出現全身無力、突然倒地、呼吸困難等癥狀,四肢可能出現劃水癥狀或口吐白沫,體表出現紅色或紫紅色斑塊。患有化膿性淋巴結炎癥的豬只,頸部、頜下等位置淋巴結腫脹,含有大量膿液,剖檢后可以發現化膿性病灶。
在豬呼吸道疾病治療上,需要采取免疫接種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綜合治療。治療目的是使豬只退熱,加強病毒控制,減少疾病帶來的不良影響。治療采用的藥物包含土霉素、強力霉素、阿莫西林等消炎抗菌藥物,治療期間應加強豬舍通風,降低病毒存活率[1]。此外,需要做好御寒、避暑等工作,為豬只提供適宜生長的環境。
針對豬消化道疾病的治療,需要對整個豬群進行投藥,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等藥物,通過連續飼喂緩解患病豬癥狀。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需要采用肌肉注射方式進行治療,分開注射林可霉、痢菌凈、土霉素等藥物。為控制豬消化道疾病的發病率,需要加強豬舍管理,保證豬圈干凈、整潔,通風良好。此外,需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環境中滋生導致豬只染病的細菌,確保豬群能夠食用健康食物。
豬丹毒病的治療需要采用免疫與藥物相結合方式,發現病豬后需要立即隔離,并對未患病豬只注射豬丹毒疫苗,以免疫病進一步擴散。在藥物治療上,需要肌肉注射100萬~300萬國際單位青霉素,每隔12h注射一次,用藥2d后豬只體溫可以恢復正常,然后再一次用藥,也可以肌肉注射0.5萬~1萬國際單位劑量的四環素。針對病癥呈慢性的豬只,可以注射與四環素相同劑量的土霉素,并在患病豬的腫脹關節處用碘酒涂抹,用藥3~5d后可緩解。
在豬蹄病治療上,需要綜合防治。肌肉注射0.1ml/kg超免蛋白-V,能夠利用外源性抗體提高豬只免疫力。首次注射應適當增加劑量,以控制心肌炎的發病率,降低豬只死亡率。針對病情較輕的豬只,可以采用安痛定、青霉素、地塞米松等藥物進行治療。此外,需要加強豬舍清理,保證環境干凈、整潔。
在豬鏈球菌病治療上,應保證飼養環境干凈衛生,用藥可以按照1ml/kg劑量注射鏈球菌病注射液,每日用藥1次,連續用藥3d。在抗菌治療上,同時配合肌肉注射齊魯制菌磺,劑量為0.15ml/kg,注射1次即可。在治療期間,需要補充電解質,按照0.2mg/kg劑量每日肌肉注射1次維生素B1。針對化膿灶,需要及時切開排膿,按外科方法處理。
綜上所述,豬常見疾病的發生難以避免,發生后還應結合各種疾病的臨床特征進行綜合判斷,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使豬只盡快恢復健康。在生豬養殖期間,加強對豬常見疾病的綜合治療,能夠使豬只養殖水平得到提高,繼而為養殖業帶來更多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