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萍
(青海省剛察縣吉爾孟鄉獸醫站,青海剛察 812399)
在牛的養殖過程中,發生的疫病會對養殖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其中高熱癥狀疫病就是較為類型常見的疫病,該弊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并且發病率較高,需要養殖戶做到對癥下藥,這樣才能減少養殖損失。
牛高熱癥,就是牛身體過熱和體溫過高,所以養殖戶通過體溫變化就可以考慮是否存在高熱病的傾向。高熱癥不僅發病率較高,還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如果養殖戶不及時對患病牛只治療和采用隔離措施,通過疫病的傳播會造成整圈舍牛的感染。所以對臨床表現進行分析十分必要,進而避免出現誤診的情況[1]。
首先,體溫會高于 40℃,并且會持續數天不退,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牛的呼吸道有炎癥。其次,由于體溫升高,機體以及功能受到破壞,會出現精神萎靡表現,比如耷耳閉眼、不喜走動,同時食欲開始減退。最后,患高熱病牛只會由于進食較少出現體力不支,會表現出運動失調和肌肉震顫。
高熱癥狀主要的表現是體溫升高,但是很多病因都會導致這種情況,比如牛藍舌病、牛病毒性腹瀉惡性卡他熱、牛流行熱、牛傳染性鼻氣管炎都與高熱癥狀有關,下面就牛藍舌病、牛病毒性腹瀉和牛流行熱分析。
牛藍舌病的發病率偏低,大約只有 2~3%,然而該病的病死率可以達到 30~40%,部分養殖場的病死率可達 90%。主要的表現為體溫升高達40.5~41.5℃,可見口鼻蒼白水腫,并且伴有大量分泌物,部分有血液殘留,隨著病情的發展,患病牛只的口腔以及唇、齒齦、舌都會出現糜爛情況,最終影響進食而死亡[2]。
該病一旦發生后死亡率極高,不過發病率較低,僅僅為5%,主要的表現為發病牛只體溫迅速升高,可達 40℃以上,發熱時間持續7d不退,這與高熱癥狀相同。患病的牛只會逐漸食欲下降、進食量減小是,甚至絕廢,通過觀察可見眼部和鼻部分泌大量液體,并且患病后開始出現嚴重的腹瀉,糞便水樣、有惡臭,有大量粘液和氣泡。還有明顯的嘔吐情況,初期會吐水,后期會吐出粘液甚至吐血,隨著消化道的損害死亡率也開始隨之上升。該病對懷孕母牛危害極大,可導致流產,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該病的主要傳染病原為牛流行熱病毒,多發生于剛出生的小牛,一旦發生該疾病體溫會迅速升高,不過在過一段時間后就會恢復正常,在發病期間會表現出精神萎靡,呼吸急促,通過觀察有流淚的表現,可見眼結膜充血,患病牛只會由于咽喉區疼痛發出哼聲,反芻停止明顯。通過臨床檢查,會發現氣管和支氣管有粘膜充血的情況,并且肺部充大,會有明顯的氣腫,在按壓之后會有捻發音,同時淋巴結也會充血腫脹。
牛藍舌病是由藍舌病病毒引起,所以在治療中可以采用藥物服用的方法,主要是磺胺類藥物和抗生素類藥物,注射藥物主要是大量的林格氏液,在預防和控制病情上有較好的效果,同時可以使用消毒液清洗牛金星、牛蹄和口腔部位,這樣可以有效殺滅藍舌病病毒,保證牛的衛生。同時,在預防牛群藍舌病上,建議養殖戶經常對圈舍消毒和清潔,同時還要注意飲食營養,提供營養豐富飼料,對于引進新的牛群也需要做好安全檢驗,避免帶有病菌的牛只進入圈舍,造成疫病的擴散。
對于病毒性腹瀉,主要采用磺胺類藥物和抗生素類藥物,在治療和預防上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能夠降低感染。目前我國研究出治療牛病毒性腹瀉的針劑,是一種弱毒凍干疫苗,14d后可產生抗體。但是養殖戶發現牛只感染此病,主要的方法是采用隔離措施,必要使養殖戶要采取宰殺措施。要想避免病毒性腹瀉,養殖戶需要加強日常的養殖管理,做好衛生和消毒工作,及時清理圈舍的糞便[3]。
該病作為牛養殖中常見的疾病類型,在進行防治時需要重點加強飼料管理,及時補充營養元素,同時還要加強對圈舍以及室外生活場所的管理。在疫病防治中,主要是仔細尋找吸血昆蟲,然后對圈舍、牛只進行害蟲的查殺,以此減少應激的情況,讓牛只作息穩定,此外還要預防過勞情況。如果養殖戶發現有高熱癥狀或者已被感染的牛只,需要在隔離的同時加強治療,在治療藥物的選擇上主要是退熱要和強心藥,或者使用10%黃胺嘧啶液100ml進行靜脈注射,頻率為每日2~3次。在喂養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抗菌素加入到飼料和飲水中,這樣可以避免繼發感染。
綜上所述,對于高熱癥狀這種情況來說,主要是對牛藍舌病、牛病毒性腹瀉惡性卡他熱、牛流行熱、牛傳染性鼻氣管炎預防,可以看出并發癥較為明顯,需要養殖戶加強養殖管理,同時根據病癥及時進行藥物和針劑的治療,并且做好隔離措施,這樣才可以保證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