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紅
(如皋市東陳鎮畜牧獸醫站,江蘇如皋 226571)
本病的發生和流行主要集中在冬春季節,其他季節偏少。此病在新疫區流行廣,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老疫區則相應較低,呈地方性流行或間歇性地方性流行。
本病的潛伏期短,傳播迅速。眼觀病死豬脫水,皮膚暗紫、僵硬,在豬場基本上不隔圈傳播。仔豬先發病,以嘔吐、灰黃色水樣腹瀉和迅速脫水為特征,這中間以哺乳仔豬發病最為典型,且消瘦、死亡迅速(達100%)。個別懷孕母豬發病可導致流產。泌乳母豬發病后,出現溫度偏高、厭食、少乳或無乳,同時也加劇了哺乳子豬的死亡[1]。
剖檢哺乳子豬和育肥豬,主要表現急性卡他性胃腸炎,胃內充滿未消化的凝乳塊或混有黃色、淡綠色膽汁的飼料,胃底黏膜充血、出血,如紅布;腸內充滿氣體或灰黃色飼料,特別是空腸段腸壁薄而透明,缺乏應有的彈性;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部分豬脾臟背面有斑點,突出于表面,腎臟、肺臟有不同程度的腫脹和間質增寬。小腸黏膜絨毛變短或萎縮[2]。
參照流行病學,結合臨床癥狀,根據剖檢病理,基本可得到初步診斷。但是,確診務必要結合實驗室,借助血清學、組織學顯微鏡觀察等加以區分。同時,臨床診斷此病期間,此病極易與豬痢疾、仔豬黃白痢、仔豬紅痢、流行腹瀉等混淆,表現出明顯的腹瀉癥狀。在確診期間,應參照實際病例情況,加以鑒別。
下列介紹的幾種疾病,都表現出明顯的腹瀉癥狀。但是,比較臨床癥狀、剖檢病理、流行特點以及致病菌源,則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第一,豬痢疾
又稱血痢,為痢疾密螺旋體感染而誘發的腸道傳染性疾病。此病典型癥狀:排黏液狀血便,呈明顯的凍膠狀,伴發明顯惡臭味。自流行來看,四季皆發,不同階段易感,多見保育豬和育肥豬,流行周期長。自病變病理看,集中在大腸部,小腸及淋巴處不呈現病變癥狀。病程較長病例,腸系粘膜表層可見豆腐渣樣的假膜。
第二,仔豬黃痢
為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感染而誘發的急性、敗血性、傳染性疾病,此病多發群體集中在1周齡內仔豬,1~3周齡內仔豬發病率和致死率均要高很多。但是,7日齡后很少發病。典型癥狀:脫水、腹瀉、死亡,排出有黃色或灰黃色的稀便,尤其腹瀉癥狀與傳染性胃腸炎極為相似。流行特點:除寒冬季節、多雨季節,夏季同樣高發。比較而言,新豬場的流行性更強些。剖檢病理,有腸道性卡他性炎癥,其中十二指腸的病變最嚴重。
第三,仔豬白痢
為遲發性大腸埃希菌病感染而誘發的急性、傳染性、腸道疾病。此病感染群體中,以10~20日齡內仔豬多發,待到30日齡后很少發病。就流行季節而言,此病四季可發,冬夏季節多見。發病率高,致死率低。典型癥狀:排出灰白色或乳白色的漿糊狀痢疾。
第四,仔豬紅痢
為C型產氣夾膜梭菌感染而誘發的仔豬易感的腸毒血癥,此病以7日齡內仔豬多見,典型癥狀:出血性下痢,腸道粘膜出血性壞死。流行病學:仔豬1~3日齡多見,待1周齡后少見。剖檢病理:腸腔內積蓄大量紅色液體,腸系粘膜處廣泛出血,排出大量的血痢。
其五,豬流行性腹瀉
此病為流行性腹瀉病毒感染而誘發的急性、接觸性、傳染性腸道疾病,臨床癥狀:嘔吐、腹瀉、排水樣稀便、嚴重脫水等等。病情與傳染性胃腸炎極為相似。鑒別之處在于:流行病學——多見冬季,發病集中在12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之間。典型癥狀——嘔吐、腹瀉、脫水,排出稀便,呈灰黃色。而且,日齡越小,癥狀越顯著。剖檢病理:病變僅限小腸內,可見腸系粘膜充血、淋巴結水腫。
與其他腹瀉類疾病比較,豬傳染性胃腸炎在臨床癥狀上表現極大的相似性。但是,仔細比較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之處,完全可以從發病日齡;發病季節;排泄糞便的顏色、氣味、混雜物、病變特征等幾個方面加以鑒別。
但是,就此病的流行病因調查,與管理不善、環境衛生差、消毒管理不嚴等各類應激刺激相關。為此,應注意日常預控管理,健全豬場生物安全措施,往往成為控制此病的關鍵。
具體工作,參照如下幾方面:
種群的凈化管理,建立健康種豬群,堅持自繁自養,防止把病原帶進豬場。把好檢疫關。引的種豬和豬苗,必須進行嚴格的檢疫,把初步檢驗為健康的豬群先在隔離舍飼養14d,最后確認為無病的,才能進入種豬場。搞好清潔和消毒工作,給家畜一個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定期驅蟲、滅虱。隔離病畜,被污染的欄舍、場地要徹底清潔消毒。
在此基礎上,做好豬群的免疫接種,是搞好預控管理工作的關鍵。
其一,腸胃炎弱毒凍干苗
仔豬被動免疫,可用于妊娠母豬的接種,產前3~4周,于豬只后海穴(肛門與尾根間凹陷處)注射,每次用2ml。形成抗體后,哺乳仔豬通過吮吸母乳獲得抗體保護。
仔豬主動免疫,初生仔豬1~2日齡,于乳豬后海穴注射,或者選擇滴鼻注射,每次用0.5ml。仔豬10~25kg間,仔豬用每次1ml。仔豬25kg以上,仔豬用每次2ml。一般在接種后1周,可產生較強的免疫效力。
其二,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腹瀉二聯滅活苗
仔豬被動免疫,產前3~4周妊娠母豬,后海穴注射,每次用45ml,通過吮乳母乳獲得抗體,起到保護仔豬的目的。體重10~25kg,后海穴注射,每次用1ml。體重25~50kg,后海穴注射,每次用2ml。體重50kg以上,后海穴注射,每次用4ml。接種后2周,豬體可獲得較強免疫效力。
其三,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腹瀉二聯活苗
仔豬被動免疫,產前3~4周妊娠母豬,后海穴注射,每次用1.5ml,通過吮乳母乳獲得抗體,起到保護仔豬的目的。體重10~25kg,后海穴注射,每次用0.5ml。體重25~50kg,后海穴注射,每次用1ml。體重50kg以上,后海穴注射,每次用1.5ml。接種后2周,豬體可獲得較強免疫效力。
此外,豬群中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時,同時,可用上述活苗做緊急接種,能起到不錯的控制效果。
上述為預防此病的幾點關鍵措施,而從此病的治療來看,目前特效藥不多。治療的基本出發點,第一,注意抗菌消炎,預防繼發病。
第二,注意補液,防脫水、防酸中毒。為此,可用黃芪多糖可溶性粉劑,每次100g。兌水每次用100kg,供患病豬自由飲服,連續用3~5d。拌料用中升壹號和強效雙奇磺或氟樂肽,拌料比例0.1%,供病豬自由采食3~4d。配合用,抗病毒1號、慶大霉素等,肌肉注射,每天用1~2d,這樣的綜合療法,對防脫水,緩解酸中毒、繼發感染等,縮短康復療程,有著不錯的效果。
生豬養殖生產期間,傳染性胃腸炎的感染幾率極高,臨床表現明顯的脫水、腹瀉等癥狀,仔豬感染極高危害極大,此病的流行給生豬養殖產業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
重視此病的防控,要認清此病,準確診斷此病。一般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病理,基本可得到初步診斷。但是,確診務必要結合實驗室,借助血清學、組織學顯微鏡觀察等加以區分。同時,更應注意與豬痢疾、仔豬黃白痢、仔豬紅痢、流行腹瀉等的混淆鑒別,及時結合發病季節;排泄糞便的顏色、氣味、混雜物、病變特征等幾個方面加以鑒別,以提升此病的確診率。在正確鑒別診斷的基礎上,還應注意日常預控管理,健全豬場生物安全措施。在基礎上,規范豬場防疫接種管理工作,以起到控制此病的目的。日常注意留意豬群變化,發現有疑似感染病例,應及時隔離治療,從注意抗菌消炎,預防繼發??;注意補液,防脫水、防酸中毒等兩大環節,就此病的治愈工作切實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