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軍
(江蘇省海安高新區畜牧獸醫站,江蘇海安 226600)
豬副傷寒是由豬沙門氏菌病屬細菌引起的傳染病類型,在世界范圍內存在,不僅能夠造成單獨感染,且將會同豬圓環病毒以及豬瘟病毒等疾病造成混合感染,并因此為養殖業活動的開展造成嚴重損失。對此,即需要能夠在實際養殖活動開展中做好該病癥防治工作,保證養殖安全以及養殖收益。
對于豬副傷寒來說,病禽以及帶菌豬是主要的傳染源,將通過乳汁、胎兒、尿液以及糞便等方式排出病毒。不同動物對該病癥都具有較強的易感性,且具有不分年齡易感的情況,尤其是幼畜更是易感,對于1~4月齡的仔豬更是易感群體,且對于部分血清型,人類也具有易感特征。在傳染過程中,病菌將通過被污染的飲用水、飼料通過交配以及消化道等方式傳染,鼠類在攜帶病菌后,也將對該病癥進行傳播。該病癥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具有流行性或者散發性特點,在多雨、潮濕季節更容易發病。通常情況下,健康豬帶菌是較為普遍的一種情況,病菌將存在于豬的淋巴組織以及消化胸膛中,如存在不良因素,如潮濕、環境惡劣、疲勞、饑餓、供水不良以及寄生蟲病等,病菌在豬體內則將變得活躍,在形成內源感染的情況下導致病癥的發生[1]。
從臨床角度來說,該并征服可以分為慢性腸炎型以及急性敗血型。在病癥潛伏期中,豬在菌體感染毒力、抵抗力不同的情況下將存在差異。急性敗血癥主要為敗血癥狀,具體表現,即仔豬會突然出現發病死亡的情況,如病畜病程較長,則將出現食欲廢絕、呼吸困難以及精神不振情況,在腹部、胸前皮膚位置存在紅色斑點,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慢性腸炎型方面,主要表現為結腸炎癥狀,在患病后體溫升高至41℃,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且在眼內存在膿性分泌物,上下眼臉粘著,在情況嚴重時,眼球將存在被腐蝕情況,在潰瘍情況出現后存在灰綠色以及黃色糞便,不僅味道惡臭,且其中常常混油血液,部分情況下會出現下痢失水問題,豬在患病后逐漸脫水消瘦,部分皮膚將出現彌漫性濕疹情況,可以發現漿性覆蓋物,部分情況下癥狀減輕,但如果被感染,恢復的曼度很大,可能會出現短期再次復發或者發育不良情況,具有較高的病死率[2]。
病理變化方面。急性型病癥主要呈現出敗血癥變化,脾臟腫大,較為堅實,具有較大的硬度,色澤較暗,腸粘膜位置存在卡他性炎癥,在肝臟表面位置存在一定的灰色壞死狀斑點,豬在患病后,在全深不同粘膜位置都將表現出一定的出血斑點。對于慢性型以及亞急型皮膚,則存在結痂樣皮疹,結腸、盲腸壞死,腸壁厚度增加,腸系膜淋巴結以及脾臟腫大,經過觀察可以發現肝臟位置存在黃色小斑點,在肺的心葉、隔葉以及尖葉位置存在實變區。
對于該病癥的診斷。對于慢性以及亞急性病理,通過上述具體病癥表現即能夠進行初步的階段。對于急性病例,可以進行實驗室診斷。對于該病癥的急性病例,能夠從實質器官中對病原菌進行分離,同其相比,慢性病例則較難成功。采取患病豬肝、脾、腎、腸系膜淋巴結、腸粘膜以及腸管內容物作圖片染色后將其放置到顯微鏡當中觀察,則可以發現一定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之后,將采取病料接種到麥康凱培養基以及SS培養基中,進行24h的培養,在該過程中保持溫度為37℃,之后,則可以發現有半透明或物色透明的邊緣整齊、中等大小、較為扁平且具有光滑特點的菌落。在經過一定時間后,則可以發現部分沙門氏菌因產牛硫化氫,在菌落中心位置存在變黑情況,在將可疑菌落挑起后對其進行生化試驗,即能夠確診病癥。而對于分離出的沙門氏菌,也可以對其開展血清分型試驗,以此對其所屬的群別進行確定。而除了該方式外,免疫熒光法、基因探針檢測、流免疫電涌以及乳凝試驗也能夠應用在沙門氏菌快速診斷當中。
對于該病癥,需要應用綜合方式防治:第一,加強飼養管理,在飼養中做好墊草的及時更換,保證圈舍內具有干燥的特點,避免出現對飼料突然更換的情況。在冬天需要能夠加強防寒保暖,如果發現病癥,則需要及時做好消毒隔離處理,做好無害化處理工作,對病豬進行及時的淘汰;第二,?消毒工作,使用消毒水對豬群進行噴霧消毒。對于病豬在生長中的用具、食槽以及排泄物,需要及時使用石灰乳以及火堿溶液徹底消毒;第三,要在飼養中進行封閉式或者全進全出式管理。同時做好日常的疫苗接種工作,對豬副傷寒疫苗進行注射;第四,對于部分患病嚴重豬,需要及時進行淘汰處理,做好豬圈的清洗消毒;第五,對于發病情況,要全群投藥治療,在每噸飼料中,添加400g阿莫西林、1000g5%普樂健以及2000g金霉素,連續飼喂6d,在停藥3d后再連續飼喂3d;第六,要做好免疫接種工作,母豬在產前40d、20d分別進行免疫,仔豬在10~60日齡進行免疫,并在15d之后進行一次重復免疫[3]。
在豬養殖中,豬副傷寒的出現不僅會對豬的正常健康生長產生較大的危害,對于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對此,即需要能夠在養殖中對該病癥引起重視,積極做好診斷防治工作,保障養殖活動的穩定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