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量
(北票市寶國老鎮動物衛生監督所,遼寧北票 122100)
現階段,我國豬病的類型多種多樣,如產科病、寄生蟲病、傳染病等等,其中傳染病的危害最大,嚴重時還會導致豬死亡,為養殖戶帶來重大損失。對此,應及時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將藥物注入到胃腸道之外、腹膜以內的位置,與常規注射相比吸收效果更佳,且操作簡便,深受養殖戶的喜愛和認可。
在本實驗中選擇當地養豬場內的10頭豬,對其進行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其中有兩頭漢中白豬、四頭大白豬、四頭長白豬,所選的樣品豬在種類、日齡和性別等方面的差異均不夠顯著,即P值大于0.05,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
在豬的腹腔注射中,主要使用金屬注射器、推注輸液器以及吊瓶等,其中,金屬注射器有兩種類型,一種為10ml,另一種為20ml,長度大多在2~6cm之間;吊瓶輸液器多為一次性材料,在此基礎上搭配輸液器使用[1]。
在豬注射時,應采取有效的保定方式,防止病豬亂動亂跑,使其穩定的接受注射。保定方法的選擇應遵循安全性原則,在確保病豬安全的情況下簡單、快速的進行注射,常用的方式為徒手保定、側臥式保定、鉗耳保定和套繩保定等方式,保定方式的選擇應根據病豬品性、大小來決定,通常情況下,對于中小型病豬來說可采用徒手保定、鉗耳保定等方式,而對于大型病豬來說,一般需要1~2人合作利用套繩的方式進行保定。在保定時應注意力度、方式得當,堅持安全至上的原則,確保人員和病豬均不受到傷害。
對于大中型體積的病豬,通常在兩側肷部、腰椎橫突、最后肋骨等處進行注射;對于仔豬通常在肚臍與腳趾骨相連的中線位置,與腹部相距2—5cm處進行注射。
應用較為頻繁的方式為直接注射和輸液器注射法,對于仔豬來說,一般選擇直接注射的方式,用12號3cm長的針頭,右手拿著注射器,從病豬的腹壁垂直注入,左手捏住針頭末端,當有血液回流到針管之中時,右手緩慢推動注射器末端,使藥物進入到病豬體內;對于大中型病豬來說,一般采用輸液器注射法,用左手捏住注射位置,右手拿著注射器,當病豬被保定后,迅速注入,針頭大多為12號4~7cm長,左手捏住針頭,右手對輸液器流量進行調節,按照常規方式進行輸液即可。在輸液過程中要經常測量病豬的體溫,尤其在寒冷季節,需要對藥物進行溫熱后才能注射,在注射時將針頭固定好,針頭貼合在腹壁表面,以免因針孔變大導致藥液溢出;如若需要多次注射,后續注射應避開前面的注射點,并在注射前后對刺入點進行消毒,嚴格遵循腹腔注射原則,使用科學合理的注射方法,使藥液充分進入病豬體內,促使病豬早日康復[2]。
在技術方面,通常情況下腹腔注射采用倒提后肢的方式,從恥骨開始數第二對乳頭周圍2~4cm的位置進行注射,在施針過程中,針頭應與腹壁保持垂直,針進入病針體內2cm處即可,使藥液進入到腹腔之中、腸道膜之外;在注射時,如若注射速度較快,則吸收效率也隨之提升,在2h左右即可完成,注射針頭不易過長,以免病豬由于過于疼痛隨意亂動,使豬的腎臟、膀胱或者其他器官受到不良影響,引發感染等問題,一旦出現此類情況,應盡快進行消毒,以免造成嚴重感染引發其他疾病。對于仔豬來說,通常需要注射補液,由于病豬的體積較小,難以清楚的看到耳靜脈的位置,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可有效避免仔豬脫水。
在藥物方面,腹腔注射具有較強針對性,并非全部藥物均適用于此種注射方式,例如氯化鈣、阿奇霉素等藥物因具有一定刺激性,因此不可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一旦腹腔注射很容易出現腹膜炎,使病豬體內部分組織壞死。此外,糖、50%葡萄糖、10%氯化鈉等因具有一定的滲透性,也不可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以免在病豬體內出現反滲透等情況,使其部分組織脫水,使體內腹水增加;此外,對于具有一定沉淀性、油乳性、半固體的藥劑,由于藥物分子量較大,病豬均不宜吸收。在注射過程中,病豬體溫應約為37℃,且每次注射的頻率不可超過3次[3]。
在腹腔注射過程中,大部分藥物均為等滲溶液,注射的計量應以病豬的體重為依據,但最高不可超過50ml,例如,對于體重約為10kg的病豬來說,注射量應為20ml,但又不可大于20ml;對于體重約為20kg的病豬來說,注射量應為30ml,但又不可大于30ml。為了減少豬病的發生,應在日常飼養中給予重視,將不同性別、年齡、種類的豬進行分群圈養,對于不同營養程度的豬,在飼養方式、標準上也要存在差別,使豬能夠身體健康、營養均衡;此外,還要做好豬舍清潔工作,以免細菌滋生增加豬患病幾率,及時徹底的消除病原體,促進豬的健康發育。
綜上所述,腹腔注射不僅操作簡單,且吸收速度快、效果顯著,尤其對于患病仔豬來說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使藥物注射工作質量得以提升,在臨床領域應得到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