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光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聯合鎮畜牧獸醫站,四川德陽 618100)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豬鏈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常見疾病。隨著生豬養殖業的發展,養殖規模與數量不斷增加,一旦豬群中有個體感染鏈球菌病,就會迅速傳播,進而影響整個豬群的健康,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降低生豬養殖經濟效益,不利于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因此,為了降低豬鏈球菌病對生豬健康的影響,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對其進行有效的防治,提高生豬健康水平及養殖經濟效益。
豬鏈球菌病在夏季與秋季炎熱的氣候條件下發病率較高,并且具有較強的流行性。該病是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潛伏期一般為1~3d,大小豬均可感染。4~12周齡的豬最易感染,哺乳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中豬次之,大豬較少。豬鏈球菌病的傳染源主要為帶菌豬與病豬,病原菌主要通過帶菌豬與病豬的分泌物以及排泄物傳播,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進入生豬體內,在豬群中實現大范圍的傳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豬鏈球菌病主要分為急性敗血癥型、腦膜炎型以及關節炎型三種類型,其臨床癥狀如下:
急性敗血癥型豬鏈球菌病在成年生豬中的發病率較高,這類豬鏈球菌病具有發病突然,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一旦出現病情,就會對豬群造成大面積的影響。生豬在感染急性敗血癥型豬鏈球菌病后,其體溫會迅速升高,最高可達42℃,出現稽留熱的現象,與此同時,病豬會出現精神萎靡、呼吸困難、倒地不起等現象,病豬的頸部、耳部以及腹部還會出現出血性紅斑,呈紫紅色,如果病豬的病情嚴重,可能會在沒有任何癥狀的情況下突然死亡。
腦膜炎型豬鏈球菌病在斷奶仔豬以及哺乳豬中的發病率較高,生豬在感染腦膜炎型豬鏈球菌病后,體溫會迅速升高,最高可達40~42℃,與此同時,病豬會出現嗜睡、流鼻涕、便秘等癥狀[2]。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豬會出現轉圈以及磨牙的現象,并且會出現體重降低、身形消瘦的現象,最后會因各個器官衰竭而死亡。
關節炎型豬鏈球菌病在仔豬中的發病率較高,一般為急性敗血癥型豬鏈球菌病以及腦膜炎型豬鏈球菌病病情嚴重后引發的。生豬在感染關節炎型豬鏈球菌病后,最顯著的癥狀為關節腫脹,出現無法直立行走的狀態,病情嚴重時會造成病豬倒地不起,甚至癱瘓,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豬的關節會出現化膿現象,并逐漸壞死。
在對豬鏈球菌病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需要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防治措施:
經過對鏈球菌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病菌適合生存在衛生條件較差的環境中,因此,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如果圈舍的衛生條件差,就會造成生豬感染鏈球菌病的概率增加。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降低生豬感染鏈球菌病的概率,需要充分重視養殖管理工作,確保圈舍內具有良好的衛生條件,清除環境中的鏈球菌。因此,在養殖管理工作中,需要保證圈舍具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定期對圈舍進行徹底的清潔與消毒,提高圈舍的衛生水平。與此同時,為了避免鏈球菌從外界傳入豬場,應盡量采取自繁自養的養殖方式,有效的降低鏈球菌傳入的概率。
在對豬鏈球菌病進行防治的過程中,需要采取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策略,選擇合適的時間為生豬接種相應的疫苗。只有這樣,才能對豬鏈球菌病進行有效的預防,降低豬鏈球菌病的發生概率,提高生豬健康水平,促進養殖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養殖工作人員需要在仔豬斷奶后1周接種為宜,可選用鏈球菌多價滅活苗或豬敗血性鏈球菌活菌苗,按說明稀釋好后,每頭豬皮下注射1ml。注射后21d產生免疫力,免疫有效期為6個月。
在生豬感染豬鏈球菌病后,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對病豬進行治療。在具體的治療工作中,需要盡快對病豬采取隔離措施,將其與健康豬群完全隔離,避免病情的進一步擴散。與此同時,需要根據病豬的臨床癥狀對鏈球菌病進行分析,確定疾病的類型,根據不同的類型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確保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降低豬鏈球菌病造成的經濟損失。
豬鏈球菌病根據癥狀表現為急性和最急性,所以要提前用藥。可使用頭孢氨芐,15~25mg/kg,每天兩次肌注,連用4d;氧氟沙星0.2%拌料,連用5~7d后改用復方新諾明0.1%拌料,連用5d,一般均可取得明顯的治療效果。應當注意的是:本病對藥物,特別是抗生素容易產生抗藥性。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豬鏈球菌病會對生豬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豬鏈球菌病的防治工作,根據豬鏈球菌病的特點以及臨床癥狀采取科學合理的預防與治療措施,促進豬鏈球菌病防治水平的提升,促進生豬養殖行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