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建 郜興梅
(1.如皋市搬經鎮畜牧獸醫站,江蘇如皋 226500;2.如皋市磨頭鎮畜牧獸醫站,江蘇如皋 226500)
病鴨大多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縮頸嗜睡,眼角和鼻孔有黏性分泌物,糞便稀,色灰白或發綠,部分病鴨張口呼吸。病情嚴重的患鴨多在4日內死亡,死亡率15%左右。
從病鴨發病后癥狀態臨床表現的癥狀,懷疑是大腸桿菌病。剖檢部分病、死鴨,主要病變是心包膜、心內膜、肝被膜及氣囊膜表面有黃白色纖維性滲出物,腹腔有滲出液,味惡臭。患鴨肝臟腫大,青銅綠色,脾臟腫大、發黑。此時初步診斷為大腸桿菌感染。
2.2.1 病原分離及鏡檢
用無菌接種環沾取鴨的肝臟新鮮剖面,分別劃線接種于10塊伊紅美藍平板和10塊麥康凱瓊脂平板,37℃培養24h。伊紅美蘭瓊脂有7塊培養良好,菌落黑色,帶金屬光澤。菌落直徑約為1~2mm,邊緣整齊。麥康凱瓊脂有8塊培養良好,菌落淺紅色。在伊紅美藍平板和麥康凱瓊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在普通瓊脂斜面上進行純培養,37℃培養 18h。15塊平板有13塊培養效果好。菌落灰白色,圓形、隆起、濕潤光滑。然后分別挑取純培養物涂片、干燥,革蘭氏染色后鏡檢。鏡下細菌菌體淡紅色,兩端鈍圓,表面見有鞭毛及大量菌毛。將分離到的13個菌株在斜面瓊脂中培養后冷藏保存。
2.2.2 生化鑒定
將分離到的13個菌株進行生化試驗,所有菌株在肉湯中生長良好,肉湯均勻渾濁,管底形成沉淀。所有菌株均能發酵麥芽糖、甘露醇、葡萄糖。3個菌株能發酵乳糖。所有菌株均不能產生H2S、不分解尿素、不液化明膠。V-P 試驗陰性,M-R 試驗和吲哚試驗陽性。經分離培養和生化鑒定,這13個菌株可確定為埃希氏大腸桿菌。
2.2.3 大腸桿菌血清型鑒定
用大腸桿菌 O 因子血清(O1~O163)鑒定分離到的13 株致病性大腸桿菌,結果有9個菌株分屬3種血清型O1(3)、O78(5)O109(1),以此作為制備該鴨場“自家苗”的多價抗原。
對分離到13個菌株用圓紙片擴散試驗法進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13株大腸桿菌分離株對慶大霉素、氨芐青霉素耐藥。而對頭孢噻肟、頭孢曲松、安普霉素、氟苯尼考敏感度較高,對多粘菌素、新霉素、甲砜霉素、阿米卡星中度敏感度,對諾氟沙星、環丙沙星、阿莫西林、林可霉素、利福平敏感度最低。根據藥敏試驗結果決定選用頭孢曲松和氟苯尼考作為治療藥物。
大腸桿菌是一種環境性疾病,預防是關鍵。所以吩咐畜主搞好飼養管理,注意鴨場環境衛生。如及時清理糞便和更換墊料,經常清掃鴨舍,保持舍內干燥衛生。每隔 3~5d 對鴨舍進行帶鴨消毒。保證舍內通風良好,以降低鴨舍內有害氣體的濃度。保證飼料、飲水的清潔,并注意每天飲水槽的清洗和戲水池水的定期替換。
由于大腸桿菌病極易產生耐藥性,且常呈多種耐藥,用藥物控制該病不但費用高、效果不佳,而且會造成藥物殘留和降低畜產品的質量。決定自制大腸桿菌疫苗緊急接種。利用之前確定O1、O78、O109這三種菌株,在無菌試劑瓶中用滅菌的生理鹽水20倍稀釋,經0.4%的甲醛溶液滅活24 h,然后按每只鴨子0.2ml的劑量肌肉注射,收到一定的效果。患病鴨子發病率由之前的50%降低至10%左右,病鴨死亡率由15%降至5%。對癥狀明顯的患鴨,接種疫苗10日后使用敏感藥物進行治療。
目前因飼養管理條件的限制,環境中的大腸桿菌極易對鴨蛋或鴨肉制品造成污染,消費者一旦食用了含有對人類同樣具有致病性的細菌污染的鴨蛋或鴨肉,就會造成人的大腸桿菌感染。
大腸桿菌很容易產生耐藥性,可由染色體或質粒介導,它可以通過菌毛將耐藥質粒傳遞給其他大腸桿菌,再加上臨床上用藥的不合理致使大腸桿菌的耐藥性日益嚴重。長期低劑量使用藥物很容易使該菌產生耐藥。建議在治療起初加大劑量,待病鴨癥狀消失后停止給藥。
大腸桿菌血清型很復雜,各地區或養殖場存在一定的差異,針對該菌研制疫苗最好先確定本地區或養殖場的優勢菌株,并以此作為疫苗“種子”。由于時間緊,也缺乏制備疫苗的技術和設備,自制的疫苗沒有經過田間試驗和科學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