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凱
(陽泉市農業農村局,山西陽泉 045000)
該病最早發生于美國,隨后在加拿大、奧地利、英國、法國、德國、前蘇聯、荷蘭、瑞典、新西蘭、日本、印度相繼發生,我國1980年首次報導本病,華南農業大學在1983年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病理組織學的研究和人工感染發病等試驗.確診該病在我國的存在。野雞、鸚鵡、火雞和鵪鶉登均可自然感染,雛鴨、幼鴿和珠雞也能人工感染。禽腦脊髓炎籠養雞比平養雞傳播速度慢,雞群單日齡飼養比多日齡混養的雞場感染較少,雞群中各個年齡階段的雞均可感染,其臨床癥狀多發于 20 日齡以內的雛雞。經雞腦內接種AE的途徑最為穩定,皮下、皮內、腹腔內、靜脈內、肌肉內、口內和鼻內等接種途徑也能建立感染。AE病毒均屬同一個血清型,但具有兩種不同毒力(致病型)。一種是野毒致病l型,具有親嗜腸道特性,通過口腔途徑感染,在腸道增殖、通過糞便排毒。另一種是野毒經雞胚接種適應后轉為成雞胚適應株,它一般不能通過口腔感染,無法水平傳播。
因感染途徑不同潛伏期1~14d不等,通常經胚傳播1~7d,經接觸或口服感染至少11d。4周齡以上的后備雞經自然感染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但產蛋雞感染會導致“V”字型產蛋下降.通常產蛋下降至恢復持續時間不超過3周。種雞感染可持續傳播數周,表現為孵化率、受精率、健雛率、育成率下降。雛雞垂直感染后急性死亡,并呈現雙峰死亡曲線。根據雞群日齡、種雞免疫力情況,雛雞死亡率表現具有差異性。腦脊髓炎感染嚴重的情況下,發病和死亡率超過50%,平均死亡率約為25%左右。產蛋雞表現為突然的產蛋下降,下降約為5~45%,通常下降過程不超過2周,然后在1-2周內恢復至正常。發病期間,采食飲水基本不變或輕微下降,糞便正常,蛋品質未見明顯異常。
病雛雞的肌胃有眼觀可見散在的灰白區,它是有胃壁淋巴細胞浸潤所致,成年雞無明顯癥狀,這種癥狀表現不太明顯,通常被臨床獸醫所忽略。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具有鑒別診斷意義,其主要表現為零散的非化膿性腦脊髓炎和背根神經節炎,病情嚴重的雛雞腦部可見腦水腫、軟腦膜充血和淤血現象,病死雛雞解刨后可見嚴重的脂肪肝變性、脾臟腫大。部分存活下來的病雛表現為白內障。成年雞感染后無明顯剖檢變化。
本病的診斷需結合病史、臨床癥狀、以及腦部和脊髓的特征性病變來判斷,而血清學如ELISA檢測抗體可有助于診斷。確診最好通過雞胚易感試驗和瓊脂擴散實驗進行鑒定。另外要與雞減蛋綜合癥、病毒性關節炎、新城疫、禽流感、維生素缺乏癥、和馬立克氏病做鑒別診斷。
發病雞治療意義不大,種雞感染本病后1個月內的種蛋不宜孵化,以免該病垂直傳染給后代。根據腦脊髓炎的流行特點,控制本病發生的關鍵在于采取綜合性的防控措施。
禽場要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管理制度,在做好引種工作的同時,避免引進病雞。加強飼養管理,給雞群提供富有營養的全價飼料。可在飼料中添加復合維生素、黃芪多糖、病毒靈等,增強雞群免疫力。在管理中嚴格執行“預防為主”的管理理念,改善雞舍內環境狀況,做好雞舍內的通風、消毒工作。場內消毒可用5%的漂白粉消毒,雞舍內噴霧消毒用0.2%的過氧乙酸和0.2%次氯酸鈉交替進行。禽場禁止閑雜人等參觀,建立科學完善的衛生安全體系。
后備雞接種弱毒苗或滅活苗可以預防本病發生,為此要做到適時免疫。通常情況下,種雞多在育成期(3月齡)飲水或點眼接種禽腦脊髓炎弱毒苗,也可用禽腦脊髓炎-雞痘二聯苗接種,其免疫效果可保持一年。母雞在在開產前20~30d再次進行肌肉注射油乳劑滅活疫苗,原因在于如果使用弱毒疫苗,其毒力可經卵傳給后代,形成垂直傳播。
不同種類疫苗的接種要間隔一段時間,以免造成免疫失敗,在疫苗接種的前后一周要禁止在飲水和飼料中添加抗生素。
雞群一旦發病,應做到早淘汰、早處理,發病后的雞舍每天消毒一次,要使用不同的消毒劑交替使用,防止產生耐藥性。對病雞接觸過的器械徹底消毒或做銷毀處理。雞群中如果發病率過高,則必須做全群淘汰。發病率較低的情況下,因發病后的雞經濟價值較低,留有一定的后遺癥,即使治療康復也難以痊愈,因此也做淘汰處理。發病禽舍應空置2~3個月后,再重新使用。另外,根據該病可出現垂直傳播的特點,自發病之日的30日內,所產種蛋一率不能用于出售和孵化,以防子代雛雞感染該病,造成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