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天恩
(河南省溫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溫縣 454850)
“民以食為天”,生態養殖和綠色健康飲食是當前國民主要關心的話題,生態黑豬品質優,營養價值高,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生態黑豬養殖難度較小,但是若想養好生態黑豬,則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勞和努力。本文對生態黑豬的飼養管理技術方法進行研究,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生態黑豬飼養中,能夠發現黑豬本身有較為均勻的黑色體毛,且四肢健壯、整體體態和肢體結構較為勻稱、頭型稍長。而且,與其他種類的豬相比,黑豬的耳朵為中等大小,軟而下垂,并且不會出現嚴重的皮膚褶皺和紋理。黑豬脖頸下方無贅肉,腹大但是并不拖地,整體靈活性強。在飼養期間,黑豬育肥性能上乘,而且肉質較好,對色澤鮮紅,整體的瘦肉率達到46%左右,脂肪品質好,肉質新嫩多汁顏色鮮紅[1]。
在進行生態黑豬飼養管理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在進行養殖場的規劃設計中,要確保選擇的背風向陽的方向,且確保場地周圍水電供應穩定,交通通達性好。
(2)室內溫度要控制在(16±1)℃之間,且最高不能超過30℃。根據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情況,要對室內的溫度進行及時調整,采用適當的升溫或者降溫措施,使溫度始終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在室內放置溫度計和濕度計,便于對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有效控制。
(3)對室內光照也要進行控制。采用增加合理光照的方式,不僅可以確保生態黑豬的健康性,而且還可以提高整體的生產力。
(1)在進行黑豬的選種中,要選擇超過60日齡以上的幼崽。并且在選購中,要對供應商的免疫檔案資料進行查看,確保種豬無既往病史,認定健康無菌之后,才能引進。
(2)在選擇小架子豬之時,要選擇精神狀態良好、體型均勻、反應靈活、四肢健壯的黑豬。對于部分中小型生態黑豬飼養場,要根據自身的經營能力,在前期做好認真的考查和準備工作,并且引進時先進行兩周到三周的考查,確認無病且適應性較好的情況下,才能正式開始飼養,防止出現傳染性疾病。
在飼喂管理方面,養殖戶要對生態黑豬的飼料品質和飼喂的方法進行優化調整:
(1)在飼養期間,確保選擇高品質、固定的飼料。從飼料的采購配方環節、采購環節、加工環節以及保管環節等,都要進行嚴格管理控制。安排專門的管理工作人員,根據生態黑豬在不同階段的生長特點和影響需求,適當地增加營養劑,禁止使用發霉變質的劣質飼料進行喂養。
(2)不同種類的豬群在飼喂中要選擇不同的方法。生態黑豬的幼崽飼養中,主要采取自主采食的方式。但是,因為幼崽無法對自身的食量進行有效控制,如果過食可能會出現下痢的問題。對此,要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在對母豬進行喂養中,要限制其采食,避免母豬過量飲食而造成繁殖障礙等疾病。
(3)對日糧進行合理搭配。日糧是生態黑豬飼養中最為主要的營養來源,所以要確保搭配合理。在傳統玉米面、青飼料和糠麩基礎上,還適當增加微量元素。結合粗纖維和粗蛋白的食物,提高黑豬日常飲食當中的膳食均衡性。在進行喂食中,確保每日喂食的次數為4次。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確保喂養充分,而且還可以避免出現過度喂養和食物浪費的情況。
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重點對生態黑豬生存環境的管理。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豬舍通風。例如,我國某地區的生態黑豬飼養基地位于我國盤江流域一代,當地氣候比較炎熱,且在夏季和秋季兩個季節當中,平均溫度在30℃以上,若不能對室內進行管理,則會對黑豬造成巨大的危害。對此,當地飼養人員加強了室內通風,不僅可以消除豬圈內的有害氣體,還可以增強空氣流通,確保室內有充足的新鮮空氣。同時,飼養人員還進行了室內溫度的調節與控制,降低室內溫度,防止有害細菌滋生,保證了生態黑豬的健康生長。此外,在進行豬舍管理中,還要對室內的垃圾和排泄物進行及時有效地清理。當地管理人員采用了集中清掃的模式代替傳統的大量用水沖洗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室內過于潮濕而影響黑豬的生長健康。并且,清理出的糞便也進行了無害化處理。
疾病的預防和控制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1)健全獸醫衛生管理制度。例如,在生態黑豬的養殖現場,每日早晚分別進行1次巡查,如果發現問題要及時地進行處理。安排定期除蟲殺菌處理,并嚴禁謝絕不必要的現場參觀工作,防止外部細菌進入到豬舍內。由獸醫部門制定出相關的管理制度,并對飼養場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員進行安全衛生教育,確保各項制度都能順利實施。
(2)做好接種防疫管理工作。制定出合理的生態黑豬接種免疫程序,并保證免疫的密度達到100%。在進行疫苗選擇中,要選擇安全且具有相關資質認證的疫苗。加強疫苗的運輸和保管,防止疫苗失效而對實際的接種環節造成影響。接種過程中,要真正做好設備的消毒,并且減少飛針的可能,做到一針一疫苗,并做好相應的接種記錄,確保在后續的檢查中有據可依。
綜上所述,在進行生態黑豬的飼養和管理工作中,相關領域的技術人員要加強對其生存的環境、飲食以及病蟲害的防控管理,為生態黑豬創造安全穩定的生存空間,在適合的環境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