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鵬 范懿娜 王志全
(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局,山東青島 266400)
泊里鎮是青島西海岸新區的畜牧養殖大鎮,該鎮大力發展蛋雞養殖,使蛋雞養殖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目前泊里鎮的蛋雞存欄量達到30多萬只,存欄5000只以上的養殖戶35個,占養殖總量的72%,其中10000只以上的12家,帶動了200多農戶常年從事糧食販運,200余戶農民從事糧食加工,超過50名農民從事雞糞運輸,70多名農民受雇于“養雞場”。僅蛋雞養殖一項,全鎮農民月收入就達200多萬元。
但不容忽視的是,該鎮蛋雞產業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養殖規模在10000羽以上的養雞戶占全鎮養雞戶的45%。造成該鎮蛋雞產業小規模、大群體結構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現在:(1)以大量小農戶為基本經營單位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導致了該鎮農戶在資本投資方面存在缺陷,從而決定了該鎮蛋雞產業以小規模生產模式為主;(2)隨著經濟的發展,就業崗位越來越多,年輕勞動力就業選擇也就越來越廣,愿意從事養殖業的年輕人少,大部分都是文化程度低的中老年人;(3)蛋雞產業門檻低,使廣大農戶以小規模投資于蛋雞產業成為可能。小規模、大群體蛋雞產業結構造成了蛋雞產業鏈的不穩定,在生產經營決策過程中帶有明顯的盲目性和從眾性,直接影響了蛋雞業的健康發展。(4)標準化蛋雞生產觀念還未深入人心,養殖戶對實施標準化養殖的意義認識普遍不足,對科學養殖、動物防疫等認識不夠,在飼養配方、環境衛生、疫病防治等方面都存在誤區。
現有的“龍頭企業”勢單力薄,沒有形成“種雞-孵化-飼料加工-規模化養雞-蛋品銷售”有機產業鏈,對產業發展的帶動能力有限。從養殖戶來看,他們缺乏資金,也不愿意建造標準雞舍,嚴抓疫病防控,從事糞污處理,進行蛋雞養殖的標準化生產。
因基本農田保護、人畜分離限養、城市發展定位等因素的制約,一些大型養殖場或養殖項目無法落戶,小養殖戶無法擴大養殖規模。泊里鎮區處于董家口港經濟區核心區,大部分面積規劃為港口工作區,物流堆放區,石化工業區,港口商務區,旅游居住區。隨著董家口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多處村莊整體搬遷,蛋雞存欄同比下降40%。
疾病是影響蛋雞產業可持續發展和養殖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現階段非典型性新城疫、致病性大腸桿菌病、呼吸道綜合癥等疾病時有發生,并且很難根治,造成養雞業治療成本增加,生產性能降低,同時造成淘汰加快,增加了蛋雞飼養成本。
不少蛋雞戶文化水品低,對各階段蛋雞的飼養管理認識不足或處于一種比較模糊狀態。尤其對產蛋期、不同生長階段,根據蛋雞的產蛋率、體重、環境變化等調整相應日糧就更缺乏了解;對光照認識不足,操作不當。蛋雞飼養中普遍存在著光照強度不足、時間過短或過長等操作問題,影響蛋雞的生長、發育、開產時間及高峰持續期。
根據泊里鎮蛋雞養殖的實際情況,特提出如下建議:
先進的蛋雞養殖模式,有利于改變目前的落后養殖方式、促進蛋雞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安全,從而推動蛋雞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積極爭取農業發展項目資金,做好備案監管和技術服務,積極指導建立規范的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養殖龍頭的帶動功能和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紐帶作用,運用“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協會+農戶”產業發展模式,正確應對市場和技術上“雙重風險”,促使全鎮蛋雞產業朝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蛋雞生產具有周期長的特點,蛋雞生產中最大的風險來自于傳染病。養殖戶不能注重蛋雞免疫和抗生素的使用,而忽視了消毒滅源和系統性的綜合防控措施。要樹立以防為主的理念,要投入人力、物力用于消滅病原微生物和搞好免疫和免疫監測,要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注重合理選擇場址,避免環境污染;實行徹底的“全進全出”,周期性地清除雞舍及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科學制定免疫程序,并開展免疫監測,保護雞群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創造適宜的生產環境,滿足家禽營養需要,提高雞群體質和抗病力;執行經常性的清潔、消毒制度,消滅可能存在的病原,減少發病機會;在育雛、育成前期進行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控常見病,產蛋期推廣使用無殘留的抗生素替代品防病;無害化處理病、死家禽和糞便、污物,防止病原擴散;每飼養一批雞后,保持2周時間的空舍期,徹底清潔消毒雞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