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園園,謝 勝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治未病中心(南寧530000)
三九治療是一個極具傳統特色的治療項目,近年來,隨著社會對中醫藥文化技術需求的日益增高,三九治療在醫療機構得到普遍應用。然而,由于對其認識角度不一,三九治療缺乏規范和科學的內涵,且治療手段單一,很大程度上影響療效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負面作用[1]。我們從事中醫治未病工作以來,一直致力于發掘傳統中醫技術,加以創新應用,曾提出“坤土建中三伏治療”[2],經多年實踐,已取得較為顯著效應,現就三九治療提出“乾土建中三九療法”觀點,并就其應用提出以下分析和探討。
誠如三伏取“庚”,庚者,其數七。三九取“九”,九,《說文》:“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3]。十二消息卦又稱十二月卦,是從六十四卦中選取十二卦(復、臨、泰、大壯、夬、乾、姤、 遯、否、觀、剝、坤)配以十二個月,取其象以表述一年十二個月的陰陽消長過程。即:復主十一(子)月,臨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壯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觀主八(酉)月,剝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消”,陽爻去而陰爻來;“息”,陰爻去而陽爻來。十二卦中,從子月復卦到巳月乾卦,陽爻從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稱為“息卦”;從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陰爻逐序上升,陽爻依序遞減,稱為“消卦”。由十二消息卦可知,陰氣生于午時盛陽之中,至亥而卦體屬坤,陰氣方純。亥為全陰爻,即此時天地之陰最盛。此后“冬至一陽生”,故《荊楚歲時記》俗用冬至次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描述了自然氣候、物候隨陽之生升而變[4]。
三九階段處于冬至、大寒節氣中。自子之一陽初生,陰即漸消,當漸回暖,而小寒大寒陰霾反盛,此皆因陽復于下,逼陰乃上(即冬至天道一陽初生后至大寒節地道一陽生升前的階段,陽氣處于“屈曲、究盡”之態);大寒節(丑月),天地陰寒之氣凝滯漸開、纏繞漸解,故萬物得以“動用事”而有屈曲欲冒之態;大寒節地道陽氣生升,溫煦水土,水溫則化,土暖則松,成艮丑承土開結破冰之象;水溫、土暖,木氣則得以疏達,方能破土而出,成就艮寅啟土演化萬物之功。
九,為陽屈曲究盡之象,自冬至日始。然冬至陽變之前,天地之象于后天八卦中應“乾”卦。乾,三個陽爻,“健” 也,對應于人體則為“元氣”,于十二地支對應于戌、亥。
2.1 乾元之健,生機不絕 戌,戊、一。五行中戊居中宮、土也;一者、一陽也,“戌”字從土中含一,陽下入地也。《準南子·天文訓》:“戌者,滅也”。滅與烕皆為“滅”,烕從火戌,以烕釋戌:戌月,陽下入地也,地上之火死。此時,地上無火,生機敗,萬物皆竭,故《史記·律書》:“戌者言萬物盡滅”[5]。亥,《準南子·天文訓》:“閡也”,門者,開闔之用。《說文》:“荄也”,《爾雅·釋草》:“荄,根”,意指當此之時,能量閉藏于地下以養根。后天八卦中乾卦臨陰位(西北方),其時、位皆應陰之象,而《本義》:“乾,健也”。即火滅于上,陰以主事,陰多凝滯,故須借乾陽之健,賴此太極陰地之魚眼,則生機不絕!
2.2 陰中求陽,乾元以健 《史記·律書》:“陰氣庚萬物”,即萬物發生“庚(更)變”須賴“陰氣”以成,故陽明欲行“闔機”之用,需借陰氣以從庚。“三陰本坤元一氣所化”,一陰初生,即太陰始開,由此陽明始闔,“天氣下為雨”,漸蓄太陰,助太陰以開,更益陽明行“從革”之變。由此可知,“太陰始開,陽明始闔;太陰漸蓄,陽明始肅;太陰以盛,乾元以健”,太陰之陰初生、漸長、充盈與陽明闔機從庚之用相輔相成,更助益乾元之健。若逢客氣、在泉之氣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或陽明燥金,是為“反陽”,則人體之陰過耗,水竭自無以涵陽潛元[6]。
三九處于冬至后、大寒節氣前,此時地上萬物盡滅,而土下水中,乾元之變,實賴少陰樞轉。《傷寒溯源集》[6]:“少陰為一陽初生之處,坎中之陽也。初陽之孕育,必假少陰之體以為之胞胎。人身之真陽,必賴兩腎之寒水以為之閉藏。則癸盡甲出,貞下元生矣。故少陰之于子。太極元氣,涵三為一而陽氣初生。丑為二陽,則陽氣方長之候,寒邪值此,陽回而自解矣”,即言太極元氣, 孕于少陰坎中,生于子、長于丑。冬三月亥子丑,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本生意已絕,然十二消息卦中,子之一陽得“復”,生機自此而出。
《素問·陰陽離合論》[7]:“少陰為樞”。少陰涵火、水二象,“夏至,一陰生”,夏之三伏,取夏至后之庚日,以助斂藏;“冬至,一陽生”,冬之三九,取冬至后之九數,以扶生升。其一陰一陽,應水、火二象,即離中真陰、坎中真陽也。可知,此少陰之樞,樞轉天地之陰陽,為“陽極轉陰、陰極轉陽”的氣交更變提供樞轉之基。
將李東垣臟氣法時升降浮沉補瀉圖[8],與十二地支、后天八卦相應,可知,一年四時之土有四象之常態:艮土(丑位)、巽土(辰位)、坤土(未位)、乾土(戌位)。卦由陰爻、陽爻組成,揭示脾胃作為樞機隨四時陰陽變更而所涵陰陽盛衰、所處陰陽消長狀態不同,因此,于四時中所生臟腑不同,體用有別。周慎齋《醫家秘奧》:“水有土,則不泛;木有土,則不偏;火有土,則艷艷增光;金有土,而生生不息。而木、火、金、水四物,俱隨土而生旺”。基于此,我們構建了四象脾土即四象承、啟兩態之土模型[9-10],由艮土(丑寅)、巽土(辰巳)、坤土(未申)、乾土(戌亥)組成,其中,寅巳申亥對應春夏秋冬之始,故為四象脾土開啟之時,此時之土狀態可稱為啟土;而四季之末18日對應之土即辰未戌丑,則各自承載著四時啟土之政令德施,從而得以化修豐滿四臟,故稱之為承土。不承則無以啟、不啟則無以承,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能夠循環無端,正是得益于四象脾胃“土”之樞機在四時六氣更替中不斷發揮“承而啟之,啟而承之”的功用。
四象脾土之艮土于十二地支對應丑、寅。《釋名》[11]:“丑,紐也”。《說文》:“十二月萬物動用事,陰氣之固結已漸解,故曰紐也”,天地陰寒之氣凝滯漸開、纏繞漸解,故萬物得以“動用事”而有屈曲欲冒之態,此乃開結破冰之象也。《釋名》:“寅,演也;演生物也”。正月陽氣萌動,上而出,萬物因此開始。
綜上所述,元陽由斂入于地、閉藏行健到屈曲欲冒、開結破冰、演繹生化,橫跨兩象脾土。而三九階段處于冬至后、大寒節氣(艮丑承土主事)前,即天道一陽初生后至地道一陽生升前的階段,故三九治療的目的是助少陰“轉樞”之用、扶脾胃土從“艮”變。
4.1 三九治療,溫水暖土 助少陰“轉樞”之用 冬至節氣,天道一陽初生,而“天地之數,差三十度有奇”,故大寒節氣時地道一陽方生,陰結乃解。若冬至少陰一陽之樞失用,則水寒土濕,元陽失其乾健之能,必累及艮丑承土開結破冰之功,更無艮寅啟土演化萬物之德。故三九治療,溫水暖土,助少陰“轉樞”之用。于素體陽虛寒濕體質人群而言,尤為重要。
4.2 三九治療,陰中求陽 以防“早艮” 素體肝腎精血不足之人,陰虛不足以涵養乾元,逢少陰“轉樞”之時、冬至一陽初生之際,易生風動火,而提前進入“艮”變階段。故三九治療,陰中求陽,以防“早艮”,且此防治須從乾土承啟之時進行,此時火滅于上、陽入于地,承乾戌之土性于乾亥之土中以樞轉金水之氣,行“封藏”之令,應及時滋陰以潛陽。
相形于三伏之每一伏都有其特殊的氣運特點及相應脾胃土之狀態,三九階段則完全處于五運六氣的末之氣階段。而三九治療,陰中求陽,以防“早艮”,在乾土階段就應進行提前干預,尤其逢木火非時之氣加臨。2017丁酉年三九期間,我們針對臨床常見的偏頗體質狀態進行乾土建中三九治療,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5.1 治療方法 三九治療方法不應局限于貼敷治療、灸法等技術,中藥內服、藥膳、五音療法及導引術皆可供選擇。三伏治療方案的具體制定及藥物的選配應根據時氣特點,不同體質狀態人群的五行偏頗情況而定。
基于對藏象理論“以象測藏”、“取象比類”及“五行制化”的認識,我們提出“以象補藏”的觀點,以“五行互藏”理論為指導,對中醫外治療法的五行“象”屬性(金、木、水、火、土)進行歸納、整理,形成了五行藏象系列療法[12],如坤土建中療法[13]、背俞指針療法[14],中央導引等治療方法。針對四時六氣脾胃樞機主事階段不同體質狀態人群的五行偏頗,依據“五行之人應五象療法”的原則,施以藏象五行療法,通過“以象補藏”進行亢害承制,補以不足之臟所應之象,使郁滯之氣得以和合,使壅滯之五行恢復循環,協助病態下的樞機完成樞轉,實現氣交,認為這一治療理念體現了中醫科學的臨床思維,符合“天人合一、擇時而治”的治療原則。
5.2 適宜人群 中醫養生及治療重視“天人相應”,三九期間的氣運格局對每個人都有影響,只是因為體質不同而表現各異。因此,三九治療從理論上說對各年齡階段及各類偏頗體質狀態人群都適宜。2017丁酉年在泉之氣均為少陰君火,這一氣運特點對素體肺腎虧虛型及肝腎精虧型體質人群影響較大。
5.2.1 素體肝腎精虧及肺腎虧虛人群:乾土階段加臨客氣為厥陰風木,故治療以補益肺腎、陰中求陽為原則。三九階段加臨客氣為少陰君火,處于“反陽”格局中,故治療應以滋養肝腎、引火歸元為原則,防止少陰樞轉之時即出現“早艮”。肝腎精虧及肺腎虧虛者可選砭石、中藥蠟療、五音療法[15](古琴、古箏;商音、羽音)為主,必要時配合放血療法。中藥經方以炙甘草湯、小建中湯合引火湯、烏梅丸等加減。
5.2.2 素體陽虛痰濕型體質人群:“冬病”是指冬季易于發病或加重的陰寒之邪或兼夾其他致病因素協同致病形成伏邪宿根的、導致經氣脈絡受阻的、反復遷延發作后導致陽虛或陽氣不足的一系列相關病證。丁酉年大運木不及,司天之氣為陽明燥金,導致整個上半年人體的生發及生長之氣皆受壓制,因此三九末之氣恰可借時氣少陰之火以溫陽。然須知此時“外之相火燔灼,內之寒濕愈盛”,故此時當以扶助中氣為原則,以土伏火、再以此火長養中土。治療以健運脾胃為主,可選坤土建中療法。我們前期的臨床研究認識到[16],與其他外治法相比,坤土建中法具有熱療、藥療和紅外理療三重功效。坤土建中法不僅能通過熱的直接傳導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局部器官、組織的 疼痛,也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促進藥物的透皮吸收。坤土建中法的中藥貼膏含有揮發性或可溶性有效成分,可在溫熱作用下從藥膏中揮發或滲透出,穿過皮層進入機體內部。坤土建中法紅外輻射作用可穿透皮層組織,作用于人體內部器官,激活人體細胞,改善蛋白質、生物酶等的活性,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功能。
三伏取“庚”,其數七,微陰出,陰氣庚萬物;三九取“九”,陽之變,屈曲究盡、開結破冰。少陰涵水、火二象,“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此一陰一陽(離中真陰、坎中真陽也),即應水、火二象。可知,少陰之樞,為“陽極轉陰、陰極轉陽”的氣交更變提供樞轉之基。三九治療之治則因體質而異。素體精虧之人,“陰中求陽,以防早艮”,且防治須從乾土承啟之時進行。素體陽虛寒濕體質人群,“溫水暖土,合化甲己”,助少陰“轉樞”之用,同時承啟丑寅,扶助乾土從“艮”變。
本文提出“乾土建中三九治療”,即是在三九期間基于對人體五臟樞機狀態失和的分析,選用相應中醫外治療法(如藏象五行療法)進行干預調節,達到借助天時以藏養五臟之目的。這一理論方法的構建是基于《黃帝內經》五運六氣、五行藏象、天人合一等中醫科學思維的指導,依據“臟氣法時,應時而調”的原則,重視后天脾胃樞機和四時調五臟,賦予三九治療更加科學的內涵,在中醫治未病實踐中將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