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梅,謝 萍
1.成都中醫藥大學(成都610072);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成都610072)
《古今醫統大全·婦科心鏡》言:“婦女崩漏,最為大病。” 《婦人大全良方》曰:“五崩是婦人極重之患,療之最難。” 崩漏是以出血為主要表現的婦科急重病。急,表現為突然發作,來勢猛急,量多如崩;重,表現為陰血暴失,危及健康,因此崩漏出血期的治療一直是婦科領域研究的重點。崩漏出血期的治療不能見血止血,枉用收斂固澀藥,而應詳辨病因病機,選擇合適的塞流之法。瘀血在崩漏一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逐瘀止崩法從瘀論治崩漏出血期,采用通因通用,祛除瘀血而達到塞流的目的,臨床上屢見良效,因此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1.1 離經之血即是瘀血 《血證論·吐血》云:“平人之血,暢行脈絡,沖達肌膚,是謂循經,謂循其經常之道也”。《血證論》云:“吐衄便漏其血無不離經,然即是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瘀血”,“離經之道,與好血不相合,是謂瘀血”。血液循行于脈絡之內或血室周期性溢瀉,乃是血循其常道,是血之生理狀態,稱為循經。當血液溢于脈絡之外或血室周期性溢瀉失常,乃是血不循其常道,是血之病理狀態,稱為離經。離經之血即使表現為清血、鮮血,但它和循經之血相比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離經之血的本質是瘀血[1]。崩漏乃是胞宮藏瀉失職,血室周期性溢瀉失常,是經血之病理狀態,稱為離經之血,屬于瘀血。崩漏無論是暴下不止還是淋漓不斷,均為離經之血,離經之血即是瘀血。
1.2 瘀血導致沖任失約,胞宮藏瀉失職 《臨證指南·調經》言:“經帶之疾,全屬沖任。”《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云:“崩中之狀,是傷損沖任之脈。沖任之脈皆起于胞內,為經絡之海,若勞傷者,以沖任之氣虛損,不能制其經脈,故血非時而下,淋漓不斷,謂之漏下也”。《諸病源候論》指出:“月經不調為沖任受傷,月水不通為沖任受寒,漏下乃沖任虛損。”由于婦科疾病的病機主要為沖任損傷,病變主要在沖任二脈,在多數情況下,不論外感、內傷、飲食勞倦、房事損傷或直接損傷沖任,或引起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而致沖任損傷或不固均可導致婦科疾病,故經帶胎產諸病絕大部分均與沖任有關,沖任既是婦科生理重點,又是病變的總因[2]。
《普濟方·婦人諸疾門》指出:“即崩而淋漓不斷,血瘀于內也”。《黃帝內經》曰:“離經之血即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難安”。《備急千金要方》云:“瘀結占據血室,而致血不歸經”。《血證論·瘀血》中言:“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臨床上,多種因素可以導致瘀血產生,瘀血阻滯沖任,致使沖任損傷,失其固攝經血之職,導致經血不循常道。且瘀血占據血室,壅阻脈道,血不歸經,胞宮瘀阻,惡血不去,新血不生,胞宮藏瀉失職,而致崩漏發生[3]。因此,瘀血是導致崩漏沖任失約,胞宮藏瀉失職的主要病因。
1.3 瘀血導致崩漏反復發作 《諸病源候論》云:“內有瘀血,故時崩時止,淋漓不斷”。《千金翼方》云:“瘀血占據血室,致血不歸經”[4]。《血證論》曰:“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換,除舊生新,舊血即是瘀血,此血不去,便阻化機……血初離經,清血也,鮮血也,然既是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瘀血”。瘀血占據胞宮,脈絡不通,血不循經,新血不能歸經,而致血液外溢,造成新的出血,加重或繼發崩漏,從而形成惡性循環[5]。因此,瘀血既是崩漏一病的病因,又是崩漏一病的繼發病因,因果交織,從而導致陰道出血反復發作。正如葉天士所說“是沖任不能攝血……又有瘀血內阻,新血不能歸經而下者”,瘀血既是崩漏一病的病理產物又是繼發病因,貫穿該病的始終,使崩漏纏綿難愈、反復發作[6]。
2.1 治以塞流 本病依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出血期治以塞流為主,辨證止血而治其標。許小鳳教授[7]將崩漏分為出血期和血止后。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出血期治以塞流。冷少光等[8]認為塞流即止血,崩漏下血,理宜止血塞流為先。班秀文[9]認為:崩漏病人,暴下失血過多,生命危急之時,應首先塞流止血,酌加活血化瘀之品。李希昆[10]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選擇合適的時機;遵循“審因論治”的原則,選擇恰當的治法方藥。張琦[11]治崩漏主張出血時攝血調經。喻婷[12]教授認為塞流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際,陰道大量出血,此時止血是當務之急,要防止氣隨血脫。朱秀芬等[13]臨證時,認為暴崩之際,止血是第一要務,此時應立即煎服生脈飲,同時配合針刺人中穴、百會穴、合谷穴。楊宗孟[14]指出:崩漏無論是表現為來勢急、出血量多的崩,還是來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斷的漏,均以失血為主,故止血是治療本病的當務之急,即“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氣”。茅正義[15]治療青春期崩漏50例,出血階段,止血為主。尤昭玲[16]教授認為,出血期治療,止血為關鍵。
2.2 重視通因通用 瘀血致崩漏的出血期治療,以通為用,化瘀止血。朱小鳳等[17]從胞宮的生理特性、中西醫對崩漏的病因病機認識及治療方法角度出發,主張瘀血阻絡是本病的根本病機,提出“活血化瘀”是治療崩漏的根本大法。張慧珍等[18]把通因通用作為治療崩漏的基本方法,以通為用,化瘀止血,引血歸經,并且注重臨證審因論治。劉朝圣等[19]總結熊繼柏教授治療崩漏經驗,提出血瘀所致崩漏多由經、產后余血惡露未盡,以致成瘀,瘀滯沖任,血不歸經,發為崩漏,治宜活血祛瘀,固沖止血,可用加參生化湯,并加田七片(粉),效果顯著。韓延華[20]認為崩漏以出血為主癥,其治療首要目的是止血,但若單用塞流止血之法,舊血不能被祛除,瘀血阻滯,新血不能歸經,因此通因通用法治療血瘀崩漏,故方中常用活血化瘀之品,以達到祛瘀塞流以止血之目的。郭霞珍[21]從現代醫學角度研究,認為活血化瘀藥物能通過激活纖溶酶原變成纖溶酶,從而使已凝固的纖維蛋白溶解,不僅能抗血栓形成,而且有促進子宮收縮,加速子宮內膜剝落的功效;臨床善用活血化瘀藥,效果顯著。賀豐杰等[22]選取鴉膽子、莪術、延胡索三味中藥做成凋膜止崩方,將藥膏注入宮腔,通過動物實驗證實,其能達到祛除子宮內膜,從而達到止血目的。郭志強[23]認為出血期止血應與活血相參。夏桂成[24]教授認為本病為血瘀證,雖不常伴有腹痛的癥狀,但其出血量或多,或夾有血塊,故治療上重視出血期活血化瘀。孫麗群[25]根據“通因通用”的原則,采用活血化瘀止血法。薛靜燕等[26]認為崩漏治療當以化瘀止血為主。張錫珍[27]用活血祛瘀法治療崩漏出血期,認為數崩、久崩者,多有瘀阻于沖任胞脈,采用活血化瘀法施以治療。
崩漏一病的治療,止血乃是當務之急,離經之血乃是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難安,止血當以化瘀為法。凡出血性疾病,久之氣血兩虧,甚則陰竭陽脫之危癥,因此治療出血性疾病首當“塞流”——止血。離經之血即為瘀,經血愆期妄行,乃是瘀血。瘀血阻滯沖任,沖任統攝失職,血海蓄溢失常;瘀血阻滯胞宮,胞宮藏瀉失職,血室開闔失司,且胞中新血不得循常道,終致出血暴下不止或日久淋漓不止。止血當以化瘀為法,瘀血既去,經道順暢,胞中新血得安,血安則血止。
《黃帝內經》曰:“瘀血不去,新血難安。” 《本草綱目》論述:“能于血分化其血瘀”,《玉揪藥解》言:“和營止血,通脈行瘀,行瘀血而斂新血……一切新血皆止”。《血證論·卷二瘀血》指出: “吐衄便漏,其血無不離經……然既有瘀血踞位,則新血不能安行無恙,終必妄走而吐溢矣,故以祛瘀為治血要法;既已成瘀,不論初走已久,總宜散血”、“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婦人大全良方》提出:“大率治血崩譬如治痢,有積不先去之,徒服斷下藥,一時暫止,久則毒氣愈深,甚至危殆。因崩中更以藥澀住,轉見劇增。”《傅青主女科》指出崩漏“治法須行血以祛瘀”,否則“補不兼行則滯,塞不兼通則瘀,清不兼行則凝”。崩漏出血期,不能見血止血,枉用收澀劑,離經之血,雖為鮮血,亦是瘀血,治宜化瘀止崩,瘀血乃去,新血始生,新血得安,血方能止。對于瘀血致崩的出血期治療,我們應謹遵古人之訓,不能“見血止血”、片面強調“血見黑則止”而濫用收斂固澀止血之品以及大量炭劑,以免“姑息養奸”、“閉門留寇”,使瘀結更甚,而應臨證謹遵“化瘀生新”“通因通用”之法,瘀血得除,血自歸經,其血自止,于活血化瘀之中,行生新止崩之法。
“逐瘀止血湯”為清代著名醫家傅山所創,收錄于其著作《傅青主女科·血崩》。方藥組成:生地一兩(酒炒)、大黃三錢、赤芍三錢、丹皮一錢、當歸尾五錢、枳殼五錢(炒)、龜板三錢(醋炙)、桃仁十粒(泡,炒,研)。功效:化瘀止血,主治:瘀血所致經血驟然暴下或淋漓不斷,色紫黑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塊下則痛減,亦可癥見口干漱水不欲咽、肌膚甲錯、心煩胸悶等,舌質暗紅,可見瘀點、紫斑,脈沉澀或細弦。
傅氏在辨證方面以陰陽為綱,明辨瘀血之見證,認為瘀血阻滯胞宮,胞宮藏瀉失職,血室開闔失司,而致陰道長時間出血不止,治以逐瘀止崩。津血同源,長時間出血,致血虛津虧,津虧則陽氣偏亢,故見陰虛內熱之象,故逐瘀止血湯治以化瘀止血為主,兼以滋陰清熱為輔,方中酒地黃滋陰養血行血,龜板滋陰潛陽止血,丹皮涼血活血,三藥起到滋陰養血、涼血止血之效;當歸、桃仁、赤芍、丹皮起到活血化瘀之效,合大黃推陳出新,逐瘀如掃,止血如神;“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枳殼行氣,加入活血藥中,可助其行血之功,加入滋陰藥中,可防滋膩礙氣之弊,大黃合枳殼助行氣化滯,二藥均有通腑逐瘀之效,原用來通泄陽明胃腑、排出糟粕,此則用來通泄胞宮,排出瘀血。逐瘀止血湯為逐瘀止崩思想的代表方,方中的配伍、組方立意值得臨床醫家深入學習與挖掘。
瘀血致崩漏出血期治療,需通過四診合參,來判斷患者體內瘀滯的輕重,進而決定化瘀的力度。瘀滯較輕者,采用活血化瘀之法,以達到生新止崩的目的,常用逐瘀止血湯加減治療,方藥為:生蒲黃、炒五靈脂、三棱、莪術、酒地黃、丹皮、龜板、枳殼各10 g,制沒藥、血竭、熟軍各5 g,炮姜15 g;瘀滯嚴重者,采用破血逐瘀之法,以達到生新止崩的目的,常用三川湯合逐瘀止血湯加減治療,方藥為:川芎、川牛膝、川紅花、生蒲黃、三棱、莪術、酒地黃、丹皮、龜板、枳殼、炒五靈脂各10 g,益母草、炮姜各15 g,制沒藥、血竭、熟軍各5 g(三川湯是王成榮名老中醫的經驗方,逐瘀止血湯出自傅山的《傅青主女科》)。臨床上,根據患者病情的需要,可于上述方藥中靈活加減,血多者加生三七粉6 g化瘀止血,血色紅而量多者加炒地榆、茜草各15 g、焦梔子10 g,涼血止血,氣血虛兼有瘀滯者加黨參30 g、黃芪20 g、當歸10 g、白芍15 g、雞血藤20 g,調補氣血,化瘀生新。若腰酸肢軟,周身乏力加用杜仲、續斷各15 g益腎強腰。
總之,瘀血在崩漏一病的發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離經之血即是瘀血;瘀血導致沖任失約,胞宮藏瀉失職;瘀血導致崩漏反復發作,因此對于瘀血致崩出血期的治療,應重視通因通用,采用逐瘀止崩法祛除瘀血,從而達到塞流的目的。筆者希望通過對逐瘀止崩法的探討,為中醫藥治療崩漏出血期,提供更多可以借鑒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