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松
(綿陽市蠶業管理站,四川 綿陽 621000)
綿陽市蠶桑產業歷史悠久、基礎扎實,是富民強縣的優勢骨干產業。近年來,以涪城區為核心,不斷探索現代蠶桑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發展路徑,通過抓經營主體培育、關鍵技術落實、蠶桑多元開發的“三抓”,實現經營主體帶動能力、蠶繭質量、蠶桑效益的“三提升”,產品質量享譽全國,農民收入大幅增加,經濟效益不斷提高。2017年,全市桑園面積1.45萬hm2(21.7萬畝),養蠶22.21萬張,產繭 837.9萬kg,繭款收入3.91億元,蠶桑產業綜合產值8.75億元,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涪城區《“三新三化”模式推動傳統蠶桑產業煥發生機》入選“2017四川十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案例”、“四川鹽亭嫘祖蠶桑生產系統”被農業部認定為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龍頭企業和養蠶大戶、家庭農場、蠶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是實現蠶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充分發揮各類經營主體帶動示范作用,以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為支撐,穩步推進蠶桑適度規模經營。
涪城區、游仙區、鹽亭縣把蠶桑產業納入特色農產品保險范圍,縣(區)級財政將蠶桑保險所需配套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保費補貼額度為種植戶承擔25~30%,財政補貼70~75%。政府在企業新建配套設施使用土地和項目資金安排方面給予支持,通過企業建蠶桑產業基地1.2萬畝(800hm2),與蠶農建立利益共同體鞏固基地。綿陽天虹絲綢有限責任公司、游仙區繭絲綢有限公司、三臺銀泰絲綢有限公司等20余家蠶桑龍頭企業帶動了全市95%以上的養蠶農戶。
全市成立蠶桑專業合作社23家,培育年養蠶規模在20張以上的大戶500余戶,返鄉農民工從事蠶桑產業585人,大學生返鄉從事蠶桑產業54人。
涪城區創立的“公司+共育戶+農戶”、“公司+蠶業家庭農場”、“公司+業主、大戶”等經營新模式、“桑園流轉返包”、“工廠化養蠶”新機制,在全市各區縣得到全面復制推廣,助推產業發展。
一是建立基層技術服務體系。以公司為龍頭,以蠶桑專業技術人員為骨干,以小蠶共育戶為基礎,編織一張覆蓋鄉鎮、村社的蠶業技術服務網,將物質配套服務延伸到養蠶農戶。二是推行小蠶專業化共育。由桑園、養蠶設施條件達標、養蠶技術好的大戶按技術標準養成“商品小蠶”統一供給蠶農飼養。三是提高服務質量。公司與基層技術人員為蠶農提供蠶桑產業發展全程技術服務,以技術服務為載體,引導蠶農生產優質蠶繭,同時幫助蠶農強化效益管理,控制生產成本,最大限度地增加收益。
在示范推廣川桑98-1、強桑1號、川山×蜀水、秋華×平30等高產優質蠶桑品種的基礎上,大力推廣“統防統消、小蠶共育、大蠶蠶臺育、自動上蔟”等省力化養蠶技術和桑園管理伐條機、耕作機、切桑機,機械化烘繭機等省力化設施設備,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生產成本,養蠶單產、蠶繭質量進一步提高。
一是市級培訓縣(市、區)。近年來,我市舉辦蠶桑生產新品種新技術和蠶種質量安全培訓班5期,培訓縣(市、區)級蠶桑蠶種生產科技人員、重點養蠶大戶、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等400余人次。二是縣(市、區)級培訓鄉鎮。2017年涪城區絲綢協會在蠶期召開現場會、培訓會,培訓養蠶大戶3000人次左右,游仙區蠶業局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開展兩期培訓,每期7天,培訓養蠶大戶200余人次。三是鄉鎮組織大戶學習考察。游仙區、梓潼縣、安州區、鹽亭縣、平武縣部分鄉鎮政府分別組織人員到天虹公司學習考察,通過學習考察培訓,增強了發展產業的信心。
依托我市地理位置優勢,把握都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機遇,促進蠶桑產業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擴大蠶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加蠶桑產業綜合效益。
鹽亭縣成功舉辦了華夏母親嫘祖故里祭祖大典,“四川鹽亭嫘祖蠶桑生產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功試制“嫘桑緣”牌桑葉茶,建成集采摘體驗、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現代高效蠶桑產業園”3個。游仙區舉辦了首屆“絲意蠶鄉”文化旅游節,吸引綿陽市及周邊地區積極參加,豐富了市民生活。
江油市“桑道”桑椹酒榮獲12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產品金獎和“2022年冬奧會指定慶功用酒”。涪城區、游仙區成功開發“桑蠶蛹蟲草”投放市場。涪城區先后開發了“桑之玉”桑葉茶、“七彩之虹”精品生絲及絲棉被等產品,年產桑枝食用鮮菌2000余t,年產蠶沙有機肥5000t,實現年銷售收入1600余萬元。
積極探索“旅游+”“生態+”等模式,涪城區實施了省級田園綜合體項目,先后建成了“千鶴桑田”觀光帶、“楊家繡房”體驗培訓館、“七彩之虹”精品生絲制品及服飾品展示廳、“桑之玉”桑葚酒莊加工體驗、“桑之玉”桑葉茶文化品味廳等一批傳承絲綢文化的三產項目,年接待游客10萬余人,實現綜合收入1000余萬元。涪城區、三臺縣、鹽亭縣生產的桑葉(芽)茶、蠶絲被等產品,通過“互聯網+電商”模式,電商年銷售收入突破1500余萬元,推動市場開拓方式轉變。
我市將按照“做大規模、做優品質、做強品牌”的要求,突出推廣新機制、新技術、新模式,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川桑產業綜合效益,建設精品蠶繭生產基地和川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