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李成階青志勇毛林迪舒天培吳鋼
(1.四川省蘇稽蠶種場,四川 樂山 614013;2.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
蠶種即時浸酸孵化法是指在產卵后一定時間內對蠶卵予以浸酸處理,停止其滯育進程,使胚子活性化,進而發育至孵化的方法,已經在蠶桑生產上得到廣泛應用。雖然沿用的是常規技術,但也偶爾出現剌激過量或不足而造成死卵或孵化欠齊的質量事故。近年來,由于攀西地區一代雜交種一年三季每季均實行多批次生產的特殊性,對即浸原種有強列需求。為了滿足生產需要,我場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實踐,于2018年夏、秋兩季大面積提供了即時浸酸處理的7532和781原種,孵化效果良好,滿足了用戶需求,受到用戶的肯定與好評,下面簡要介紹一下我們的做法與體會。
2018年春季生產:6月1日至3日制7532原種528張毛種,6月3日至6日制781原種437張毛種。
2018年夏季生產:7月23日至 26日制7532原種812張毛種,7月22日至25日制781原種480張毛種。

生產季別 品種 制種情況 即浸日期 出庫日期 毛種數 日期 數量春制 7 8 1 6月3—6日 4 3 7 6月5、7日 6月1 3日 3 3 5 7 5 3 2 6月1—3日 5 2 8 6月3、5日 6月1 4日 4 0 6夏制7 8 1 7月2 2—2 5日 4 8 0 7月2 5、2 7日 8月2日 3 0 2 8月1 0日 8 1 7 5 3 2 7月2 3—2 6日 8 1 2 7月2 5、2 7日 8月3日 3 2 9 8月1 1日 2 9 6
蠶種產卵后保護在24~25℃下,經過16~18h入外庫(12~13℃)保護 3~4h,入內庫(5℃)冷藏抑制保護,冷藏抑制期限以1~2d、不超過3d為限。待出庫浸酸前經3~4h外庫中間溫度保護后再移至自然溫度環境中,充分散冷(散冷時間不低于4h)后再行甲醛固定和浸酸處理。按此方法,我們分別對上述春、夏制的部分原種進行了處理。
我省使用的原蠶種型式均為平附種,故需在浸酸時加甲醛固定。我場采用的是先用2~3%甲醛浸漬4~6min后再浸酸的方法。參照《DB51/T917—2009桑蠶一代雜交種浸酸技術操作規程》執行。以產卵后的保護溫度及經過時間計算有效積溫為主要依據,輔以卵色變化、品種特性、浸酸前抑制處理情況和浸酸當天的天氣情況等來決定浸酸適期。即時浸酸積溫適期一般掌握在280~340℃范圍內,即盛產卵后在24~26℃中保護19~21h,卵色呈黃色。
鹽酸濃度、液溫、浸漬時間見表1。

表1 7532、781原種即時浸酸參考標準
在浸漬過程中,測溫3次,每次測得的液溫與標準溫度作比較,每升、降0.5℃相應縮短、延長10s浸漬時間。每浸一缸應實測鹽酸濃度一次,如有變化即時調節。
在甲醛液固定蠶種和鹽酸浸漬開始時,均堅持先迅速將裝入蠶種的籠子浸入、提出液體兩次,使籠內蠶種接觸的液體和液溫與缸內液體液溫充分及時交換,縮小差別,所用時間(一般為10s)不計入浸漬標準時間內,整個浸漬過程中堅持輕輕搖動浸酸籠,以達到蠶種感溫均勻與鹽酸刺激一致的目的,浸酸后脫酸做到快而凈,陰干后均勻攤涼,保護于24℃中,防止堆積和溫度劇變。
按此方法,我們于6月5日和7日對春制原種進行了即時浸酸處理,于7月25日和27日對夏制原種進行了即時浸酸處理。
原種即時浸酸后保護于24℃中,經過14~16h,胚子大概發育至丙1,卵色轉為淺赤豆色,經外庫中間溫度過度6h左右后入內庫(2.5℃)冷藏抑制,冷藏期限不超過20d。出庫時,先經外庫中間溫度過度12h,然后出至蠶種整理室(20~22℃)進行原種的挖補工作,經一天后(此時胚子約發育至丁1),才將挖補好的原種裝箱發種,防止溫度激變。
經過上述處理方法,我們分別留樣調查了實用孵化率、良卵率和良卵數等原種質量指標,效果如表2所示。

表2 春夏制即浸原種質量調查表(四川樂山,2018年)
從表2可以看出,兩品種實用孵化率和良卵率均超過國家標準,用戶反應良好,7532略比781品種好,浸酸前后累計冷藏抑制在20d以內沒有明顯差異,春制和夏制亦沒有明顯差異;兩品種單蛾良卵數春制種明顯高于夏制種。
原種即時浸酸適應一代雜交種夏秋季多批次生產需求,更好的滿足蠶種用戶需求。把握好浸酸適期、鹽酸濃度、液溫和浸酸時間四要素是關鍵。針對7532品種,我們采取了縮短浸酸標準時間,達到了理想效果,估計與其含有多化性血緣、卵粒小易于剌激有關。
養蠶制種做到卵質充實、產卵齊一是即時浸酸原種質量保證的前提條件。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GB 19179—2003桑蠶原種》附錄A執行。飼育期充分良桑飽食、防微防病、加強選擇淘汰;蛹后期保護過程中做好黑暗保護,確保明暗規律;羽化前開燈感光時間達到4~5h,促使羽化齊一、雌蛾成熟,捉蛾時選擇淘汰不成熟蛾;重視雄蛾保護,盡量使用一交雄,嚴禁使用三交雄;交配室做好理對工作,及時淘汰散對,交配時間達到4~5h,做到長交配;以批為單位組織人力集中拆對投蛾,以控制投蛾時間,每批拆對投蛾時間不超過1h;每制種小批從開始投蛾到袋蛾結束要控制在9h以內完成,產卵室巡蛾時堅持不隨意補蛾產卵,溫度控制在24~26℃范圍內,干濕差2~3℃,每小時記錄溫濕度一次;收種時,分清品種、批次、張數,防堆積發燒和混淆;次日上午8時30分前及時送種,防止高溫、密閉、陽光直射和不良氣體,填好制種操作處理的送種清單,隨同蠶種一并送達。冷庫收到蠶種后,認真核對送種清單與種箱內蠶種是否一致、記錄是否真實清楚,并分批計算積溫,做好蠶種保護和即時浸酸準備工作。
原種單蛾良卵數夏制明顯少于春制,應是與其營養和氣象環境有關。原種生產應與一代雜交種生產密切配合,盡量使用春制即時浸酸原種來滿足夏季和早秋季一代雜交種的生產需要。
原種和一代雜交種生產的時間和數量計劃性都很強,生產中必然涉及到浸酸前后的冷藏抑制技術處理。浸酸前后的冷藏抑制是為了適應生產實際需要,掌握好該技術處理、提高蠶卵使用孵化率是必備的技術要求。如果當日蠶種量大,根據浸酸工作計劃安排,則進行即時浸酸處理。如果當日蠶種量少,則進行浸酸前的冷藏抑制處理。待一定量時統一處理,可以保證浸酸標準統一、節約人工與材料。而即時浸酸后的原種,常因母蛾檢驗結果遲后、用種計劃的時間與數量變化等情況,往往需要浸酸后分別情況進行冷藏抑制處理,再分批出庫催青。
原種即時浸酸處理,涉及環節和部門較多,技術要求較高,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即時互通信息,協調各方關系,制訂得力措施,加強管理,把握好關鍵環節,確保措施落實到位,才能確保即時浸酸原種質量。
為提高蠶種質量,進行原種挖補工作前,應仔細核對母蛾檢驗報告,及時去除不合格原種。挖補時,只有同品種、同批次、同時浸酸處理的批次才能互相挖補,以減少因產卵時間、浸酸處理、冷藏抑制處理等不同而產生的發育差異。選卵時根據卵色轉變等情況判斷良卵與否,剔除良卵數不足、良卵率超標、產附不良等無效卵圈,確保原種質量。時間是在出庫時蠶種移至冷庫整理室內時的一天內完成。
出庫時經外庫中間溫度保護半天至一天,再經冷庫蠶種整理室內較低溫度保護一天(同時進行原蠶種的挖補工作),然后才裝箱發種。運輸時要求使用具備空調功能的運輸工具控制溫度,在日落后或清晨進行,避開日間高溫,避受高溫沖擊和接觸不良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