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萍
(天臺縣特產技術推廣站,浙江 天臺 317200)
閬中地處川北,是四川省37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土質宜桑,氣候宜蠶。2002年被四川省農業廳列為“四川省第一批優質蠶桑基地縣市”,2013年《四川省蠶桑絲綢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2年)》中又被列為40個蠶桑基地縣市之一。近年來,閬中市圍繞省廳振興“川桑”產業的發展思路,緊扣南充打造絲紡服裝“千億產業集群”的工作要求,以農旅融合發展為抓手,努力把蠶桑產業培育成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特色現代農業。2018年是閬中市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開年以來,市蠶桑局以突出脫貧攻堅為第一要務,以創新蠶業發展方式培育特色現代農業為主線,依托“蠶業+專合”帶貧困戶模式,將蠶桑產業培育成助農增收的支柱產業,探索從傳統“一粒繭”向“一片桑”要效益,大力推動桑葉生態保健茶開發、桑果休閑養生體驗、桑園套種套養、桑枝綜合開發利用等,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畝桑(666.67m2)增收在 2000~5000 元,在農民脫貧致富奔康中持續精準發力,實現了產業健康發展和助力脫貧攻堅。
首先在水觀鎮成立水觀黃龍灘蠶桑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戶入社成為社員,合作社與四川卓尚絲綢公司簽訂長期的基地共建協議,形成“公司+合作社+蠶農(含貧困戶)”發展模式,通過“優繭優價”的收購政策和二次返利等措施,構建利益聯結機制,讓蠶農得到真正的實惠,企業獲得優質的原料。2018年全社發蠶種1250張,產優質蠶繭4.7萬多kg,蠶農張種收入1400多元,實現了企、社、農三方共贏。
水觀黃龍灘蠶桑專業合作社不僅做到了自產、自收、自烘、自銷,還在蠶種供應、小蠶共育、蠶需物資、病蟲防治、技術培訓、蠶繭銷售等“六統”服務上狠下功夫,有效地解決了廣大蠶農特別是貧困戶養蠶缺技術、缺設施、缺勞力等“三缺”矛盾。黃龍灘村45個貧困戶通過合作社的幫扶,戶年均養蠶10張以上,年有穩定收入約1.2萬多元,確保了該村如期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合作社也因此榮獲市委、市府脫貧攻堅先進專合社的稱號。
在總結水觀黃龍灘蠶桑專業合作社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市蠶桑局又以寶馬蠶桑專業合作社、柏埡果桑專業合作社等為依托,主動對接精準扶貧,帶動12個省定貧困村和一般貧困村發展蠶桑,新栽桑園150多hm2(3000多畝),新流轉桑園166.67 hm2(2500多畝),實現了省農業廳提出的“人平兩畝桑脫貧奔小康”的發展要求,為廣大農戶打造出了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市蠶桑局以脫貧攻堅為第一要務,大力推廣“改秋栽桑為夏栽一步成園、改發散卵為小蠶共育、改蠶箔育為棚架蠶臺育、改草籠為紙板方格蔟,強化桑蠶病蟲防治”的“四改一強化”集成技術,讓制約傳統蠶業發展缺技術、缺設備、缺資金、單產低、質量低、效益低的“三缺三低”難題得到破解,實現了單產、質量、效益“三提高”。2014年以來,采取領導包片、技術人員“1+10”方式(1個技術人員聯系10個養蠶大戶)對養蠶大戶特別是貧困戶提供零距離、點對點的技術服務,切實解決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為助農持續增收奠定堅實基礎。2017年在寶馬合作社選擇8個養蠶大戶進行多批次養蠶試驗示范,全年養蠶批次由常年4次增加到6次,發種由2016年190張增加到280張,收入由21.8萬元增加到32萬元,實現了養蠶批次、發種數量和蠶農收入三增加。
為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南充市提出了“一村一園”的建設要求,即一個省定貧困村建設一個脫貧奔康產業園。閬中市蠶桑局采取技術上保障、資金上幫扶等措施,全力支持明清村抓好以蠶桑產業為主導的脫貧奔康產業園建設,助推該村如期完成脫貧摘帽任務。該局在技術力量上除了安排駐村農技員全程負責外,還安排一名高級農藝師配合指導。2017年5月明清村按照“三座窩一張膜”栽植的要求,新栽桑園 6.67 hm2(100畝),秋季畝桑(666.67m2)養蠶0.2張,整個園區養蠶20張,增加收入2.4萬多元,貧困戶人均增收160多元。正式投產后,6.67 hm2(100畝)桑園可年養蠶300張,收入35萬多元,貧困戶人均收入約2400元,再加上其他收入,真正做到脫貧不返貧。
柏埡鎮距離南廣高速柏埡出口1km,距離閬中市區20km,交通便捷;緊鄰國家AAAA級風水文化景區—“天宮院”,淳風寺、觀音寺、青巖洞等名勝古跡交相輝映,文化底蘊深厚,區位優勢明顯,旅游資源豐富。近年來,市蠶桑局以創新蠶業發展方式培育特色現代農業為主線,充分利用柏埡鎮的地理優勢和旅游資源,按照“農旅結合、產景一體”的思路在柏埡鎮鋪埡村的黑風山栽植果桑園10 hm2(1500)畝,建成了集觀光旅游、采摘體驗為一體的果桑觀光體驗園。
2015-2018年采取“部門搭臺,專合唱戲”的方式以合作社為主體成功舉辦了四屆桑椹采摘節,使“閬中·柏埡桑椹采摘節”成為了閬中市鄉村旅游的一張名片。2018年采取“專合+企業+景區”模式,由合作社與四川閬州圣果酒業有限公司、閬中市觀音寺聯合舉辦的以“采養生桑椹、品圣果紅酒、登黑風靈山、贏紅包大獎”為主題的桑椹采摘節,共計接待游客5.2萬多人次,銷售鮮桑椹450 t,加上桑園土雞、桑枝大球蓋菇干菌和農家樂等收入,園區綜合收入600余萬元,蠶桑產業成為了當地農民增收的新型產業。
近年來該市按照“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的產業發展要求,一改過去“栽桑只為養蠶”的傳統習慣,樹立“以桑立業”的發展理念,抓好桑茶產業的發展和桑枝食用菌的開發。一是依托閬州圣果酒業有限公司和四川尚好茶業有限公司兩個龍頭企業,在水觀、寶馬新建茶桑產業園1000畝(66.67 hm2)。通過狠抓技術指導,嚴格按綠色、無公害食品標準進行日常管理和狠抓質量把關,引導農民樹立誠信、共贏意識等舉措,使桑茶農戶畝平增收千元以上。二是2017年底在省定貧困村寶馬明清村采取“特色產業+支書引領”的模式,由貧困戶貸款入股引進試種香菇3.5萬袋,貧困戶人均務工和分紅收入近600元。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志智雙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脫貧攻堅必須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確保各項扶貧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要充分調動貧困農民的積極性,提高其參與度、獲得感,激勵其自力更生,激發其脫貧的內生動力和活力。蠶桑產業之因其勞動強度不大,老人婦女都能勝任,非常適合壯勞力外出務工的閬中貧困農民,不僅投入小見效也快,而且能長期受益。蠶桑產業不僅成為了閬中助力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也將助推閬中鄉村振興之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