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述 曾惠蕓
(中江縣農林局,四川 中江 618100)
蠶桑產業是中江縣的歷史傳統產業,曾為壯大農村經濟、增加財政收入和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江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并將蠶桑列為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全縣蠶桑產業迎來了新一輪大發展機遇。2017年以來,全縣著力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推廣新技術新機具,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產業復興初見成效。全縣現有蠶桑生產型龍頭企業4家,蠶業專業合作社10家,蠶桑家庭農場3家,30畝(2 hm2)以上種植大戶165戶,新建專業化小蠶共育室78處、3500m2,新建大蠶省力化飼養鋼架大棚120處、7.2萬m2。今年育桑苗20 hm2(300余畝),新建集中成片標準化桑園1333.33 hm2(2萬畝)。
市縣領導高度重視中江蠶業發展,多次召集農業主管部門、基地鄉鎮領導、龍頭企業、蠶業專合社召開了蠶桑發展研討會,形成了共識,明確了新形勢下蠶桑產業發展思路,制定了產業專題規劃,明確了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將縣域東南部和中南部連片的通濟鎮、倉山鎮等23個鄉鎮規劃為蠶桑產業集中發展區,著力打造桑產業融合發展帶,推進產業集聚發展。
組織蠶桑部門、技術骨干到省蠶業研究所和涪城、寧南等先進市縣參觀考察,學習借鑒現代蠶桑發展模式、優勢品種、先進技術、管理經驗。通過媒體、板報、標語、展板、現場會、院壩會、異地學習參觀等方式,廣泛開展宣傳發動工作,充分認識桑產業發展前景和利好,提高了廣大鄉村干部和群眾發展積極性,奠定了中江桑產業復興發展群眾基礎。
2017年以年,縣委縣政府鼓勵發展蠶桑產業,明確財政獎補政策,在規劃鄉鎮規模栽桑2 hm2(30畝)以上,給予900元/666.67m2補助,新建村級共育室標準為50m2,給予2萬元/間補助;新建現代省力蠶棚,給予200元/m2補助。2017年8至12月,全縣2 hm2(30畝)以上種植大戶86戶,栽桑236.66 hm2(3550畝);新建小蠶共育室16處650 m2;新建現代省力化蠶棚1.44萬m2。全縣財政補助資金共計309.6萬元。
一是龍頭企業四川新世紀公司培育80余戶共育戶,并與其簽訂10年合作協議,共育戶承擔轄區小蠶共育和大蠶技術指導,對共育達標的,公司給予共育補助25~30元/張。二是企業分層制定獎勵措施和完善激勵機制。與重點村簽訂生產協議,明確每年栽桑、發種、產繭目標任務,完成基數獎勵;與業主簽訂生產協議,公司實行技術、價格、收購“三兜底”和產前、產中、產后“三服務”,解決業主發展蠶桑的后顧之憂。
中江縣寶源蠶業專合社利用桑資源,成功開發“陌上神葉”桑葉茶、桑芽茶等系列產品,產品供不應銷。同時,將閑置冬桑葉有償提供給中江逢春藥業有限公司作夏桑菊顆粒沖劑原料。此外,合作社同食用菌生產企業合作,每年有償提供桑枝條1.5萬t作為食用菌基料,解決了桑枝處理難、企業缺原料問題,增加了畝桑綜合收益。
今后,我縣以發展糧油、生豬+中藥材、蠶桑的“2+2”四大產業為契機,充分發揮桑產業綜合資源優勢,加大桑產業發展力度,重點抓好五項工作:一是建設現代桑產業園區。對標園區建設標準,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優勢突出的基地鄉鎮,著力建設現代桑產業發展園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二是突出優質蠶繭生產。加強標準化桑園建設,推廣省力化設施裝備,配套良種良法技術,通過提質增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養蠶效益。三是推進多元發展。積極推廣桑園立體種養融合模式,引導蠶農走桑立體種養、循環發展、綠色發展路子。四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開展土地合理流轉,引導桑地向生產大戶和家庭農場集中,形成一批生產規模以30-50畝(2.00-3.33 hm2)桑園為基礎的現代蠶桑生產大戶和家庭農場。五是建設蠶桑文化小鎮。挖掘保護繭絲綢文化和農業遺址遺跡,建設集產業發展、歷史遺存、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多功能蠶桑小鎮。通過果桑采摘、蠶桑體驗和絲綢旅游工藝品、蠶桑休閑食品等開發,建設蠶桑主題公園,打造蠶桑文化風情旅游路線。到2022年,全縣桑園面積達到6666.67 hm2(10萬畝),年養蠶30萬張以上,產繭1.2萬t以上,繭款收入6億元以上,建設省級現代桑產業示范園區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