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庫里夫
(普格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普格 615300)
普格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州東南部。全縣總人口19.89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24萬人,彝族占總人口的83.3%,漢族及其它少數民族占總人口16.7%,是以彝族為主體,漢、回、苗、布依等20種民族共同生息的少數民族聚居國家級貧困縣,也是涼山州首批經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少數民族縣。近年來,在縣級有關部門的配合下,把栽桑養蠶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通過各級組織和廣大蠶農的共同努力,輻射帶動貧困農戶積極投身蠶桑發展,形成了做大產業規模的社會氛圍。2017年全縣養蠶23407張,產繭87.9萬kg,蠶農售繭收入3203萬元,進一步鞏固了全省蠶桑生產基地縣和少數民族產繭第一縣的地位。其中貧困農戶養蠶2127張,產繭85.1t,售繭收入300.59萬元,戶均收入10547元,人均收入2567元,蠶桑產業助推貧困戶脫貧成效顯著。我們主要做法是:
我縣每年初以縣委1號文件下發“普格縣蠶桑工作實施意見”和縣蠶桑領導系列文件,明確全年蠶桑生產目標任務和考核制度。在工作中注重細化措施,強化環節檢查,檢督結果公開。在保障經費方面,做到鄉村組工作、共育等經費與考核、單產、總產掛鉤,充分激發工作動力,形成產業良性發展長效機制。
在大力實施好省級蠶桑項目500萬元和州級蠶桑專項的同時,縣級財級每年預算100萬元資金作為蠶桑產業發展的資金保障。2018年縣脫貧攻堅指揮部通過涉農資金整合,向蠶桑產業投入項目資金200萬元,強化蠶區基礎設施建設,激發蠶桑產業創新發展活力。蠶繭企業量力而行,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資金,著力解決蠶農所需的消毒物資和蠶具。近三年全縣累計栽桑900萬株,建設蠶桑大棚9600 m2,配套完善桑水溝渠5.6 km,桑路作業道7.8 km,建設省力化蠶臺2956套,配套方格蔟43.6萬片,配置省力化桑剪2800把、切桑機220臺、換氣扇1011臺、空調180臺。有效緩解了勞力緊缺和蠶具短缺的難題,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效益。
蠶桑產業扶貧技術是關鍵。蠶業部門通過加大對貧困農戶桑園管理、小蠶共育、省力高效、大蠶飼養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及幫扶指導,提高其生產技能和種養水平。以縣蠶桑站為陣地,蠶繭企業員工包村為紐帶,與各鄉鎮蠶技員聯動,打通生產技術“最后一公里”,及時有效解決蠶農生產難題。2018年1至8月,全縣開展各類技術培訓20期,培訓蠶農25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3000多份。特別是針對貧困農戶和搬遷戶,開展專題蠶桑生產技術培訓班5期9資,培訓貧困戶747人。
我縣在州蠶業局的推動下,以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為抓手,在普基鎮田壩村按照“6215”模式,創建了占地7.33 hm2(110畝)的蠶桑生產示范基地,讓廣大貧困戶看有樣板、學有示范、干有標準。該基地由普格縣翔鴻蠶業有限公司與田壩村村委會簽訂土地長期租賃協議,采用“反包倒租”的方式進行基地經營,努力打造“整體推進,連片開發”的高產創建成效,示范帶動蠶區形成“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產業格局。
我們把培育大戶作為重要抓手,按照“項目推動、政策扶持、技術服務”的原則,大力支持項目、資金和技術向專業大戶傾斜,現累計培育蠶農收入1萬元以上1953戶、5萬元以上316戶、10萬元以上11戶、20萬元以上的1戶,起到了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的輻射帶動作用。比如花山鄉紅星村二組養蠶大戶黎遠輝,流轉土地10 hm2(150畝)進行規模化栽桑,建設養蠶大棚1700 m2,僅此一戶就可以年養蠶160張,產繭8000 kg,實現產值40萬元。
蠶桑因其具有“短、平、快”的產業優勢,加之普格具備充分發展產業規模的社會條件,因此我們把它作為產業發展脫貧一批的首選產業,確立了3年內實現“栽桑規模4萬畝(2666.67 hm2),平均每畝(666.67 m2)產繭125 kg,蠶繭產量10萬擔(5000 t),蠶農收入2.5億元”的發展目標。圍繞發展目標,按照“宜桑則桑、全面發展”的原則,我縣將海撥1600米以下的11個鄉鎮20多個貧困村納入蠶業發展規劃,唱響“栽桑養蠶拔窮根,綜合發展奔小康”主旋律。當前已多渠道、多形式啟動了蠶桑產業扶貧工作,力爭用2至3年的時間讓貧困戶依靠蠶桑脫貧致富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