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1月16日,全國桑蠶種質量監督抽查暨2018年比對試驗總結會在云南省昆明市召開,來自全國13個主產省(區、市)的32位從事蠶種管理和蠶種質量檢驗的專家和工作人員參與會議。會上,各省(市、區)蠶種管理部門或蠶種質量檢測負責人就2018年蠶種生產和質量檢驗情況進行了交流,現將全國各省蠶種生產和質量檢驗情況的發言記錄整理,以饗讀者。
張麗(云南省農技推廣總站):云南省2018年繁育原種16265張,主要品種:菁松A×B、菁松B×A、皓月 A×B、皓月 B×A、芙×9、781A×B、781B×A等品種。抽檢小組檢驗原種16265張。抽檢結果為2466張無毒,12318張帶毒合格,1481張超毒。超毒蠶種已在質檢人員監督核實品種、批次、數量后全部銷毀。全省共生產普種1877194張,其中:春季744267張,夏季648914張,秋季484013張。全年共抽檢479批,抽檢蠶種303956張,鏡檢母蛾集團樣本34090個。抽檢結果為256個無毒批,194個帶毒合格批,29個超毒淘汰批。超毒淘汰批中春季有13批,生產蠶種5276張;夏季有9批,生產蠶種772張;秋季有7批,生產蠶種1414張,共7462張超毒蠶種。
郭昶 (陜西省農業廳園藝站):2018年陜西省蠶種主管部門由省園藝技術工作站承擔,全省共有蠶種生產單位3個,其中安康蠶種場的生產規模位居全國第5。2018年有2個蠶種場進行蠶種生產,生產一代雜交種40余萬張。省內有桑園8 萬 hm2(120 萬畝),其中生態桑 4 萬 hm2(60 萬畝),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區。生態桑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榆林市榆陽區一棵桑樹茶葉有限公司蠶桑副產品年產值過億元。2018年全省飼養蠶種30余萬張,產繭1.18萬t。
汪劍霞 (安徽省農委蠶桑站):2018年安徽省農委蠶桑站變更為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特色農業管理站,負責茶葉、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管理,蠶種檢疫歸口到安徽省動物檢疫部門負責。盡管蠶種生產產值低,但是責任大,2018年修訂安徽省《蠶種管理條例》,2018年我省組織了對相關技術人員的蠶種質量檢驗培訓,并頒發了結業證書。2018年全省2家蠶種單位生產一代雜交種28批次,共計毛種61923張(春季45436張,秋季16487張),較去年下降0.3萬張,合格率為100%;生產原種20批次,毛種678張,合格率為100%。2018年全國蠶種質量監督抽查中,安徽省有1批次雜交率低于95%,為不合格蠶種,不合格蠶種的原因主要是制種期間由于鑒蛹時間緊,用工大,人員老化導致,我們責成生產單位做出整改,并上報農業農村部。
李德臣(湖北省經濟作物研究所):湖北省蠶種質量檢驗檢疫工作是由省農業廳和省農科院兩家單位共同進行。省農業果茶辦作為行業主管部門,負責蠶種生產管理和蠶種質量監管等工作,2007年起,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受省農業廳委托,負責承擔具體蠶種生產環境抽查、母蛾鏡檢等工作。目前,湖北省蠶種生產單位有2家,分別是羅田縣三寶蠶種有限公司和宜昌金桑蠶業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生產桑蠶一代雜交種。2018年春秋兩季生產的蠶種,其母蛾通過檢驗,全部合格,但帶毒合格情況仍然存在,春季蠶種帶毒合格率為27.49%,秋季蠶種帶毒合格率26.52%。
郭釗義 (山東省魯絲桑蠶種質量檢驗所):自2002年首次通過計量認證,魯絲檢驗所負責全省蠶種的質量檢驗,實行所有批次蠶種所有質量指標的檢驗。近幾年來,蠶種的帶毒率穩定在3~5%,從檢驗情況看,品種之間差異明顯,微孢子類型有小型、長型、肥大型、標準型。對全省蠶種質量的控制實行終端把關和過程監控,分戶收繭和分戶苗蛾檢驗對于微粒子病的控制效果顯著。蠶種的雜交率水平較高,95%的批次雜交率大于99%,2018年10臺雌雄蛹鑒別機投入生產使用,極大提高了鑒蛹效率,關于通過繭型判定雜交率的標準,以及雜交率檢驗的新方法,需要業內同仁共同探討。山東省每年的樹木、農作物“飛防”已成常態,蠶桑生產面臨的風險增大,現通過在省內優選部分原蠶區;在云南建場或飼育種繭;與國內蠶種場合作代繁;到中亞、東南亞等國家合作制種或投資建場等措施,力保蠶種生產安全。
郭銘建(重慶市蠶種質量監督檢驗站):2018年重慶大力淘汰四邊桑,發展密植桑,新增桑園1866.67 hm2(2.8萬畝),桑園總面積達到4.87萬hm2(73萬畝),扭轉了近年來桑園面積持續下滑的局面。全年繁育一代雜交種14.98萬張,原種6000張,全市目前有5家單位進行蠶種生產,2017年由于林業部門統防統治,發生了農藥中毒事件,2018年,經過與政府溝通,調整了蠶種發種時間,避免了農藥中毒事件再次發生。重慶市支持對家蠶新品種的推廣,新品種補貼10元/張,共有養蠶農戶9萬戶,全年發種量為39萬張。蠶種檢測方面,應用磨蛾機極大提高了檢測效率。建議加大蠶種檢測單位之間的參觀交流,不斷改進工作方案,將pcr檢測等新技術應用于蠶種質量檢測。
張旭東(江蘇省蠶種所):江蘇省蠶種所隸屬省農業農村廳,負責家蠶種質資源保護。蠶種質量檢驗,新品種推廣和蠶種生產技術指導。2018年全省發種量106萬張,其中春季49萬張,秋季57萬張,蠶繭產量4.2萬t,蠶繭價格春季為58.28元/kg,秋季為42.56元/kg。蘇南發展經典蠶桑,蘇北發展精品蠶桑。全省實行所有蠶種生產批次成品卵檢驗,相關費用主要來自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項目支撐。2018年蠶種經營權下放,蠶種生產單位也是蠶種經營單位。蠶種所及時轉變職能,引導生產單位建立質量體系,推廣質量過程管理,幫助其提高質量意識。
潘志新 (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總站):20年來,廣西區蠶種的發種量由70多萬張增加到800余萬張,蠶繭產量由1.9萬t增加到39.8萬t。廣西蠶種檢驗檢疫站已獲質量部門的認證認可,建立起完備的蠶種質量監督體系。但是有關平附種成品卵的抽樣方法,其蠶種的代表性還有待探討。此外,亞熱帶地區高溫多濕環境條件下,蠶種生產防控微粒子病技術的研究工作也是任重道遠。
徐杰 (浙江省蠶種質量檢驗檢疫站):2018年,全省發種量為50萬張,嚴重下降趨勢放緩,但持續滑坡的態勢仍然存在。全省蠶種質量監督檢測結果顯示,蠶種的微粒子病淘汰率為0.8%,生產經營體制的改變也影響了蠶種質量。開展成品卵檢疫對近年來蠶種質量的提高效果明顯。
田繼武(河南):河南省是全國唯一一個柞桑并舉省份,現有桑園面積1.94萬hm2(21萬畝),柞坡20萬hm2(300萬畝)。2018年有2家桑蠶種生產單位、13家柞蠶種生產單位。桑蠶產業近年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新增桑園666.67 hm2(1萬余畝),河南省蠶種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負責全省蠶種質量檢驗,檢驗結果顯示近年來蠶種無帶毒情況。2018年生產桑蠶原種500張,其中實驗種100張,生產一代雜交種18.5萬張。
鐘蘇苑(廣東蠶業產品檢測中心):2018年受省農業廳委托對全省11家具有蠶種生產資質的生產單位進行質量抽查,其中原種6批,一代雜交種54批,經檢驗全部合格,合格率為100%比去年同期96.67%上升3.33個百分點。蠶種質量提高明顯。
馬露蕓(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四川大力推進蠶桑高質量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全省桑園面積14萬hm2(210萬畝),同比增長7.7%;養蠶215萬張,同比增長2.4%;產繭8.4萬噸,同比增長3.7%;蠶繭綜合均價50元/kg,同比增長10%,蠶繭質量繼續保持全國最優水平,數量居全國第二位。四川建立了以省質檢站(農業部部級中心)為核心,5個市州質檢站為網絡的蠶種檢驗檢疫體系,且全部通過了省級或國家級的雙認證,對全省生產、使用的蠶種進行逐批次、全覆蓋地檢驗檢疫,確保了用種安全。2018年原種母蛾檢疫合格率99.61%,一代雜交種母蛾檢疫合格率99.83%,一代雜交種成品檢疫合格率99.72%。
鐘利軍(江西省蠶桑茶葉研究所):江西省蠶種供應站隸屬江西省農業廳,負責蠶種質量檢驗檢疫、加工冷藏和蠶種技術服務及推廣,同時負責全省家蠶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全省有一家蠶種生產單位(江西井岡蠶種科技有限公司),省內蠶桑主產縣實行多批次飼養模式,全年發種10萬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