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寬 曾國金
(榮縣農牧業局,四川 榮縣 643100)
榮縣從上世紀初就開始栽桑養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榮縣一直都是四川省10個蠶桑基地縣之一。上個世紀蠶桑行業鼎盛時期,榮縣就開展了桑樹病蟲害普查工作,其后又開展多次。三十多年過去了,榮縣氣候發生了變化,蠶桑生產格局發生了變化,桑樹病蟲構成也發生變化,害蟲的抗藥性也增強了。這些情況的變化,都使目前榮縣桑樹病蟲害防治工作面臨新的形勢。要在控制桑病蟲危害中取得實效,就必須了解桑樹病蟲害演變規律,掌握榮縣目前桑樹病蟲害發生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榮縣最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用兩年時間(1986、1987)開展了桑樹病蟲害普查工作。當時榮縣由于桑病蟲危害,每年損失桑葉產量18.2%。普查發現榮縣桑樹病害為12種:桑樹斷梢病、桑灰色膏藥病、桑褐色膏藥病,桑黑枯性細菌病、桑里白粉病、桑褐斑病、桑葉枯病、桑污葉病、桑炭疸病、桑立枯病、桑根腐病、桑根瘤線蟲病。其中,危害嚴重的為3種:桑樹斷梢病、桑灰色膏藥病、桑里白粉病。桑樹害蟲為42種,其中,危害嚴重的為11種。后來,又新發現2種桑樹害蟲,合計為44種害蟲:桑天牛、云斑天牛、星天牛、黃星天牛、黃天牛、六星天牛、桑白蚧、桑蛀蟲、桑堆砂蛀、桑尺蠖、桑毛蟲、桑象蟲、桑小灰象蟲、桑梢小蠹蟲、蘭尾金花蟲、夏葉蟲、褐金龜子、黑絨金龜子、銅綠金龜子、桑螟、桑粉虱、桑虱、桑紅蜘蛛、桑癭蚊、葉癭蚊、黃癭蚊、野蠶、斜紋夜蛾、桑白毛蟲、桑蓑蛾、花卷葉蛾、黃卷葉蛾、褐刺蛾、青刺蛾、綠刺蛾、扁刺蛾、灰蝸牛、桑薊馬、桑赤沫蟬、青葉蟬、大蟋蟀、油葫蘆、非洲螻蛄、小地老虎。其中,桑天牛、桑白蚧、桑尺蠖、桑紅蜘蛛等11種害蟲為桑樹主要害蟲。為掌握榮縣桑樹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堅持對桑樹主要病害進行了調查和觀察,對桑樹主要害蟲進行了飼養和調查。并依據調查、觀察與飼養結果,結合大面積生產上桑病蟲情況調查、氣象預報和歷年發生情況,開展了桑樹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指導大面積生產上的桑病蟲防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這項工作持續到1992年,筆者作為蠶桑專業技術人員全程參加了該項工作。
2017年的氣候與三十年前的1987年相比,氣候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年平均氣溫由17.8℃下降為17.5℃,大于或等于10℃的積溫由5626℃變為5676.7℃,略有上升。年降雨量平均值由1012mm降為930.1mm,平均年降雨量減少81.9mm,旱情比過去明顯加重。年平均日照時數由1239.9小時下降為1212.5小時,桑樹光合作用時間減少了,對桑樹生長發育是不利的。無霜期由年平均331天增加1天,為332天。桑樹有效生長期177天,在這段時間范圍內,榮縣降雨量占全年的80%,日照時數占全年的75%,利于桑樹正常生長發育。
總之,現在榮縣氣候特點就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春季氣溫回升快,但不穩定,寒潮活動較頻繁,有春旱。夏季雨量產沛,分配不均,雨熱同步,多夏旱伏旱,局部有洪澇。秋季氣溫下降快,多綿雨,局部有秋澇。冬季無嚴寒,多霧寡照,雨水稀少,對桑樹病蟲害越冬是十分有利的。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前,榮縣蠶桑生產十分零星分散。幾乎全縣都在栽桑養蠶、每戶蠶農養蠶量小,養蠶收入不高,被形象地稱為“綹綹種、箔箔蠶、篼篼繭”。蠶桑生產在多數蠶農眼里是可有可無的副業,不愿意投入,蠶繭質量和單產低。榮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走區域化、規模化、集約化道路,規劃建設十個蠶桑基地鎮鄉。進入新世紀以來,養蠶人員年齡老化、勞動力缺乏、蠶桑生產比較效益下降的問題凸顯。通過大力扶持、培育養蠶大戶和蠶業家庭農場,帶動附近農戶走栽桑養蠶之路。養蠶戶數大幅度減少,戶平養蠶量提高,蠶繭產量和養蠶收入都明顯增加,呈現蠶桑生產持續、穩定、協調的發展格局。
桑樹病蟲害的構成情況隨榮縣蠶桑生產的變化而變化,總的趨勢是危害桑樹的病蟲害種類逐漸增加。如榮縣原來只有桑椹小粒性菌核病,在大量栽植果桑后,也出現了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和縮小型菌核病。有些原來不危害桑樹的病蟲害,現在要危害桑樹了,有些原來偶爾危害桑樹的病蟲害,現在則以危害桑樹為主了。體型大而醒目的害蟲,數量減少。防治措施相對簡單且易于操作的害蟲的危害在減少,有些由桑樹主要害蟲退位為桑樹次要害蟲。體型小而易于隱蔽的害蟲則逐漸增多,有不少害蟲由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有些原來只是區域性,只在局部危害的桑樹病蟲害逐漸蔓延,不斷擴大危害區域,加大危害程度。加上榮縣農村有桑少養蠶,有桑不養蠶,棄桑不管的現象越來越多,這些桑樹成為了桑樹病蟲害的繁育場地。
雖經多年努力,榮縣桑樹病蟲害防治工作,仍未能形成系統化、體系化格局,廣大蠶農仍于單打獨斗的狀態之中。由于千家萬戶養蠶,每戶蠶農的思想認識、技術水平、使用工具均不同,蠶農防治桑樹病蟲害的措施也難統一,且普遍都有采用農藥來防治的傾向。用藥的時間、品種、劑型、使用濃度、噴藥方法等,可謂千差萬別,防治效果差別很大。每年都有因使用農藥而發生家蠶農藥中毒的情況發生,只是造成的損失不一樣而已。榮縣雖然一直在開展桑樹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預測預報結果直接通知了養蠶大戶、蠶業家庭農場、小蠶共育戶、村社干部,但仍不能及時傳達到所有蠶農,這是一個暫時還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在蠶桑專業村社,組織專業隊伍來統一開展桑病蟲防治工作是一條可行之路,但卻不容易在全縣普遍推廣。
過去榮縣桑樹主要病害為三種:桑樹斷梢病、桑灰色膏藥病、桑里白粉病。現在也是三種,只是種類發生了變化,依次為桑樹斷梢病、桑葉枯病、桑褐斑病。
桑灰色膏藥病,榮縣過去幾乎是有桑樹之處都普遍可見,尤其是不通風、潮濕的桑園和溝渠邊的四邊桑。后來,通過加強桑樹管理,尤其是冬管工作,減少了大量病原。同時,加強對主要傳播媒介——桑白蚧的防治工作,把桑白蚧由危害桑樹的主要害蟲降為次要害蟲,桑灰色膏藥病的危害明顯下降,已由桑樹主要病害降為了次要病害。桑里白粉病,菌絲在葉背危害,要翻轉桑葉才能看見病斑,蠶農過去認識不足,以為該病只使桑葉質量略為下降,對產量沒有多少影響,普遍未予重視,防治措施不力,故成為榮縣桑樹主要病害。經過三十年的宣傳和防治工作,現在該病害已降為次要病害,全縣雖普遍可見,但一直是零星發生,已有超過二十年未出現成災危害。桑樹斷梢病,病原為桑椹小粒性菌核菌,過去全縣都有,但以河口鎮、觀山鎮和復興鄉危害嚴重。現在,由于引進了果桑,桑椹肥大型菌核病和桑椹縮小型菌核病也出現了,桑樹斷梢病防治難度加大,對我縣蠶桑基地鎮鄉的春蠶飼養,造成越來越大的困難。該病害,仍然是榮縣桑樹的主要病害,且危害損失可能會增大,是我們重點防治的桑樹病害。
桑葉枯病和桑褐斑病,原來是榮縣桑樹次要病害,自二十一世紀初起,危害程度逐步加重,現已成為榮縣夏秋季桑樹主要病害,對桑葉質量和產量均造成了不少損失。對桑葉質量的影響越來越嚴重,是奪取桑葉優質高產的主要障礙。而在過去,這二種病害雖全縣都有,但零星發生,對桑葉質量和產量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現在,對這二種桑樹病害的防治工作必須在思想上予以重視,在行動上要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控制其危害,確保夏秋季桑葉奪得優質高產。
榮縣經過1986-1987這兩年的桑樹病蟲害普查和其后十多年的調查,確認榮縣危害嚴重的桑樹害蟲為11種。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桑樹主要害蟲種類逐步減少,只有蘭尾金花蟲、桑象蟲、桑螟、桑紅蜘蛛(雖屬螨類而非昆蟲,但習慣稱之為害蟲)、桑粉虱,仍是榮縣桑樹主要害蟲。而桑天牛、桑白蚧、桑梢小蠹蟲,桑尺蠖,桑毛蟲、褐金龜子這6種桑樹害蟲、則已退位為榮縣桑樹次要害蟲了。
3.2.1 桑天牛。過去株危害率平均為22%,少數地方可達60%以上,可導致桑樹整株死亡。由于大家對其危害的認識加深,其成蟲易捕捉。幼蟲容易發現,防治措施簡便易行,尤其是在桑樹冬管期間,蠶農有大量時間去發現并防治。所以,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起,桑天牛危害大幅度下降、數量也迅速減少,現在雖榮縣全境都有該害蟲,但均零星發生,已不再成為桑樹主要害蟲了。
3.2.2 桑白蚧。可妨礙桑樹正常發長發育,嚴重時導致桑樹死亡。該害蟲還傳播和加劇桑灰色膏藥病危害。榮縣廣大蠶農曾經深受該害蟲的困擾。現在,桑白蚧數量已急劇下降,在榮縣零星發生且危害輕,對蠶桑生產的危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同時,桑灰色膏藥病,也急劇減少,已降為桑樹次要病害。主要采取防治措施為二條:一是若蟲期,用稀泥涂抹。對成蟲則直接用破布、絲瓜絡、稻草抹殺。二是冬管之際,用柴油石灰乳劑(柴油或煤油∶石灰∶水=1∶1∶10)防治伏在枝干上越冬的受精雌成蟲。
3.2.3 桑梢小蠹蟲。該害蟲原來廣泛分布在榮縣東南路的二十余鄉鎮并在局部成災。導致榮縣1995年桑樹被毀80%以上,有些鎮鄉從此退出養蠶鎮鄉行列。到現在,原來這二十多個鎮鄉只有二個鎮年養蠶量還在1000張以上。養蠶農戶在桑樹管理上,注意清除枯枝、半枯枝、嚴禁用桑枝作籬笆,以免人為制造枯枝和半枯枝,以而控制了該害蟲的危害。
3.2.4 桑尺蠖。榮縣氣候特點之一是冬季暖和,桑尺蠖越冬成活率高。桑尺蠖有擬態現象,桑樹冬管時不易發現。現在,榮縣普遍采用在冬季堆草或束草誘殺越冬幼蟲的措施。開春后,蠶農一般在冬芽萌動前后,用敵百蟲,敵敵畏或辛硫磷來防治桑象蟲,7~10d再用藥一次,同時防治了桑尺蠖越冬幼蟲,控制了其危害。
3.2.5 桑毛蟲。已降為榮縣桑樹次要害蟲,危害并不嚴重。主要是加強冬管工作,消滅其越冬幼蟲。在桑芽萌動前后,用敵百蟲、敵敵畏或辛硫磷防治,7~10d再用藥一次,將桑象蟲、桑尺蠖和桑毛蟲一并防治。
3.2.6 褐金龜子。隨著榮縣蠶桑生產出現區域化、規模化趨勢,原來褐金龜子危害嚴重的區域,有的已成為次要蠶繭產區,甚至不養蠶了,這就使褐金龜子數量隨之急劇下降,危害程度也就迅速變輕了,變成了榮縣桑樹次要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