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寧南縣新村鄉碧窩村一組的王作海,30年前開始栽桑養蠶,2005年,他將自家河壩里的土地全部栽上桑樹。到2010年,養蠶40張,收入7萬多元。王作海發現多養蠶子能掙錢,于是將家里其余坡地全栽上桑樹,并承包了其他農戶的桑園。2018年,王作海已有桑園12hm2(180畝),年養蠶200張,產繭9800kg,養蠶收入60多萬元,除去各項開支,純收入30多萬元,通過規模化養蠶奔上了小康之路。如何做好規模養蠶?王作海有幾點體會:
一是只有規模做大了,才能掙到錢。最初幾年,每年養幾張蠶,收入兩三千元,除去開支,幾乎沒有剩余。這幾年規模擴大了,養蠶多了,收入也大幅增加。請人采桑葉喂蠶子,根據勞動量和勞動成果支付報酬,自己輕松,家里每年有30萬元的純收入,感到非常滿足。
二是做好規模養蠶,一定要精打細算。在用工管理上采取計件與計時相結合的方式支付報酬。體力好的就去采桑葉,按采葉量計算勞務報酬;體力稍差的就在家里養蠶,或到地里給桑樹施肥,用工按天計酬。根據蠶兒發育情況安排用工,前期少請,后期逐步增加。
三是做好規模養蠶,技術落實不能打折扣。2015年夏季一次性養了65張蠶,因為管理不到位,飼養密度大,忽視消毒防病,單產低、質量差。此后自己特別注重養蠶技術的落實,在分批、消毒、擴座等關鍵技術環節下功夫,雖然多用了些工,但是蠶繭質量上去了,單產提高了,收入也就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