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代綿州土貢絲紡梳析

2019-02-12 16:30:08肖佳憶
四川蠶業 2019年1期

肖佳憶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重慶 北碚 400715)

絲綢是唐代經濟三大支柱之一,而且絲綢的使用范圍比起粟米、錢幣來更加廣泛,即制作衣物的重要原料,國家賦稅的主要收入,官吏軍事費用的支付及充當貨幣等。通過前人留下來的各種有效材料,利用文獻及考古資料,同時借用唐詩中的詩句,拓展史料來源,為論述唐代綿州土貢絲紡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證明。就此粗作一議,陳為所見。

1 文獻對“綿州土貢絲紡”的記載

《新唐書·地理志》1載,“(唐朝)綿州巴西郡,上。本金山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鏤金銀器、麩金、輕容、雙紃、綾、棉、白藕、蔗,有橘官。”巴西縣(今綿陽市涪城區、游仙區)“有富樂山、有金、有銀、有鐵、有鹽”。金銀及其成品加工、高級紡織物、高級農產品是綿州的支柱產業。

唐代劍南道絲綢品類繁多,工藝制作也遠近馳名。史載,唐代四川共有23州貢絲織品,從各州所貢的絲織品種來說,梓州是唐前期上貢品種最多的州,有4種;而益州3種,彭、蜀、綿三州,各2種;到唐后期益、梓二州成為上貢品種景多的兩州,各5種;而蜀、漢、綿、閬四州,各4種。綿州的輕容、雙紃、綾、錦,都是名重一時的高級絲織品[1]。

唐朝地方政府在當地設置官府手工業作坊,以生產貢品和供地方消費的紡織品等特色手工業品。《新唐書》卷六三《藝文一》記有官府紡織業以竇師綸畫《內庫瑞錦對雉斗羊翔鳳游麟圖》作為樣本。地方專供的織錦戶也必須嚴格遵照官樣,并禁止民間私自生產和銷售。

2 綿州雙紃

文獻對綿州雙紃記載主要有四處,成書于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的《大唐六典》2卷三記:“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為貢賦之差。”“十道貢賦”中,劍南道諸州均產絲綢,“綿州雙紃”等州的絲布,都很著名。北宋嘉祐五年(1060)編修完成的《新唐書·地理志》載,“(唐朝)綿州巴西郡,土貢雙紃。”宋元時代著名的史學家馬端臨編纂《文獻通考》3記,巴西郡貢雙紃二十匹(今綿州)。民國《絲繡筆記》4卷上紀聞一,錦婈羅紗紬絹附唐諸州貢綾紬紗羅及纻布有“綿雙紃”。

2.1 古籍中對“紃”的描述

《禮記·內則》:“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宋庠《蠶說》惟化治絲枲是司,惟服勤組紃是力,世受蠶事,以蕃天財。

《禮記·內則·疏》組紃俱為絳。《說文》扁緒也。《玉篇》纓飾也。《廣韻》編絲繩也。《急就篇注》絳,一名偏諸,織絲縷爲之,所以懸系承塵戸,因爲飾也。

唐貞觀十六年(642),奉唐太宗詔命,王德韶、齊威等人執手,而孔穎達總其成之《五經正義》,為當時由政府頒布的官書。《毛詩正義》卷四正義曰:執麻枲者,執治緝績之事。枲,麻也。《釋草》云:“枲,麻。”孫炎曰:“麻一名枲。”是也。治絲繭者,繭則繅之,絲則絡之。織纴組紃者,纴也、組也、紃也,三者皆織之。服虔注《左傳》曰“織纴,治繒帛”者,則纴謂繒帛也。《內則》注云:“紃,絳也。”組亦絳之類,大同小異耳。學女事者,謂治葛縫線之事,皆學之所以供衣服,是謂婦功也。此已上謂女所學四德之事。

《中國考古學·兩周卷》釋:絳有兩色或更多色的緯線,其中絳是一種絲織窄帶,按組織結構可分為緯線起花絳和針織絳兩類。緯線起花絳兩色或更多色的緯線,其中一種為地緯,其它為花緯。針織絳,是把絲線彎曲成線圈,并串連起來而成的絳帶。古籍中又稱之為扁緒或紃[2]。

通過梳理,古籍中的紃,是用絲線編織成的各種帶子或繩子,一種用股線織成的絲織物。與條通。用絲線編織成的花邊或扁平的帶子,可以裝飾衣物。絳比絹厚,《說文》有“絳,厚繒也”。《急就篇》:“絳絡縑練素帛蟬”,顏師古注:“絳,厚繒之滑澤者也,重三斤五兩,今謂之平納”。《史記》、《漢書》中多次提到“絳袍”、“絳衣”,注家皆以絳為厚繒。絳還可以染成各種顏色。《漢書·匈奴傳》載有:“赤絳、綠絳各六十匹”。《鄴中記》也記有“青絳、白絳、黃絳”。

2.2 紃的用途

2.2.1 東周時期用作衣物的裝飾與嵌縫。湖北江陵古城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絳有緯線起花絳和針織絳兩種。使用緯線起花的絳帶的紋樣以充滿神話色彩的龍鳳紋為多,最精彩的是反映貴族田獵活動的寫實紋樣。

2.2.2 秦漢時期用用絲、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中國秦漢習俗史》[3]釋:屨有時與履相同,有時又相異。屨常用多股的粗線編成。《荀子·富國篇》說:“布衣紃屨之士。”楊注:“紃,絳也。謂編麻為之,粗繩之屨也。”在新疆古樓蘭遺址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一雙用紅、綠、淡黃等色毛線編的屨,圓口,無絇,口前沿的屨面上編出一條醒目的花邊,其位置正與馬王堆一號墓中發現的青絲履上的扁緒緣相當,這是一雙不同于履的屨。

2.2.3 《唐會要》5三十二《異文》和《新唐書·車服志》6記載:唐朝武德四年(621)八月十六日,正式頒布了車輿衣服法令,確定了本朝的冠服制度。“六品以上服絲布交梭雙紃綾,色用黃。”

3 綿州盤條綾

《新唐書·地理志》載,(唐朝)綿州巴西郡,土貢綾。《新唐書》[4]還記四川絲織品,花色品種極為豐富,有綿州盤條綾等。

3.1 古籍中對“綾”的描述

綾即斜紋或變形斜紋地上起斜紋花,花紋繁復的絲織品,俗稱綾子。西漢史游《急就篇》卷二:“烝栗絹紺縉紅繎,青綺綾縠靡潤鮮。”最早的綾表面呈現疊山形斜路,東漢劉熙《釋名·釋采帛》有“綾,凌也,其紋望之如冰凌之理也”而故名。明代崇禎末年國子監生張自烈撰《正字通:系部》形容綾“光如鏡面有花卉狀者曰綾”像緞子而比緞子薄。日本奈良正倉院藏有唐代紋綾殘片“盤條”等紋樣,其所藏中國唐綾,有經密每厘米160根,緯密每厘米100根,左右異向斜紋的葡萄唐草紋綾,工藝精美。

唐朝宰相李德裕《李文饒集·別集》卷五《奏繚綾狀》說唐敬宗下旨:“令織定羅紗袍段及可幅、盤絳、繚綾等一千匹。”“伏讀詔書,倍增惶灼。”“況元鵝天馬,掬豹盤絳,文彩珍奇,只合圣躬自服,今所織千匹,費用至多,臣愚亦所未曉。昔漢文衣弋綈之衣,元帝罷輕纖之服,仁德慈儉,至今稱之。”李德裕上表說像玄鵝、天馬、掬豹、盤滌這類文彩珍奇的高級繚綾,是只供帝王服用的,數量太多,物力不濟,要求減少上貢的數量。

3.2 織綾艱辛勞動的描述

唐太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出任檢校兵部尚書兼“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度使”,在川任職三年中深知綿州等地“盤條綾”制作的艱辛。

西漢文學家劉歆著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卷一:“霍光妻遺淳于衍蒲桃錦二十四匹,散花綾二十四匹。綾出鉅鹿陳寶光家,寶光妻傳其法。霍顯召入其第,使作之。機用一百二十鑷,六十日成一匹,匹直萬錢。又與走珠一琲,綠綾百端,錢百萬,黃金百兩,為起第宅,奴婢不可勝數。衍猶怨曰:‘吾為爾成何功,而報我若是哉!’”

西晉初年的文學家傅玄《傅子》在《馬先生傳》記:“博士居貧,乃思綾機之變,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舊綾機五十綜者五十躡(綜為織綾機上經線的分組,躡為古代織機上提綜的踏具,用腳踩的兩只踏板),六十綜者六十躡。先生患其喪功費日,乃皆易以十二躡。”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他所寫的《繚綾--念女工之勞也》詩中,勤勞、聰穎、手巧“越溪寒女”為織綾付出了驚人的勞動:“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寒女”聽“中使宣口敕”,為包括“昭陽舞人”在內的“漢宮姬”而“天上取樣人間織”的。可是“昭陽舞人”卻把用繚綾制成的價值千金的舞衣看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蹋泥無惜心”。這里,對比鮮明,也就更有力地表現了詩的主題:“念女工之勞”,揭露封建統治者奢侈淫逸的生活是建筑在老百姓的血汗之上的。

3.3 朝廷對綾的限制使用

李德裕在上奏繚綾狀中,希望皇帝向漢文帝學習,減輕百姓的各種負擔。唐敬宗看了上疏后,很快準其所請,“優詔報之,其繚綾罷進”。《全唐文》卷七十五《南郊赦文》記,太和三年(829年),唐文宗李昂《南郊赦文》云:率化天下,先自朕躬。應緣乘輿服御宮禁供須,一事已上,當從儉約。自今已後,四方并不得輒以新樣難得非常之物為獻,其機杼織作,有纖麗尤甚,若花絲布、繚綾之類,及幅尺廣狹不中常度者,并宜禁斷。仍仰天下州府,敕到後一月日內,所有此色機杼,一切焚棄訖聞奏。并委觀察判官嚴加檢察,犯者以故違敕論。

《禁奇異袍襖綾敕》7記,太和六年(832)六月,“三品己上,許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袍襖。四品、五品許服地黃交枝綾。六品已下常參官,許服小協和窠綾及無紱綾、隔織、獨織等。充除此色外,應有奇文異制袍襖綾等,并禁斷。其中書門下省、尚書省、御史臺及諸司三品官,并敕下後,許一月日改易;應諸司常參官,限敕下後兩月日改易。除非常參官及供奉官、外州府四品已上官,許通服絲布,仍不得有花文,一切禁斷。其花絲布及繚綾除供御服外,委所在長吏禁毀訖聞奏。其不可服絲布者,敕下後,限一月并須改易。”

4 綿州輕容

《新唐書·地理志》記(唐朝)綿州巴西郡土貢輕容。”查絲綢通史,“輕容”就是指的紗,是一種疏薄、方孔、纖細的桑蠶絲織品,古籍中的輕容紗的孔眼細而均勻,其透孔率一般在75%左右,能透過較小的沙粒,故以“沙”名之。它的經緯絲較絹、縑為小,故會意合“糸”、“少”為紗,結構密度很稀疏,最疏的一厘米內只有20根左右。

4.1 古籍中對“輕容”的描述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編撰《漢書》卷四十五《江充傳》[5]云:“充衣紗縠褝衣,曲裾后垂交輸,冠褝纚步搖冠,飛翮之纓”。唐朝歷史學家顏師古注:“紗,紡絲而織也。輕者為紗,縐者為縠”。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南海出鮫綃紗,帛先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余金,以為服,入水不濡”。唐代文學家白居易《晚夏閑居》:“魚筍朝餐飽,蕉紗暑服輕”。元稹曾經寄衣料送給白居易,其中就有輕容。白居易寫了一首詩《元九以綠絲布白輕容見寄制成衣服以詩報知》:“綠絲文布素輕容,珍重京華手自封。貧友遠勞君寄附,病妻親為我裁縫。袴花白似秋云薄,衫色青于春草濃”。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輕容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一州惟兩家能織,相與世世為婚姻,懼他人家得其法也”。

4.2 輕容宜于制作夏季服裝

由于紗織物具有散熱透氣等特點,較適宜于制作夏季服裝。《隋書·禮儀志六》:“七品以上文官朝服,皆簪白筆,正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職,并不簪。朝服、冠、幘各一,絳紗單衣,白紗中單,……公服,冠、幘,紗單衣,深衣,革帶,假帶,履襪,鉤鰈,謂之從省服。”

唐朝初年,服飾也是沿襲隋制。唐人服飾以輕薄為時尚,所謂的“時世妝”,多出自宮廷的“宮樣”。宮中行樂詞也為我們留下了一些史料,以衣著而言,唐代詩人王建《宮詞》第一百云:“縑羅不著索輕容,對面教人染退紅。衫子成來一遍出,明朝半片在園中。”縑是微帶黃色的雙絲細絹,羅是稀疏而松軟的絲織品,二者都不如極輕薄的絲織品“輕容”名貴。據《新唐書·地理志》,越州、綿州、毫州的歲貢輕容[6],由于過于精薄,入手如無重量,做成衣服,薄如蟬翼,真像身披輕霧,堪稱輕容紗佼佼者。

1972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有天藍色敷金彩輕容紗,實物殘長22cm,寬6.5cm,經密約30根/cm,緯密22根/cm,和馬王堆一號

西漢揚雄在《蜀都賦》所云:“曰:尒乃其人,自造奇錦,紌繏匪,縿緣盧中,發文揚采,轉代無窮。”說明蜀錦在漢代不僅已聞名全國,而且有了許多花色品種。按“紞”是用于被面裝飾的錦;“繏”是錦帶;“”(fei)是蜀錦的一個品種;“”是錦制的鞋樣;“縿”是旌(音同經)旗上錦直幅;“緣”是衣飾用錦。其時成都也因它織錦最盛,質量最佳而被稱為“錦城”和“錦官城”。墓出土的素紗相比較,經緯密度僅一半左右,顯得更疏稀,孔眼更大,織造也更為精巧。

5 綿州貢錦

《新唐書》記,四川向唐皇室貢錦的地區,除原來的成都府蜀郡(即益州)外,又增加了蜀州唐安郡(今崇慶)和綿州巴西郡(今綿陽)[4]。綿、益、蜀三州生產的蜀錦,圖案新穎,色澤鮮艷,質地堅韌,織造精致[1]。沈從文在《蜀中錦》說,蜀錦是“四川成都織造的花錦”。此后蜀錦成為蜀地(包括蜀郡、蜀州、綿州等地)生產的一切錦類總稱8。

錦是用彩色絲線織成圖案花紋的織品,常在織造前將緯絲染好顏色,顏色一般在三種以上。特點是色澤鮮艷,質地厚實。常用以緣邊。錦,是一種提花織物,是先秦的代表作。錦是用多種色線織出各種彩色花紋的一種絲織物,或指用聯合組織或復雜組織織造的重經或重緯的多彩提花絲織物(現稱為緞子織),質地厚重,是絲綢中最為鮮艷華美的產品。

5.1 古籍中對“錦”的描述

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禹會諸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晉”,由此推斷距今4000多年前的蜀國已能生產絲織品“帛”了,而帛即為最初的錦。《詩經·衛風·碩人》:“碩人其頎,衣錦褧衣。”成書約在戰國時代地理名著《尚書·禹貢》中提到:“島夷卉服,厥篚織貝”。據漢代學者鄭玄解釋:貝是一種錦的名稱,用預先染好的絲,按貝的色彩花紋織成的。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說:“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

5.2 經緯錦工藝的區別

唐代的錦,在藝術上有經錦、緯錦的區別。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前期經錦,有武德年間(618—625年)的聯珠對馬紋錦,永徽四年(653)的紅地小團窠錦,對馬紋錦和約在660年左右生產的獅子鳳凰紋錦及蜀錦。這些都是利用經線起花,織出的團窠,團窠外緣是聯珠紋,中央是天馬或獅子花紋等。這種工藝在唐代織物中是很流行的,如今四川所產的蜀錦也屬于經錦一類。綿州貢錦與蜀郡(今四川成都周圍一帶)所產特色織錦以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大多以經向彩條為基礎起彩,并彩條添花,五彩繽紛,其圖案繁華、織紋精細,配色典雅,獨具一格。

緯錦是唐代開始發展到現在的織錦。緯錦是利用多重多色的緯線織出花紋,織機比較復雜,但操作方便,能織出比經錦更繁復的花紋及寬幅的織品。

5.3 綿州貢賦中的對鳳兩窠獨窠錦

《元和郡縣圖志》9記載:劍南道綿州開元貢有“對鳳兩窠獨窠”圖案鳳紋錦。 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孔祥星先生認為,“獨窠”指的是吐魯番出土的絲綢中大聯珠圈的圖案組織,“兩窠”則是由兩個聯珠圈或小聯珠圈組合而成[7]。“對鳳兩窠”,似可理解為兩種絲綢圖案:即兩個聯珠圈內飾以兩兩相對的鳳凰主題圖案和一個大聯珠圈內飾以兩兩相對的鳳凰主題圖案。從圖案的構成看,此指“陵陽公樣”不誤。

在詩詞中有很多關于“窠錦”的描述,如王勃《秋夜長》就有“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的句子,盧綸《宴趙氏昆季書院因與會文并率爾投贈》詩云:“花攢騏驥櫪,錦絢鳳凰窠。”劉復《長相思》有“絲織綺文雙鴛”的詩句。宋代陸游還在《劍南詩稿》三二《齋中雜題》中說:“閑將西蜀團窠錦,自背南唐落墨花。”這一類構圖通稱為“聯珠團窠紋”,鳥獸成雙,花團錦簇,情趣交融,新穎別致,是唐代流行的一種裝飾形式。

5.4 織錦人的生活

據《太平廣記》10“織錦人”條記載,唐代中后期,織錦工藝又有新的發展,“離亂前屬東都官錦坊,織官錦巧兒,以薄技投本行,皆云如今花樣,與前不同,不謂伎倆兒,以文彩求售,不重于世”。這時織錦的花樣也與以前大不相同。

中唐詩人王建《織錦曲》“大女身為織錦戶,名在縣家供進簿。長頭起樣呈作官,聞道官家中苦難。回花側葉與人別,唯恐秋天絲線干。紅縷葳蕤紫茸軟,蝶飛參差花宛轉。一梭聲盡重一梭,玉腕不停羅袖卷。窗中夜久睡髻偏,橫釵欲墮垂著肩。合衣臥時參沒后,停燈起在雞鳴前。一匹千金亦不賣,限日未成宮里怪。錦江水涸貢轉多,宮中盡著單絲羅。莫言山積無盡日,百丈高樓一曲歌。”詩中巧思精技的織錦戶悲慘的遭遇,與所描繪的精美織錦相襯相對,反映了有著超群技藝卻遭受不公待遇的織錦戶的生活,控訴了唐代社會不同階層間物質財富分配的巨大差異。

6 綿州絲織品貢賦

唐朝初年,把全國分為十個道,各道每年要向朝廷交納一定數量的貢賦,絲織品是貢賦中很重要的一項。當時各道作為貢賦向朝廷交納的絲織品,名目繁多,花式新穎。劍南道“綿州的雙紃”,都是花色綺麗的高級絲織品[8]。唐朝綿州絲織品精美華麗,久享盛譽,貢品雙紃為二十匹,土貢輕容、綾、錦的數額史籍缺載,后期錦的入貢,應當表明的是綿州絲織技藝的發展。

6.1 唐朝的絲織品“錢帛兼行”十分廣泛

唐代沒有銀元,小額交易使用銅幣稱為通寶,大額交易常用絲織品當貨幣,史稱錢帛兼行。《唐會要》卷八八記,《開元二十年(732)九月十九日敕》中規定:“綾、羅、絹、布、雜貨等交易,皆合通用。如聞市肆必須用錢,深非道理。至今后,與錢貨兼用。違者準治罪之。”在這里,紡織品具有和錢同樣的地位。《唐會要》卷八九記,《開元二十二年(734)十月六日敕》中:“貨物兼通,將以利用,而布帛為本,錢刀是末,賤本貴末,為敝則深,法教之間,宜有變革,自今后,所有莊宅口與交易并先用絹、布、綾、羅、絲、帛等,期于市買至一千以上,亦令錢物兼用,違者科罪。”紡織品的地位又提高了。

《新唐書》卷五二《食貨二》記載:“今兩稅出于農人,農人所有,唯布帛而已,用布帛處多,用錢處少。”不但唐朝境內交易行用紡織品,在對邊境少數民族和國外交易,也往往行用紡織品。《新唐書》卷一九八《西域傳》記:元和年間,黨項“以部落繁富,時遠近商賈,赍繒貨入貿車馬。”《舊唐書》卷一四九《歸崇敬傳》記,與新羅(朝鮮半島國家之一)的貿易也使用紡織品:“故事,使新羅者,至海東多有所求,或攜資帛而往,貿易貨物,規以為利。”唐朝時期,絲織品作為流通手段,應用是十分廣泛的。

6.2 絲織品是唐朝賦稅收入的組成部分

《新唐書》卷五七《食貨一》記:初唐規定了相應的租庸調制,規定:“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調和庸所征收的基本都是紡織品。《通典》卷六《食貨六》載:天寶中,全國賦稅收入,包括租庸調、地稅、戶稅“歲計粟則二錢五百余萬石,布絹綿二千五百余萬端屯匹,錢則二百余萬貫”根據盧華語女士研究[9]:以上折合絹共計4146萬余匹,加上折納,絹帛當占1/3左右。

6.3 綿州雙紃二十匹的價值

《文獻通考》11記:唐天下諸部每年常貢,《通典》:按令文,諸郡貢獻,皆取當土所出,準絹為價,多不得過五十匹,并以官物充市。所貢至薄,其物易供,圣朝常制,於斯在矣。其有加於此數者蓋修令后續配,亦折租賦,不別徵科。巴西郡(今綿州)貢雙紃二十匹。

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名作《賣炭翁》中有一句“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10]中對此做了注解:“唐代實際交易,往往使用絲織品。宮廷購物,依虛估或即依省估。取紗綾交付炭價,其為病民之虐政,不言可知也。”關于雙紃的價值,能查到的資料很少,我們采用兩個數據相互比較進行推算。官府使用綃和綾付賬,綃和綾是兩種不同的絲織品。綃是生絲制品,價格相對便宜,與絹差不多。雙紃和綾是精美的絲織品,價格比絹貴很多。唐代史學家杜佑在所撰的《通典》記,開元年間,“米斗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米不過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有史料記載當時西北某集市綾的價格是一尺65文,唐代一匹為四丈,據此折算,每匹綾的價格為2600文。在唐代這些錢能買什么?米價每斗13文,相當于每公斤2.32文。二十匹雙紃至少不低于1萬kg米的價格。

結語

通過《唐六典》、《通典》、《新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和《太平廣記》等所載土貢、土產、賦調等資料及相關資料可以看出綿州的絲織貢品,不僅對于唐政府的財政經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朝廷用絲綢作衣物就被封建統治者加上了種種限制,用以區別官晶的大小和地位的尊卑貴賤。所以,在史料及詩句當中所見到綿州的絲織貢品,大多是封建官吏生活的反映,是折射時代特色的另一寫照。

注釋:

1見宋·歐陽修撰《欽定四庫全書》《唐書(新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三十二·地理六。

2見唐·李林甫等修《唐六典》三十卷·卷三·尚書戶部。

3見宋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十二土貢考一、歷代土貢(進奉羨馀)。

4《絲繡筆記》是曾任北洋政府高級官員、國內研究中國絲綢史和建筑史的倡導人之一朱啟鈐關于中國傳統絲織物的研究著作。1930年第一次付印。

5北宋·王溥《唐會要》。作者是史學大家王溥,歷任后周太祖、世宗、恭帝、宋太祖兩代四朝宰相。《唐會要》記述唐代各項典章制度沿革變遷的史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斷代典制體史籍。

6見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車服志》。

7見清·陸心源依據《唐會要》三十二撰寫《唐文拾遺》卷七。陸心源系古文獻學家

8見四川社科院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唐林教授:《蜀錦與絲綢之路》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2017年4月)。

9 見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卷第三十三 劍南道。

10見 宋·李昉、扈蒙、李穆等編纂文言小說《太平廣記》卷257。

11見宋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十二土貢考一、歷代土貢(進奉羨馀)。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五月综合色婷婷|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观|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99精品在线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欧美午夜小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亚洲福利网址| 亚洲欧美成人网| 欧亚日韩Av|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尤物国产在线|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9|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AV在线天堂进入|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91福利免费| v天堂中文在线|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欧美午夜小视频|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久久黄色视频影|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色综合中文|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在线国产三级| 99精品免费在线|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精品主播|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级在线观看| 日韩二区三区| 五月综合色婷婷| www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青青国产视频|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欧美区一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av色爱 天堂网|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偷拍久久网| 538国产视频| 亚洲69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