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慶,張 驃
1.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210029);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院(南京210001)
反復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兒童時期常見的多發的呼吸道疾病,包含了反復發作的鼻炎、鼻竇炎、咽炎、喉炎、扁桃體炎、氣管支氣管炎、肺炎等。我國兒科呼吸道感染占門診患兒的60%左右,其中30%是反復呼吸道感染,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又稱“復感兒”。由于本病反復發作、病程遷延,若治療不當,易于并發哮喘、心肌炎、腎炎等疾病,嚴重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及身心健康,且是小兒成年后患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可能性增加。現代醫學研究認為RRTI發病除了與能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直接相關外,可能與先天免疫缺陷或者后天免疫功能低下、呼吸系統先天畸形、環境因素、飲食因素、維生素D代謝異常、精神因素、慢性疾病的影響有關[2]。
導師張驃是兒科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師從兒科泰斗江育仁先生,現已成立張驃名中醫工作室。從事中醫兒科臨床、教學及科研等工作近40年,在小兒肺系、脾胃系疾病的臨床診治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臨證施治,每獲良效。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總結張師對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治療經驗,做如下介紹。
《小兒藥證直訣·變蒸》言:“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萬全在《育嬰家秘·五臟證治總論》提出:“五臟之中……脾常不足……”又言:“肺亦不足者,肺為嬌臟,難調而亦傷也。肺脾皆屬太陰,天地之寒熱傷人也,感則肺先受之;水谷之寒熱傷人也,感則脾先受之。”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肺脾功能不足,衛外不固,此為本病的內在原因。本病外因責之喂養不當,調護失宜、外邪乘襲,用藥不當、損傷正氣等。復感兒肺氣尤虛,衛外不固,外邪易犯,“風為百病之長”,感受外來風邪常為本病最常見的始發病因及復發因素之一。小兒飲食不知自節,脾不足,運化不全,易生濕聚痰。痰聚于內,經風引動,風痰膠結,此為本病遷延難愈的原因。
肺氣弱,衛外不固,對抗外邪能力差,風邪易侵,兼夾他邪,從皮毛、口鼻而入,首犯于肺,發生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疾病。肺氣不足則宣發肅降功能失調,水津不布易停聚成痰。脾氣虧虛,運化不足,一方面水谷精微生成乏力,無以生養肺金;另一方面水液運化失常,停聚中焦而為濕為痰。故而痰邪久居內伏。當本證患兒感受風邪之時,風邪襲肺,肺氣失宣,津液布散愈劣,痰濁更盛;加之外風引動內伏之痰邪,風痰膠結,留戀難去,出現病程遷延之勢。隨病程進展,或予小兒辨證論治后,外邪已祛,痰邪漸伏。但病后正傷,肺脾愈加不足,故而此時患兒主要表現出多汗、納差、倦怠、面色無華等肺脾虛弱之征象。
張師認為本病之難在于遷延期。難治有二:一是風因痰阻而難祛,痰因風動而難化,風痰交阻致病勢遷延而易于反復,鑄成本病之難。二則邪氣未盡祛,虛象顯露,祛邪傷正,補虛戀邪,取二者平衡成本病之難。
根據本病的病機演變及臨床表現,張師將病程分為三期,注重分期論治。
2.1 感染期 外邪侵襲,客于肺衛,肺氣失宣,發為感冒、咳嗽甚或肺炎喘嗽等病,此為感染期。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鼻塞、咽紅、喘息、痰鳴等癥。本期以邪實為重,治療以祛邪為主,按不同疾病,辨風寒、風熱、寒熱錯雜之不同,夾痰、夾滯之差異,辨證論治。
張師認為臨床上風邪多與寒邪、熱邪相兼致病。因小兒“體質純陽”,小兒風寒之證易化熱,臨床小兒單純風寒證外感病較少見,寒熱錯雜證候較之常見。風寒之證,治以疏風散寒,解表宣肺;風熱之證,治以疏風解表,清熱宣肺;寒熱錯雜之證則溫清并進,寒熱共用。
《嬰童百問》曰:“小兒傷寒,得之與大人無異,所異者,兼驚而已,又有挾食而得”。復感兒病程中更易出現痰重、食滯之象。張師強調食滯的致病性,認為食滯于內,影響脾胃運化,氣血化生不足,則衛氣失充,墻失所固,外邪更易侵襲。且乳食內積,停聚中脘,蘊而助熱,致使復感兒病則熱勢纏綿難退。近年來專家在此觀點上與張師不謀而合,認為胃腸積熱、食積常有狀態與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病與復發有一定的相關性[3-4]。張師在感染期治療中,即使患兒未有喉間痰鳴、脘腹脹滿、不思飲食等表現,仍先證而治,亦兼和中化滯。
2.2 遷延期 肺氣失宣,脾失運化,內生痰飲,風邪引動,風痰膠結,外邪不祛,痰邪難化,且正虛無以鼓邪外出,此為疾病遷延期。本期癥見咳嗽反復、咯痰、食欲不振,大便不調;或微有惡風發熱,多汗,面色少華等正虛之象。張師認為此期肺脾同病,虛實夾雜之象尤顯,自擬宣肺化痰、運脾和中之法,升降共用、消補兼施,并行不悖,以求達祛邪氣、消痰積、復運化之效。
此期用“消補”甚是巧妙。風與痰結,邪未盡去,痰阻于內,不可施補;正氣不足,無力鼓邪外出,繼用祛邪之法,恐又傷正,此兩難之地。張師秉承江育仁教授運脾學說[5]髓義,將“運”之補中寓消,消中有補,補不礙滯,消不傷正,恰如其分地運用于此期的治療中,臨床頗得顯效。
2.3 恢復期 外邪已祛,痰濁得化,正氣已傷,肺脾愈虛,此為疾病恢復期。本期以正虛為主,虛多邪少,往往出現神怠、多汗、納呆、大便不調、乏力、舌淡苔剝、脈數無力等諸癥,稍不注意,病情極易反復。
《小兒藥證直訣》曰:“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又曰:“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脾虛則土不生金,肺失滋養,肺氣亦虛,肺脾兩虛者體怯無力而易于感受外邪。此期治療上張師認為補益肺脾為首要,補肺氣實衛固表,防外邪趁襲;益脾氣助運化,培土以生金。臨床靈活運用水煎劑、濃煎劑及膏方等不同劑型,辨證施治,隨癥加減,適應四時。
3.1 以輕平之藥解外感之急 小兒臟氣輕靈,隨撥隨應, 又肺屬上焦,“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肺病基本用藥,宜選辛散輕清之劑,苦辛溫宣肺氣,苦甘辛平降肺氣,常用有:連翹、薄荷、荊芥、蘇子、桑葉、白前、前胡、桑葉、牛蒡子、桔梗等。張師在多年臨床工作中,多有驗方,如銀葛清解湯[6]治療肺衛風熱型外感高熱,宣化止嗽湯[7]化裁治療感染后咳嗽均獲良效。
隨癥用藥時,以病之重輕,甄藥之峻緩。治夾痰證,用半夏、白芥子、萊菔子、浙貝母、瓜蔞皮、葶藶子溫清有別。療夾積之證,常用焦山楂、焦六神曲、炒谷芽、炒麥芽、雞內金有差,若見濕證,有藿香、佩蘭、蒼術、茯苓、薏苡仁、六一散等之化濕燥濕滲濕利濕之分。
張師知復感兒更易夾滯夾痰,臨床癥狀或見咳聲重濁、喉中有痰、食少納差、腹脹口臭、舌苔厚膩等,雖然不盡表現,但兒科用藥講究先證而治,故張師喜加陳皮一味,保中土之安。
3.2 用運化之品簡遷延之繁 張師認為復感兒每感而遷延難愈,與邪未盡祛、正虛顯露有關。此時妄補戀邪,祛邪傷正,故立宣肺化痰、運脾和中之法,組方如下:桑白皮、杏仁、蘇子、連翹、陳皮、茯苓、炒枳殼、炒白術、炒麥芽、炙甘草。《藥性賦》曰“桑白皮,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二:益元氣不足而補虛,瀉肺氣有余而止咳”。用為本方主藥,一則祛留戀肺內,久而化熱之邪氣,平上逆之肺氣;二則益氣補虛,固護肺之正氣;杏仁、蘇子化痰止咳平喘;連翹疏散邪氣,使從表入之邪復從表去,使肺臟得安;又能清未解郁熱另連翹質輕而性偏升,杏仁、蘇子均屬種子類藥物,性偏降,諸藥相合,歸于肺經,有升有降,有化有導,肺氣得復。陳皮一則理氣健脾,消除內積,二則燥濕化痰,以杜脾生痰上貯于肺而加重宣降失調之患。《景岳全書》曰:“茯苓,味甘淡,氣平……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茯苓用于方中,正是取其消補兼施之意。《丹溪心法》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之而順矣。”在方中少配枳殼,增強陳皮理氣之力,以助痰消。“凡欲補脾,則用白術”,方中加白術一味,為兼顧脾虛之本。白術既健脾益氣,又燥濕利水,使補脾不生濕,燥濕不傷脾。炒麥芽為消食藥既有健脾和中之功,又可消除不化之宿食,緩解中土之結滯。全方升降共用、消補兼施,再隨癥加減,使風痰得清,積滯得消,脾虛得益,運化得復,肺金得養。選方遣藥甚是妙矣。
3.3 遣清補之方消復感之慮 基于對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病機的認識,結合其多年豐富的中醫辨治經驗,立補益肺脾為治則,自擬小兒復感膏方治療恢復期復感兒,方選玉屏風散合六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物組成大致如下:黃芪,太子參,白術,防風,茯苓,蓮子,炒山藥,白扁豆,陳皮,青皮,枳殼,烏梅,五味子,當歸,生山楂,女貞子,靈芝,蓮子,法半夏。臨床隨癥加減,不拘一格。分析張師組方選藥特點,一、補而不膩,調燮陰陽:張師多用黃芪,黨參,炒白術,太子參,山藥等肺脾雙補之品,補肺氣固表,益脾氣助運。小兒純陽之體,以陽為用,感受外邪易化熱耗傷陰液,故張師認為本病發展至后期,患兒不僅存在肺脾氣虛,亦有肺脾陰分不足,喜用氣陰雙補之品。但益陰之品多易生痰,張師活用繆氏脾陰學說之淡味滋養法,選用太子參、山藥、扁豆、茯苓、白芍、玉竹、蓮子、黃精等甘平、甘淡之品,使補而不膩,又調燮陰陽,復機體平衡。二、治致痰之源:復感兒肺脾之虛非“一日之寒”,脾虛運化無力,肺虛升降失調,均致痰濕內聚而難祛,如膏方中一味選用補益之品,適得其反。故張師將化濕、理氣、健脾消食之品用于方中,以補運兼施,使補而不滯。常配伍使用陳皮,青皮,枳殼,生山楂,炒谷芽,炒麥芽。三、隨癥配伍,靈活不拘:若因肺氣虛而不斂,致平素汗出多、咳嗽難清,可加用五味子、浮小麥、烏梅等。若陰傷較重、肺虛有熱、干咳少痰、舌紅少苔者,可加用麥冬、天冬、生地等;若脾虛日久,痰濁內伏,加用法半夏、蒼術、紫苑等祛已生之痰;若伴先天不足,生長遲緩,或伴夜尿多甚,加用熟地黃、女貞子、靈芝等。另外,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靈芝[8]、女貞子[9]等藥品具有調節與增強免疫力的作用,這與張師將靈芝、女貞子等藥運用于小兒膏方中相吻合。
近年來,膏方在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恢復期治療中運用廣泛。國內諸多專家學者運用膏方防治、調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取得培補肺脾腎不足、調整臟腑陰陽氣血、祛除痰瘀食積,提升血免疫球蛋白含量、減少呼吸道感染再發生率等諸多方面的良好臨床療效[10-13]。
4典型病案患兒鮑某,女,4歲,2018年12月7日就診,家長訴患兒4 d前因調護失宜出現鼻塞流清涕,咳嗽,咯少量白稀痰,無發熱,未予特殊重視。咳嗽逐漸加重,遂至我門診就診。刻下:患兒陣咳,咳吐黃白相間粘痰,夜重晝輕,覺咽痛不適,鼻塞,少許流濁涕,納遜,二便調,夜寐欠安。舌邊尖紅、苔薄黃。查體示:精神可,咽部充血,雙側扁桃體Ⅱ度腫大。雙肺未及干濕啰音。既往史:家長訴患兒近1年上呼吸道感染次數大于10次,下呼吸道感染1次,且每次起病癥狀可持續20余天。血常規示:高敏C反應蛋白為4 mg/L,白細胞總數9.6×109/L,中性粒細胞比值為46.60%,淋巴細胞比值48.5%,嗜酸性粒細胞0.8%。張師辨為風熱犯肺證。患兒外感風邪,風邪夾痰化熱蘊結,肺失宣肅。治以疏風清熱,宣肺止咳。藥用:金銀花、連翹、桑葉、桑白皮、杏仁、浙貝母、款冬、白前、前胡各10 g,紫蘇子9 g,炙甘草、桔梗、陳皮各6 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服藥4劑,2018年12月10日診,諸癥緩解,咳嗽陣作,活動后及夜間為主,痰少色白、質粘難咯,納遜,二便調。舌邊尖紅、苔薄黃。查體示:咽部充血,雙側扁桃體Ⅰ度腫大,雙肺未及干濕啰音。效不易弦,原法繼進。考慮風邪難祛,擬初診方去浙貝母,加法半夏、制僵蠶、蟬蛻各6 g。服藥4劑后,2018年12月14日三診,患兒咳嗽偶作、活動后為主,痰少色白、不易咳吐。迎風后流少許清涕,納食不佳,二便尚調,舌淡紅、苔白微膩。查體示:咽部不充血,雙側扁桃體Ⅰ度腫大,雙肺未及干濕啰音。患兒虛象漸顯,尤可見邪氣未盡,張師以為癥情發展至遷延期,辨為風痰留戀,脾失健運證。藥用:杏仁、紫蘇子、白前、前胡、連翹、法半夏、茯苓、炒白術、炒谷芽、炒麥芽各10 g,辛夷、桔梗、陳皮各6 g,炙甘草5 g。服藥4劑后,2018年12月19日四診,患兒少咳,無明顯咳痰流涕,納食欠佳,二便尚調,面色少華。加之平素易感,動則汗出較多,舌淡,苔薄白。辨為肺脾氣虛證。治以益肺固表,健脾助運。擬膏方緩緩圖之,方選玉屏風散合六君子湯加減。藥用:炙黃芪、炒白術、炒山藥、炒白芍、青皮、太子參、茯苓、當歸、靈芝各10 g,防風、法半夏、蓮子、炒枳殼、麥冬、女貞子各6 g,陳皮、五味子、炙甘草、生山楂各5 g。共30劑,加入冰糖熬制成膏。囑每日早晚空腹各服用1勺,忌甜食、寒涼。1月后隨訪,家長訴患兒納食改善明顯,活動后汗出減少,近1月未發感冒咳嗽。
按:該患兒近1年上呼吸道感染次數大于10次,下呼吸道感染1次,可明確診斷反復呼吸道感染。此次發病,張師認為系風邪夾痰化熱蘊結于肺衛,故見咳嗽,咯黃白粘痰,咽痛不適等。一診、二診治以疏散風熱、宣肺化痰,隨癥加減。三診時,患兒咳嗽未清,迎風流涕,納食不佳,結合舌脈,此為邪未盡祛,虛象顯露之癥,故張師及時易法,治以宣肺化痰,運脾和中。立方遣藥,其旨不越消補兼施。四診時,患兒終咳嗽不顯,然肺脾兩虛體質難變,故立膏方長期調治,平補肺脾,調燮陰陽,以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