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廣燦
(山東省林業科技培訓中心,山東濟南250013)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人居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私有別墅和庭院景觀,不僅要綠化、美化還要香化,同時還需充滿人文關懷。 個性化和高品味的庭院景觀設計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別墅庭院設計不同于其他園林景觀設計,一磚一瓦的放置,一草一物的尺寸皆需要認真思慮,仔細考量,是一個精密細致的工作。
庭院是使用者生活、休閑、展示自我品味的平臺。 滿足使用者需求是庭院景觀設計的第一要務。設計前,應與庭院使用者充分交流,充分了解使用者的興趣、愛好、設計風格和特殊需求(如養寵物、預留菜園、私密空間)等,恰如其分的將其融入庭院設計之中,以人為本,做好設計前工作。
人的視線被四周的景觀所屏蔽的空間,被稱為封閉空間,它無方向,具有私密性、隔離性[1]。 別墅庭院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 是使用者的私有領地,設計師要準確處理好私密空間的邊界物、尺寸以及私密程度,以滿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經濟、文化、氣候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庭院的類型與大小也不盡相同。 庭院景觀設計要根據地域風情,周邊環境,庭院大小等,因地制宜,選擇當地特色或與建筑風格相協調的景觀設計風格,有選擇的搭配其他風格元素,創造個性化、高品味的庭院景觀。
天人合一是人與居住環境的和諧統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 其宗旨是觀察自然、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和生存環境,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2]。 景觀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別墅庭院務必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道路是連接各出入口、景觀節點的紐帶,聯通全院。 根據別墅庭院大小,安排道路寬度,主道路不宜過寬, 配合小徑打造庭院道路系統。 “路徑盤且長”,庭院道路的平面線性設計應迂回曲折,其目的延長游覽路線,擴展庭院的深度與廣度,以達到“一步一景”、“曲徑通幽”的意境[3]。 道路線條要流暢自然,不宜過直,否則一眼望穿,毫無意境可言。 在縱斷面線形設計上,可利用原地形的高低起伏,處理道路高程,減少土方量,降低造園成本。
道路的鋪裝材質,根據擁有者的喜好,結合休閑平臺、節點鋪裝設計進行選擇,常見的鋪裝材質有塑木、透水磚、鵝卵石、花崗巖等。
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已深深烙印在國人精神文化之中, 山因水而巍峨, 水因山而秀美,山水因人而靈動,山水文化是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特殊體現。 掇山理水是造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最能代表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成就。
別墅庭院空間有限, 掇山理水則是將自然山水進行抽象化、藝術化、典型化的縮移摹擬,夠以小尺度創造山的峰、巒、谷、懸崖、峭壁,水的蜿蜒回蕩、激流湍急,在有限的空間內盡量模仿天然山水的全貌[4],一石則太華千尋, 一勺則江河萬里。 在狹小的空間內,展現了或鐘靈毓秀、錦繡萬里或重巒疊嶂、巍峨壯麗的山河風貌。
掇山首先要掌握石的形態、色澤、紋理、質地等,不同之石,作不同之用,如揚州“個園”之四季假山,用石之形態、色澤,寓四時景色,是獨具匠心的佳作,春山于竹林置石筍以象征雨后春筍;夏山選用灰白色太湖石做夏景疊山;秋山選用富于秋色的黃石;冬山選用白色宣石[4]。
《園冶》有言:假山以水為妙,倘高阜處不能注水,理澗壑無水,似少深意。 掇山與理水,密不可分,山與水,一靜一動,一剛一柔,不可分離。 《園冶》雖無理水之篇,卻將理水之法貫穿全書。 水應“得天然之趣”,其形曲折有致,婉若游龍;以石為島分水,水口開合自然,水面或靜謐或凝重;以水跌落叮咚之聲,涓涓流水之音,豐富聽覺感受;利用水影重重,山水相映,豐富視覺體驗。
園林植物不僅在改善生態環境、 空間營造中發揮重要作用,還體現季相變化。 合理的庭院綠化設計應考慮季節變化,務必做到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喬灌藤草相結合,營造豐富的空間層次。 綠化設計應因地制宜,注重選擇鄉土樹種,常綠與落葉相搭配,搭配比例3:7 為宜。 庭院植物配置中亦應考慮觀型、觀干、觀花、觀葉、觀果植物相協調。
別墅庭院空間有限, 植物配置時還應考慮植物體量。 景觀營造如畫師作畫,“構圖”時應注重留白,空間內不可太滿,因地制宜。如100m2以內的庭院適宜種植紫玉蘭、紅楓、紫薇等小喬木,500m2以上的庭院則需要高達的喬木做庭院骨架樹種[5]。
庭院入口或大門植物通常采用孤植 (迎門墻前),兩側對植、列植等,選取樹形優美或常綠樹種,如對節白蠟、日本五針松,棕櫚、荷花玉蘭、南天竹等。 院內植物配置則根據需求,或三五成群,或疏密相間,精致而不繁雜,營造豐富、深遠的空間層次。
借物言志,是古人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托、傳達作者的品節、情感或抱負,如鄭板橋《竹石》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周敦頤《愛蓮說》“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等,蘇軾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說。 許多園林植物都被賦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具有吉祥寓意,如“玉堂春富貴”、“梅蘭竹菊”四君子、牡丹為富貴、橘與吉諧音等,在庭院綠化設計時,應考慮使用者的情趣、志向等,使庭院更有歸宿感、親和感,討個好彩頭。
庭院空間尺寸感主要通過邊界線高度和水平距離形成,即植物、建筑、地形等空間邊界物的高度和視點到空間邊界物的水平距離[6]。 庭院空間可通過高程設計進行營造,其形式有微地形設計、花池、臺階等,豐富空間層次,盡量做到一步一景,步移景異的效果;也可增加小品、花架、寵物房或工具房等,分割有限空間,近、中、遠景觀相結合。
別墅庭院的空間要與室內空間相融合。 如果人在視覺上能夠看到另一個空間, 就會在心理上產生兩個空間相通的暗示, 從而擴大了心理認知中的空間邊界。[7]室內外空間以門、窗、走廊等相通,空間上應減少遮擋,增加通透感,不僅可以擴大心理認知空間邊界,還可增加室內光照、通風。 此外,門窗等起到框景的作用,在景觀營造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別墅庭院的空間要與外部空間相通相隔。 別墅庭院空間即是展示使用者自我的平臺, 亦是其私有領地,空間上就需要開放空間與私密空間相結合,空間營造時,要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因地制宜,進行空間圍合, 將私密空間與開放空間合理分割, 動靜結合。一般前院開放空間為主,后院多私密空間。 空間圍合常見的邊界物有:柵欄、圍墻、植被、廊架、其他構筑物等。
景觀承載并傳遞使用者的人生觀、 價值觀和情懷,一草一木,皆有故事可講,一石一水,皆有意蘊可述。 意境是景觀的靈魂,以有限之空間創造無限之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打造具有情懷的庭院的景觀,提高景觀品質,讓使用者有溫馨親切感。 唐朝詩人王昌齡在《詩格》一文中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 仿寫山水之形者為‘物境’;能借景生情者為‘情境’;能托物言志者為‘意境’[4]。
意境通常源于詩詞歌賦、山水畫或經典故事等藝術形式,是藝術的高度凝練,意境亦是展現上述藝術內容的精神境界,其形式有匾、楹聯、石刻,如滄浪亭石柱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網師園擷秀樓聯“山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橫琴待鶴歸”等,畫龍點睛,將景觀境界推向頂峰。 另外,借助山石,水體,植物等,以物言情,亦是境界的表現形式之一,如曲水流觴,有紋理或形象的山石等。
別墅庭院景觀設計, 是一項復雜而繁瑣的工作。 好的庭院設計與建筑相映成趣,院內詩情畫意,生機勃勃,充滿情趣與精致感。 別墅庭院景觀的營造成功與否,取決于院區景觀與使用者心靈的契合度,因此,設計師需要不斷的與使用者交流,運用造園技法,將其喜好、意圖、情感,融入到庭院景觀之中,物我交融,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